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6】

作者:陳晉    發布時間:2013-04-19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關於從改革開放前到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演進特點,鄧小平在1980年主持起草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時,說得很清楚:“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頁。)概括起來實際就是四層意思:在開創中國道路的過程中,我們黨做的事情,一是把毛澤東那一代人提出來、設想過但沒有去做的事情做起來﹔二是把毛澤東那一代人做錯的事情改正過來﹔三是把毛澤東那一代人做得不夠好,但總體上還可以去做的事情進一步完善起來﹔四是做毛澤東那一代人沒有遇到過的新事情。這四層意思,具體地回答了中國道路是怎樣起步的,同時也說明,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共產黨人,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在他們選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創新,而是在他們直接碰到的,由毛澤東那一代人奠定的基礎上開始改革開放的。

第四,中國道路的本質靈魂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繼承和發展。

沒有主義,如果這個主義不科學,道路就沒有靈魂。中國道路,是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支撐它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下的重要定義,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這個論斷,鮮明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說中國道路其來有自,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它的本質屬性和基本原則有其思想來源,有其傳承的“道統”。社會主義思潮誕生以來,人們對它的實踐探索,經歷了好幾個時間段。其中的“道”,就是內容邏輯,主要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所謂“統”,就是歷史發展過程,主要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這幾個階段的形成發展。正是從“道統”的角度,我們一直強調,中國道路的理論體系,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是與時俱進的發展。

毛澤東曾經說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意味著“中國就改變了方向”。改變了方向,是因為樹立了社會主義這個新方向。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候,中國政壇上有300多個政黨,卻單單是中國共產黨搞成功了,說明這個新方向符合中國社會的要求,是對頭的。中國道路,就是沿著社會主義這個新方向不斷前進的結果。

從實踐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飛躍中,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沒有變,理論基礎沒有變。改革開放不是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推倒重來,而是一個辯証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在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上,認識更清楚了,而且越來越清楚﹔實踐上更有成效了,而且成效越來越明顯。不論中國道路怎麼發展,都是社會主義不斷在更高形式上走向成熟和完善,都是更好地做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

歷史是一條通道,現實由此而來。

弄清楚中國道路從哪裡來,正確理解中國道路的“前世今生”和歷史邏輯,正確把握中國道路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結論就是:新民主主義道路的成果絕不能丟失,實踐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成就絕不能否定,中國道路的前進方向絕不能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