二○一二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8】
(六)关于中共十六大以来的若干问题
在理论创新方面,张宁《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党的文献》第2期),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进行了梳理,指出科学发展观在抗击“非典”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2004—2005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中蓬勃发展。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依据、内涵作了全面阐述,标志着科学发展观走向成熟。十七大后,科学发展观继续发展完善。陈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当代中国史研究》第6期)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了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立足基本国情、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来的。宋月红《中共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第5期),对党关于民族理论创新进行了梳理概括,包括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将“和谐”赋予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时代内涵与本质特征。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武力、肖翔《不均衡与均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兼对十六大以来党关于经济发展思路和政策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第7期),以均衡或不均衡为切入点对新中国60多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即: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非均衡发展到计划经济的均衡发展;再从计划经济的均衡发展到市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最后走向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均衡发展。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即开启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向均衡发展的大门,虽然10年来的转变还不尽如人意,但从中央的认识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来看,正在加快速度。郭如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党的文献》第4期)指出,在这个思路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重要着眼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基本内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关键。这种对文化建设的概括较有新意。宋士云、焦艳芳《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共党史研究》第11期),对十六大以来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凸显出社会保障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变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
在政党建设方面,齐卫平《中共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当代中国史研究》第6期),将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形成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命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确立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先进性建设开展党内教育活动,揭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观点等。
(七)关于新时期党代会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联合召开了“首都党史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中共党史研究》第12期)。欧阳淞认为,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全部历史的一条主线,并回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作用及意义。孙英认为,在选择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着自己重要而独特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独立自主,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杨胜群认为,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视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一个新的论断。柳建辉、王森泰、陈小津、王炳林、谢荫明、任贵祥等就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等,细谈了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研究体会。可以说,这是国内最早展开的对十八大的研究。曲青山《改革开放以来六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结构和新意》(《党的文献》第3期),是对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报告文本研究最为系统的一篇论文,代表了党代会研究的最新进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