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3】
第一,從形態構成講,中國道路是途徑、理論和制度三種形態,在實踐中有機統一。
中國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總稱。作為中國道路構成形態之一的具體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主要包括“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及在基本路線上延伸出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這五大建設途徑等。中國道路的理論形態,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它們是30多年來改革開放實踐的思想結晶,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先后把它們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道路的行動指南。中國道路的制度形態,包括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的體制,它們是堅持和發展中國道路的根本保証。
科學的和有生命力的道路,總會在途徑、理論、制度三種形態上落實和顯現,並呈現出自己的特色。否則,它可能只是一種解釋世界而不能改造世界的學說,或者是一種靈機構想但卻未必成功的實驗。十八大報告提出,中國道路的途徑、理論和制度“統一於實踐”,是一個很重要的論斷,表明三種形態不會單獨形成,而是互為表裡,互為印証,相互促進的。同時也說明,中國道路不是在屋子裡琢磨出來的,也不是“論戰”中“憋”出來的,而是在實踐探索中干出來,和逐步完善起來的。中國道路能夠不斷發展、走向成熟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人總是自覺地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用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把成功的和成熟的實踐確定為制度。中國道路的特色和品格就在這裡,中國道路的科學性和深刻性在這裡,中國道路在中國之所以管用,特別有效率,之所以對全黨有凝聚力,對全社會有吸引力,原因也在這裡。
第二,從宏觀規定講,中國道路的形成和發展,有其總依據、總布局和總任務。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個“總”,著墨不多,但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道路的真諦和要義。所謂總依據,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當代中國最大的國情,它是中國道路的出發點。沒有出發點,就沒有依據去探索、開創和發展中國道路。毛澤東當年如果不弄清、不牢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也不會鮮明確立新民主主義道路,今天,我們也必須牢記國情,牢記出發點,才不會動搖走中國道路的決心。十八大報告再次重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就是為了這個﹔所謂總布局,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整體推進。提出這個總布局,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意在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必須全面、協調和可持續地推進各方面、各領域的工作﹔所謂總任務,就是中國道路的目標方向,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依據、總布局和總任務,是中國道路的應有之義,簡明扼要地指明,為什麼要走這條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主要做什麼,朝著什麼樣的目標去做。
第三,從基本要求講,中國道路有八個方面必須堅持的內容。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這“八個堅持”,是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來的,被確定為走中國道路奪取新勝利的基本要求。所謂基本要求,事實上是對中國道路內容的又一種概括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深化對中國道路的思考和概括,先后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黨的基本要求,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總結了中國道路的新鮮經驗,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國內社會關系和國際政治關系各個方面,體現了中國道路最本質的內容和最鮮明的特點,既是對黨內外、國內外關注中國道路時提出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積極回應,也是對中國道路前進規律、途徑和方向的具體揭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基本要求和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一起,是中國道路中管全局、管方向、管長遠的內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