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7】

作者:陳晉    發布時間:2013-04-19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四、中國道路怎樣走?

走好中國道路,其實就是一句話:牢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問題無非兩個:怎樣堅持,怎樣發展。

第一,關於怎樣堅持。

十八大報告標題突顯了“堅定不移”四個字,正文中“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也是指堅持說的。中國道路事實上成為最高意義上的黨和國家意志,怎樣才能做到對黨和國家意志的牢固堅持呢?有兩點很明確。

一是在認識和實踐中樹立自信。

十八大報告提出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樹立自信,既要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判斷標准,來認識和承認中國道路給中國帶來實實在在的發展進步這個基本事實,也要清楚中國道路總是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的。在“三個自信”中,樹立制度自信,最為關鍵。走中國道路,在任何方面的進步和完善,最終都應該落實到制度建設上面﹔任何方面的動搖,最終都可能反映在制度上的動搖。現在西方一些人談論中國道路,往往把社會制度和經濟成就分割開來,承認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好,但不認可中國的制度。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如果沒有制度保証,要讓中國經濟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快速發展,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走中國道路的根本保証,如果對制度沒有自信或信念不堅定,如果對制度不持敬畏之心甚至任意踐踏,其保証作用很難發揮,對人們走中國道路的信心會帶來根本性的傷害。

懂得遠比知道重要。所謂自信,來自道路的科學性及其魅力,來自人們對道路科學性的真正了解和懂得。在懂不懂的問題上,來不得半點含糊。還是反復講的那個道理:真學才會真懂,真懂才會真信,真信才會真實行,真實行才會真有效。真有效了,道路的魅力韻味就出來了,自信就有了,牢固了。要堅持好中國道路,內在邏輯大體如此。

自信還是不自信,也不光是關起門來的自我判斷,也不只是跟自己以前的道路相比如何。我們沿中國道路前行,已經過了這個階段。要敢於和國外比,敢於和現在比,也要敢於比未來。中國當然還存在不少問題,每個國家都存在問題,不同的階段存在不同的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會帶來新的問題。因此,有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能不能在這條道路上不斷解決問題。中國道路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世界矚目,中國道路為世界發展注入越來越多的正能量,也讓世界矚目。隻要我們沿中國道路走下去,讓中國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勢再鞏固一些年,讓對中國總體有利的世界經濟政治局勢再持續一些年,有關中國道路的種種誤解、曲解乃至惡解,勢必將逐漸淡去或是不攻自破。那時,中國道路將會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正確評價。

二是知道哪些路子不能走。

堅持走好中國道路,不僅對中國道路“是什麼”要有認識上的自覺和自信,還要清楚哪些路是不能走的。黨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就是為了突出堅持走中國道路這個要求。

“老路”和“邪路”,是過去經常講的指意明確的一個比喻。不走“老路”,不是說對過去的探索都不尊重,而是說,實踐已經証明,過去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以及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了,所以才通過改革開創出新路。不走“邪路”,不是說,對外國各種道路中好的東西不尊重,不需要汲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和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了,我們的改革不前進了﹔而是說,各個國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發展道路,但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隻有一條,換句話說,中國道路是有原則、有方向的,在改革開放中,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不能用其他什麼方向來動搖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這個方向。比如,關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不能實行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行的完全按勞分配制度,也不能實行資本主義國家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按資分配制度,而隻能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實行這種制度,不搞平均主義,不同社會成員的收入不可能沒有差距,但不能差距過大,更不能兩極分化。黨的十八大關於中國道路的概括中,強化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說明我們黨越來越重視收入分配領域裡出現的新情況,同時也說明,要不要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要不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絕不僅僅是收入分配領域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我們的改革是不是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問題。總之,不走“邪路”、“老路”的具體含義,就是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同時,要自覺糾正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措施。不走“老路”和“邪路”,都突出了對中國道路的牢牢堅持,並要求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二者互為依托,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