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10】

作者:陳晉    發布時間:2013-04-19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毛澤東再次探索道路問題,提出,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見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系回憶錄》(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頁。)。對這條道路的目標,毛澤東設想的精要是,讓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頁。)﹔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文化和國防的現代化,從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過渡到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民族復興也不光是自己站起來,強起來,到21世紀后,“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頁。)。

進入新時期,鄧小平開創中國道路,一開始就自覺地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3頁。)。1984年,他確切地講,“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5頁。)。1987年,針對“中國現在干的究竟是什麼事情,有些人還沒有搞清楚”這個現象,鄧小平明確把現代化和社會主義聯系起來:“我們干四個現代化,人們都說好,但有些人腦子裡的四化同我們腦子裡的四化不同。我們腦子裡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隻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4頁。)可見,“中國夢”裡現代化和社會主義這兩個含義,在中國道路的開創過程中,一開始就是不能割裂的。到十五大,我們黨正式把中國道路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概念對接起來。十六大以后,我們黨進一步把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之“夢”,從此前的“富強民主文明”擴展描述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中國夢”誘人,但絕不虛幻。

在中國道路的探索積累和開創發展過程中,現代化、社會主義和民族復興,不僅始終作為目標存在,而且始終是具體的,是由一個又一個階段性目標連接起來的。比如,關於中國道路的現代化之“夢”,圍繞“小康”這個階段性目標,我們先后經歷了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小康生活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樣一個階段到又一個階段的實踐行程。以后,我們還要經歷從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銜接和實踐。以上不同的目標概念,語境不同,內含也不一樣,但都反映了“中國夢”所經歷的階段性特征。到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時候,大體就可以稱得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了。到那時,已經發展到新的境界的中國,不僅會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道路也會為人類的共同價值添加更多的資源和標記。

中國道路是著眼於現實,面向未來,催人奮進的復興大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永續奮斗。走“中國路”,圓“中國夢”,無疑是當代中國最耀眼的時代主題!

〔作者陳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