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年中共黨史研究述評【8】

作者:李慶剛 董潔 沈傳亮    發布時間:2013-06-24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六)關於中共十六大以來的若干問題

在理論創新方面,張寧《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黨的文獻》第2期),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形成進行了梳理,指出科學發展觀在抗擊“非典”和探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在2004—2005年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實踐中不斷充實豐富﹔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推動經濟社會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中蓬勃發展。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定位、依據、內涵作了全面闡述,標志著科學發展觀走向成熟。十七大后,科學發展觀繼續發展完善。陳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當代中國史研究》第6期)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了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立足基本國情、特別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所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基礎上提出來的。宋月紅《中共十六大以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繼承與發展》(《當代中國史研究》第5期),對黨關於民族理論創新進行了梳理概括,包括確立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將“和諧”賦予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時代內涵與本質特征。

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武力、肖翔《不均衡與均衡: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與邏輯——兼對十六大以來黨關於經濟發展思路和政策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第7期),以均衡或不均衡為切入點對新中國60多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即: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非均衡發展到計劃經濟的均衡發展﹔再從計劃經濟的均衡發展到市場經濟的非均衡發展﹔最后走向市場經濟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均衡發展。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部署后,中國的經濟發展即開啟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向均衡發展的大門,雖然10年來的轉變還不盡如人意,但從中央的認識和制定的方針政策來看,正在加快速度。郭如才《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關於文化建設的新思路》(《黨的文獻》第4期)指出,在這個思路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主線﹔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是重要著眼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是基本內容﹔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提高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是關鍵。這種對文化建設的概括較有新意。宋士雲、焦艷芳《十六大以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發展》(《中共黨史研究》第11期),對十六大以來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調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歷程進行梳理,凸顯出社會保障從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轉變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制度安排。

在政黨建設方面,齊衛平《中共十六大以來黨的建設理論和實踐創新》(《當代中國史研究》第6期),將十六大以來黨的建設理論創新成果概括為:形成了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新命題,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確立黨的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圍繞先進性建設開展黨內教育活動,揭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重要觀點等。

(七)關於新時期黨代會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后,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和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聯合召開了“首都黨史學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座談會”(《中共黨史研究》第12期)。歐陽淞認為,社會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貫穿黨的全部歷史的一條主線,並回顧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地位、作用及意義。孫英認為,在選擇走什麼道路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有著自己重要而獨特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獨立自主,堅定地走自己的路。楊勝群認為,十八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視為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一個新的論斷。柳建輝、王森泰、陳小津、王炳林、謝蔭明、任貴祥等就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十八大與中國未來發展走向、十八大報告關於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等,細談了對十八大精神的學習研究體會。可以說,這是國內最早展開的對十八大的研究。曲青山《改革開放以來六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主題、結構和新意》(《黨的文獻》第3期),是對黨的十二大至十七大報告文本研究最為系統的一篇論文,代表了黨代會研究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