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4】
第四,從實踐領域講,中國道路是一個體系,由不同方面、不同層面的若干具體道路組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由諸多具體道路構成的我國發展的總道路。全面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映在實踐工作領域,必然延伸出不同方面、不同層面的具體道路。十七大報告就曾概括出了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等。根據十八大報告,我們可以進一步概括為: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建設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以實現更廣泛、更充分、更健全的人民民主為目標的政治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軟實力,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的文化發展道路﹔以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建設道路﹔以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此外,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方面,在推進祖國統一方面,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在黨的建設方面,所走的路子,十八大報告都有具體論述和新的要求,特別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上講,突出強調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上諸多方面的道路下面,還有一些具體層面的道路內容。例如,在經濟方面,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道路,以及科學技術上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方面,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在國際關系方面,走和平發展道路﹔在黨的建設方面,走中國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等等。
不同方面、不同層面的具體道路,是對中國道路實現途徑的細化、豐富和發展。
三、中國道路從哪來?
人們對道路的探索和選擇,不會是隨意而為,道路更不會憑空而來,它總是和一個國家長期形成的文化傳統、發展水平、政治演進和人民訴求緊密相連。歸根到底,被多數社會成員認可的道路,都是為解決其國家面臨的根本歷史課題,它一頭連接著國情,一頭連接著理想。
中國道路的形成和發展,其來有自。
第一,中國道路的開創和發展,直接源於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實踐和理論創新。
如果不准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如果不推進改革開放這個偉大實踐,如果不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根本目標,就不可能有中國道路。中國道路,由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艱辛開創,經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奮力推進,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持和發展,才走出今天的壯景。這個論斷,是十七大報告以來重要文獻的一貫表述。其意義在於,確認了中國道路有其開創性的標志,即我們常說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有其現實的實踐依據,即我們常說的“改革開放”﹔有其明確的主題內含,即我們常說的“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其階段性的前進過程,即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成功開創”、兩個世紀之交的“成功推進”和新世紀新階段的“成功堅持和發展”。這個論斷,是對30多年來中國道路開創和發展過程情形及其特點的簡潔概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