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9】
突破性改革總是以漸進式改革為基礎的。比如,如果沒有粉碎“四人幫”后在兩年徘徊中前進的漸進變化,就不可能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宣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果沒有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取向的漸進式改革,如果不經歷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階段,就不會在1992年來一個大突破,明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改革的目標﹔過去我們隻強調公有制經濟,1997年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是經過近20年的實踐探索,特別是在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才取得的突破性成就。這就叫積小成為大成。
當然,摸著石頭過河,絕不是狗熊掰棒子,瞎抓一氣,不知所得,而主要是摸規律,摸重點,摸突破口。這就需要善於總結經驗,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推出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在中國道路的前進方式中,不是分離的,而是互相促進的。
總之,堅持和發展,在走好中國道路的實踐中,是統一的。統一的途徑,在於實踐,在於實踐提出的問題。統一的效果,要接受實踐的檢驗,看解決問題的效果。統一的方式,還是鄧小平說的那四句話:對的要堅持,不足的加把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8、372頁。)這就是中國道路的前進方式,也是怎樣才能走好中國道路的歷史辯証法。
五、中國道路與“中國夢”
中國道路承載著“中國夢”前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道路到哪裡去?擁抱“中國夢”!
“中國夢”就是現代化之夢,社會主義之夢,民族復興之夢。這三個含義,在十八大報告中表述得很清楚。中國道路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道路的現狀是:已經“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中國道路的前景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在“中國夢”的三種含義裡,現代化是形態,社會主義是靈魂,民族復興是主體。
為了尋夢,就必須尋路。
中國道路從來連接著“中國夢”,“中國夢”本就是中國道路的應有之義。“中國夢”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處境刺激出來的。沒有衰落的低谷,就沒有在沉淪中崛起的夢想。負責任地構想未來,必然解決走什麼路,才可能接近和實現夢想的問題。在更多的情況下,夢想未來、提出目標比較容易,選擇走什麼路反倒艱難萬分,往往要經過曲曲折折的實踐探索,才可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反過來說,道路總是承載著信仰,沒有崇高信仰的道路,很容易滑向機會主義,終難走出一片明朗的天地。一個簡單的邏輯是:“夢”不同,“路”必不同﹔“路”不同,“夢”亦將不同。隻有“路”和“夢”的緊密結合,才會使“夢”深刻地承載歷史,讓“路”正確地對接未來。說中國道路寄托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和期盼,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就是這個意思。
在探索積累和開創發展中國道路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對現代化之夢、社會主義之夢、民族復興之夢的追求。
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第一個提出了“振興中華”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找到的是民族主義、民主主義和民生主義道路。其中,民族獨立是民族復興的前提,民主主義則是現代化的基本訴求,節制資本、平均地權,以求“均富”的民生主義,很接近社會主義理想。
毛澤東確立的新民主主義道路,目標之一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使國家復興”(《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頁。),“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頁。),這是民族復興的根本政治前提﹔目標之二,就是他說的,“我們搞政治、軍事僅僅是為著解放生產力”(《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頁。),進而使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
這是民族復興在現代化方面的體現﹔目標之三,是大家都熟悉的,走新民主主義道路,是替社會主義創造前提,前途是走向社會主義,這是民族復興的靈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