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道路的幾個認識【2】
第三,從中國道路和當今世情的關系來看。
中國道路在30多年形成發展過程中,經受了各種風險和考驗。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被西方宣布“不戰而勝”、“歷史終結”的壓力中,在亞洲金融風暴、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以及西亞北非的亂局中,一些國家被難倒,被翻倒了,中國雖然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最終都化險為夷,並且發展得更好。中國道路的生命力由此可見。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很明顯,有的國家政治和社會走向也出現了不確定性。在一些國家反思、總結自己走的路子時,中國道路的影響力也顯現出來,以至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於2011年6月在接受中國《參考消息》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發展模式,無論對中國自己還是對世界其他國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便是西方世界喜歡討論“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的原因。西方一向期望按他們的模式來塑造發展中國家,現在多少覺得,可能確實存在中國道路這種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的發展道路。但在討論中,不少人對中國道路有誤解,有懷疑。有的發出中國現在搞的究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的疑問,有的“捧殺”中國道路而導致“威脅論”,有的“棒殺”中國道路而喊出“崩潰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需要亮明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的態度,還有必要自信地把中國道路的特點和內含清楚地宣示出來。
在風險和機遇中前進的中國,清楚地知道走什麼路,為什麼要走這條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走這條路,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我們保持定力,認認真真地去解決原有的問題和勢必會繼續出現的新問題,遇到再大的難題也不動搖意志,改弦易轍。要說大局,這就是當代中國最根本的大局。
二、中國道路是什麼?
中國道路,是具有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主義在各國的實踐千差萬別。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在世界上曾是很有影響的模式。越南、朝鮮、老撾、古巴這樣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其道路也各有不同。在歐洲政壇,至今還有勢頭不減的社會民主主義(有時叫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90多個民族獨立國家中,約有半數先后宣布實行社會主義或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由此出現各種民族社會主義道路。非洲相繼出現“阿拉伯社會主義”、“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村社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在拉丁美洲,委內瑞拉的“21世紀社會主義”、玻利維亞的“印第安社會主義”至今還有影響。在理論上,國外還有許多沒有執政的共產黨和“新馬克思主義”各種流派,也都各有其社會主義觀。中國搞社會主義,曾照搬過本本,也模仿過別人,吃過苦頭,才走出同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擁有鮮明區別的道路。它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外來的”,更不是“西化的”。中國道路根植於中國的國情和傳統,適應中華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反映中國人民的意願和選擇,體現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和理想,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回答了在人口這麼多,底子這麼薄,資源這麼貧乏,發展這麼不平衡的中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
關於中國道路的具體內容和特點,從 1981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開始,黨的重要文獻,便根據改革開放實踐提供的新經驗,不斷進行總結和概括。和以前的文獻比較起來,十八大的總結和概括,更集中、更系統、更完整了,在不少方面作出了理論創新。據此,我們大體可從以下四個角度,來概括和理解中國道路是什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