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8】

作者:陳晉    發布時間:2013-04-19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第二,關於怎樣發展。

中國道路不是僵化的模式,對中國道路最好的堅持,就是與時俱進地發展。發展中國道路的最大動力,是在實踐中深入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當然也是發展中國道路的關鍵一招。盡管現在推進改革矛盾多,難度大,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在廣東考察時所說,“不改不行。我們要拿出勇氣,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推動中國道路往前發展,人們從不同角度,都會認為有當務之急,諸如民生,法治,公平,生態,收入差距,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反腐倡廉,周邊事態,等等。站的角度不同,從事的職業不同,關注的重點不同,答案自然不同。這就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作出戰略判斷,確立主攻方向,推出頂層設計。

所謂頂層設計,很重要的一點,是重視各領域體制改革的統籌設計。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意也在此。“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怎樣推進和發展,各實踐領域的具體道路怎麼走,各有著力點、突破點。比如,在經濟領域,改革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展的關鍵是提高質量和效益。在文化領域,關鍵是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中國道路的文化軟實力。但從總體上說,要走好中國道路,從制度、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建設入手,無疑最為關鍵。一是因為,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積累,中國道路在前進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不少方面已有規律可循,為一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條件﹔二是因為,如果各種制度、體制、機制仍然不協調配套,勢必出現相互牽扯甚至內耗,進而影響總體改革和發展成果﹔三是因為,我們既面臨提高制度建設的質量和水平的問題,也面臨如何切實遵循和敬畏制度的問題,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做到用制度管權,靠制度辦事的問題上,還有許多事情要做。走中國道路,我們曾經擁有人口紅利,長期擁有改革紅利,再進一步,如果在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路子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收獲,勢必帶來更大的制度紅利。

鄧小平在1992年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鄧小平說的30年,已經過去了20年。十八大報告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是對中國道路在制度形態上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治發展道路方面,黨的十八大還就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健全協商民主制度等作了安排。在我們的制度體系中,原本有政治協商的傳統,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黨把協商和選舉並列為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近年來,又明確了協商民主這個概念,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將其作為一種制度,並要求落實到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基層民主協商各個方面。這些部署,廣泛、多層地擴展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內含,無疑將成為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發展中國道路的著力點。還有各方面體制機制的協調改革,更是一篇大文章。

推動中國道路往前發展,不僅要有轟轟烈烈的突破和轉折,更需要漸進式的改進、完善和積累。對看准了的改革,要下決心干,爭取有所突破,早有成效。對看得還不那麼准,又必須有所突破的改革,則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摸著石頭過河。

所謂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革。中國道路的創新發展,有自己的風格,這就是,從“先易后難”的務實主義,再到“攻堅克難”的現實主義,要避免陷入脫離實際、急於求成的浪漫主義。抬頭看遠方,需要理想情懷,才不會失去目標方向﹔埋頭走路,需要現實主義,才不會跌跟頭。務實和現實的改革,既直面改革的難點和焦點,又強調改革的漸進過程,而不是期望短期內就能夠把想解決的難題都做完,也不是渲染還沒有條件去做的事情以作畫餅,更不幻想拿花樣翻新的口號,來說明中國道路的發展如何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