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特点与现实【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改革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又是今天中国赖以进行改革开放并取得成功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出发点和特殊性。
与此同时,在国家政治格局中,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和特色的政治体制。在组织形式上,党在人大、政协、“一府两院”设有党组,以决定政治方向;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党管干部,任命制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作机制上党政企不分,对企业、学校等社会领域的领导与党对政府的领导方式基本类同。这种体制有其历史合理性,对于一个刚从战争年代走过来、带着旧社会一盘散沙的历史痕迹的国家来说,对于迅速恢复生产、以粗放式、大规模集中实行计划经济的需要来说,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并在事实上也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生产,使国家综合实力较之过去大大增强。工人农民等社会阶层在经济和政治上显著地提高了社会地位。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付出沉重代价,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左”倾错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几次涉及体制类的改革都未能进行下去,最终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用邓小平的话来讲,就是丧失了从1957年到1976年近20年的宝贵时间。
上述历史背景使我们看到当时政治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权力过分集中。这里所说的权力过分集中有特定内涵,从横向来讲,“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8—329页。从纵向来讲,就是地方的权力层层往上集中。客观地看,任何体制都犹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集中、分权都有各自的优劣,关键在于要适度。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政治家对政治体制的优势和弱点已有深刻认识。1956年7月,周恩来在上海讲话中指出;“权力过分集中时就会有偏向。特别是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为最大多数人民谋最大利益,集中最大权力,做最大的好事,人民比较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做错了一点事情,容易为人民谅解,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忽视发扬民主而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9—210页。。党的八大期间周恩来会见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代表团时再次指出:我们的制度是优越的,但也有缺点,如太集中……这本身就包含着它的阴暗面。当然,我们的制度是好的,光明的一面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忘记它的缺点。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扩大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才能是可靠的参见石仲泉等主编:《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6页。。多年后,邓小平曾评价这种体制的优势是:“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涉。当然,如果政策搞错了,不管你什么院制也没有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0页。但邓小平也多次把过分集中的缺陷,称之为“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