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
[摘 要] 中國道路是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當今中國,中國共產黨突出強調走中國道路,是從目標、國情和世情等方面對現實需求和疑問的明確回應。可以從形態構成、宏觀規定、基本要求、實踐領域四個方面理解中國道路的內含。中國道路的形成和發展,其來有自,需要正確把握它的“前世今生”、歷史邏輯和發展規律。走好中國道路,既要在認識和實踐中樹立自信,知道哪些路不能走,也要在改革開放中直面現實,處理好漸進和突破、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中國道路承載著中國夢前進,中國夢的形態是現代化,靈魂是社會主義,主體是民族復興。
[關鍵詞] 中國道路﹔黨的十八大﹔改革開放﹔社會主義﹔中國夢
一、中國道路在今天
道路是旗幟,是形象,是方向。人類社會總是沿著一定的路子向前發展,任何一項偉業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對道路的探索和選擇,堅持和發展。
中國道路,就是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從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命題以來,從黨的十三大到十八大,全國黨代會報告標題,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主題詞突出出來,對中國道路的論述,都有標志性的拓展。
十八大報告的標題,“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鮮明展示了當代中國的旗幟、形象和方向。報告還強調,“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都突出道路問題的重要性。他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貫穿十八大報告的一條主線”,隻有抓住這條主線,“才能把黨的十八大精神學得更加深入,領會得更加透徹,貫徹得更加自覺”﹔他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時,要求全黨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他在中央黨校對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講話中又說,“黨的十八大精神,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在十八屆二中全會的講話中提出,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聚焦點、著力點和落腳點。
在當今中國,我們黨如此強調中國道路,與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與不變,重要戰略機遇期內含和條件的變與不變有關。如何理解變與不變,是一篇內容豐富的大文章。這裡隻拎出下面三點來說明,我們黨突出強調中國道路,事實上是對現實需要的明確回應。
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
第一,從中國道路的階段性目標來看。
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共產黨30年前對歷史、對人民、對民族的鄭重承諾,現在隻剩8年時間了。十八大報告把過去常用的“建設”改為“建成”,在標題和主題中,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關鍵詞,並對實現這個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為了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性和壓力。“建成”的標准,也遠不只是經濟數字上的“兩個翻番”。越接近目標,人民群眾對經濟收入、文化生活、政治權益、社會公平和生態安全各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小康社會的要求越來越具體和豐富。對領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執政黨來說,就像跑馬拉鬆一樣,最考驗意志和毅力的,是最后一段路程。“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接近小康目標,壓力越沉重,步子越艱難,尤其需要凝聚力量,走穩路子,防止折騰。現在人們在熱議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的名著《舊制度與大革命》,書中講的一個道理是,社會翻船常常發生在人們生活處境開始變好,而執政者在改革中對新的社會需求處置不當的時候。這樣,走什麼路,如何堅持和發展業已証明有效的中國道路,才不辜負人民對未來的新期待,穩妥邁向全面小康社會,這個緊要的問題,便引出來了。
第二,從中國道路攻堅克難的現實需要來看。
從沒有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發展如此之快。多年的持續發展已經把中國帶到了一個沒有先例可循的位置。中國道路的主要開創者鄧小平,在晚年就預見到,“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頁。)。在經濟全球化快速推進的今天,我們不再擁有其他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從容處理社會需求和矛盾的時間,改革發展的復雜性也非往日可比,特別是利益格局的多樣化和分化趨勢明顯,甚至出現“利益固化”現象﹔人們對改革發展的訴求和預期日漸多樣,影響社會穩定的矛盾日漸增多﹔凝聚改革共識,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比過去更難了。好比越劇《西廂記》裡的一段唱詞:“做天難做二月天,蠶要暖和參要寒。種菜哥哥要落雨,採桑娘子要晴干。”目前,我們的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期,發展中又面臨急需解決不平衡、不協調、難持續的問題。凡此等等,怎麼辦?解決現實中的新問題,繼續前進,必須要有共識,而且要花大力氣,才能凝聚共識。凝聚共識,當然不是像1978年那樣“在路口”的爭論和選擇,不是為了重新選擇道路方向,而是為了更好地“在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所謂共識,就是思想認識上的“最大公約數”。在當今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理想”,就是思想認識上的“最大公約數”,更是當代中國攻堅克難最為需要的旗幟、形象和方向。方向決定成敗,隻有凝聚中國道路這個共識,堅持這個方向,才能夠穩妥解決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才能夠有定力排除各方干擾,形成合力,扎實地前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