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特点与现实【7】

作者:高新民    发布时间:2012-12-25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5.党内民主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带动人民民主的切入点

党内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就指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0—51页。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党内民主得到一定发展,如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立集体交接班格局;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建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定期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地方党委常委定期向委员会汇报工作制度;适当增加全委会每年开会次数;制定地方党委工作条例(暂行);制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党代表任期制,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坚持和扩大差额选举;在县级试行党务公开,等等。但从长远来说,无论从民主决策、党内选举来看,还是从党内权力运行来看,都距离时代的要求和党员的期盼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若干历史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或说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30多年来,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形势,既坚持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又坚持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共同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又反对把某些工具性问题泛意识形态化。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实事求是,改革就会偏离中国实际。

第二,始终围绕党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汲取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坚持的原则之一,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使政治发展不引起大的动荡的重要条件,需长期坚持不动摇。

第三,坚持渐进式改革的原则。渐进式改革的含义:首先,指不以激进、一步到位的方式改革;其次,尽管时间延续较长,改革力度有时大些有时小些,速度有时快些有时缓些,但终归是按照特定方向前进而不是倒退;再次,改革的重心在不同形势下虽有所变化,但基本顺序排列大致符合实际;最后,改革从风险最小化的事项逐步做起,保证改革意图的稳妥实现。

第四,始终坚持政治体制的改革路径以党内民主为切入点。发展党内民主,因党组织内部成员政治理念基本一致、组织力较强、整体政治素养相对较高等缘故,比之社会基层民主的发展更具有利条件,理应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又因执政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作用,党内民主发育到一定程度无疑能够直接推动政治体制发展。从党的十三大直至今天,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这一观点至今没变。

第五,连续性特点突出。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每一阶段因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急需处理的问题不同,影响到政治发展的中心略有不同。但坚守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不变,坚守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是保障改革连续性的基础。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优势。

上述特点并非全部特点,但至少是几个不可忽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