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年中共黨史研究述評
2012年恰逢黨的十八大召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和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經過廣大黨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年度出版了相當數量較有特色和學術價值的黨史論著。
一、本年度公開出版的黨史著作概述
(一)通史方面
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共五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記述了自1949年10月到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這35年的歷史,展示了黨依靠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開展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是黨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央外宣辦、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日志》(中共黨史出版社),採用日志形式,記錄中國共產黨90年歷程中的重要節點,其中既有決定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有影響深遠的重要會議和重大決策,注重吸收近年來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武力主編《中國發展道路》(湖南人民出版社),論述了1840年至今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求歷程,揭示了中國最終走上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必然性與正確性。長視角和“整體史觀”是該書特色。
沙健孫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若干重大問題研究》(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對中共歷史各時期若干重大問題進行了梳理和研究,有較高的學術性和思想性。章百家主編《歷史大視野下的中國共產黨90年90事》(上、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以90年來發生的90個重大事件的形式,反映黨的光輝歷程,是一部形式和內容都有新意的黨史普及圖書。
韓健鵬、朴林、高勇澤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共產黨執政建設歷程》(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概述了60多年來加強黨的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並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行了展望。
另外,柳建輝等《十年輝煌: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紀實》(人民出版社)、曹普《科學發展觀與當代中國》(福建人民出版社)、李燕奇《當代中國多黨合作關系形成史研究》(人民出版社)等也值得關注。
(二)專史方面
黨代會研究。為迎接黨的十八大,有關黨代會的著作陸續問世。其中,李穎《黨代會現場:99個歷史深處的細節》(黨建讀物出版社),通過99個相對獨立又緊密勾連的問題,講述中共高層和黨史上許多鮮為人知的事跡,探尋重大決策出台或突發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柳建輝主編《風雨兼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中共歷次黨代會》(新華出版社)、張靜如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屆代表大會:一大到十八大》(河北人民出版社)等,分別以歷次黨代會的不同特點和任務為主題,梳理了歷次黨代會的來龍去脈及歷史地位。
思想文化史研究。徐彬《黨的第一代領導人的民主憲政思想研究》(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總結研究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民主憲政思想及其在實踐探索中的經驗和教訓。楊劍龍《“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文化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梳理了“五四”語境中的基督教新文化運動,該書新意在於分析了陳獨秀的宗教觀。黃少群、匡勝、張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考察——從中共創建到黨的七大》(黨建讀物出版社),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過程,對理解和認識該命題有積極意義。
根據地史研究。梁星亮、楊洪等主編《陝甘寧邊區史綱》(陝西人民出版社),以中共局部執政的“示范區”、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試驗區”和新中國的雛形為主題,對陝甘寧邊區史進行了別有新意的梳理。張樹林、張樹彬主編《紅色記憶——走進革命老區鹽池》(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陝甘寧邊區西北門戶和前哨陣地的鹽池縣為研究對象,記述了鹽池人民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過程。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研究。胡卓然《敵后傳奇:中日稀見史料對照下的紅色抗日傳奇》(西苑出版社),以稀有中日史料和國內抗戰史料為切入口,借助中日史料互証互照、敵我親歷者的回憶錄,重新解讀了有關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的敵后斗爭。胡卓然、趙雲峰《魂兮歸來——不該忘記的十四年東北抗戰》(山東畫報出版社),對比考証多方史料,重現東北戰場的史實。金沖及《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戰役的》(北京大學出版社),從諸多史料中抽絲剝繭,解剖三大戰役,從戰略角度比較毛澤東、蔣介石軍事才能孰優孰劣。這些成果在具體化、細節化方面值得稱道。
黨建研究。吳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內監察機制研究》(人民出版社),從理論指導、制度藍本、歷史借鑒等方面探討了黨內監察機制建立的依據。王紅霞《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轉型研究(1949—1956)》(線裝書局),展示了建國初期干部教育實踐轉型的豐富歷史。陳鳳樓《中國共產黨干部工作史綱(1921—2011)》(黨建讀物出版社),以黨的干部工作為主線,描述各個時期黨的干部工作的情況。謝春濤主編《中國共產黨如何治理國家》(新世界出版社),重點敘述和分析黨執政六十多年來形成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