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現狀及對策

作者:程軍 崔友平等    發布時間:2015年07月17日    

自2009年7月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以來,人民幣跨境流通和使用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地位穩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金融體制改革,乃至對於世界經濟格局和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均產生了深刻影響。黨和政府多次提出要“穩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人民幣國際使用”。中央黨校第38期中青一班三支部部分學員以“人民幣國際化現狀及對策研究”為題,於5月10日—15日赴上海開展社會調研,通過深入走訪人民銀行和上海市相關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企業,全面了解人民幣國際化對國家整體利益及企業經營的影響,查找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瓶頸,結合我國“一帶一路”、自貿區金融創新政策等。提出下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建議。

一、人民幣國際化對於我國全球戰略布局意義重大

貨幣國際化一般是指一國的主權貨幣被普遍用於國際經濟貿易金融活動之中並因此而廣泛進入境外主體的資產負債表中,成為價值的一般承擔者——國際媒介貨幣的過程(vehicle currency)。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實力增強的必然趨勢,

1、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打破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美元霸權

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有三個特點,一是信用貨幣為主,二是美元為主,三是對美元缺乏有效的約束。在這樣的貨幣體系下,美國可以根據本國的利益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支持本國過度舉債的經濟消費模式,刺激經濟增長﹔當出現問題時,利用量化寬鬆政策,向其他國家輸出由於本國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產生的通貨膨脹,轉嫁矛盾,讓全世界替美國買單。

回顧近幾十年間發生的金融危機,其表現形式幾乎都是支付和兌換美元的危機,引發本國貨幣幣值的大幅波動,經濟一蹶不振。美國卻能夠憑借美元霸權從危機中迅速恢復,以“收割機”的角色攝取他國的國民財富。全球金融危機已從經濟基礎和政府信用兩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礎的鬆動,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了機會。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他們還需要一些其他的穩定的國際化貨幣。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助於推進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為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選擇,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

2、人民幣國際化可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

貨幣的國際化根本上是為國家利益服務,貨幣的國際地位也應與國家的綜合實力相匹配。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更是充分體現了大國利益相互博弈的過程和結果。美元、歐元、日元等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國際貨幣,是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強大和國際信用地位較高的體現。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后,我國就擁有了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 使我國能夠發揮“貨幣主場優勢”,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也將隨之增加。

3、人民幣國際化可促進我國“開放型”經濟的持續發展

中國的對外開放戰略,就是要利用全球資源解決國內發展的瓶頸問題。當前,我國正處於從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從貿易大國向投資大國過渡的關鍵階段,企業“走出去”也伴隨著人民幣的“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后,企業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匯率風險和匯兌成本大大降低, 為企業的資金配置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這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

4、人民幣國際化可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發展

高度國際化的貨幣需要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的支持。人民幣國際化會促進人民幣計價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目前,我國人民幣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仍顯不足,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助於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完善。同時,我國還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的制定影響國際金融市場,提升國際話語權,爭取更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5、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國際收支管理並提升本國福利

美國是沒有所謂的外匯管理部門的,原因就是在於幾乎全世界都在使用美元,美國不需要為持有其他貨幣而付出管理成本。此外,實証証明當更多的人使用本國貨幣時,按照這種貨幣價值尺度購買的商品價值也將上升,本國福利得到提升。此外,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央行可以很低的成本發行貨幣,換取實際資源而獲得高額收益。

二、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正式啟動近六年來,我國按照“先經常后資本,先長期后短期,先企業后個人”的順序,有步驟地開放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范圍。由於我國對外經貿體量龐大,人民幣幣值穩定,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民幣跨境收付量快速增長。目前人民幣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使用的第二大結算貨幣,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中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結算貨幣的比例已接近20%。我國對外直接投資(ODI)和境外直接投資(FDI)中使用人民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海關、商務部門等我國涉外經濟統計均實現了本幣化。

2、離岸人民幣市場已初具規模。據中國銀行估算,目前境外居民持有的人民幣存量已達2.7萬億元﹔境外人民幣信貸、債券和人民幣外匯交易量快速增長。亞洲、歐洲、北美、大洋洲已出現眾多特色各異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3、人民幣國際地位穩步上升。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等的統計,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九大外匯交易貨幣和第五大支付結算貨幣﹔我國已與31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超過3萬億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定,在境外14個國家和地區指定了人民幣清算銀行﹔超過30個國家和地位的貨幣當局將人民幣資產納入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的境外企業、機構、個人願意接受和持有人民幣。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才起步不久,要真正成為一種國際上普遍使用的貨幣還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

目前絕大多數人民幣跨境收付是發生在中國內地與境外之間,尚未形成境外第三方之間的大規模收付流轉。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主要集中在貿易結算環節,離岸人民幣信貸、投資、交易等市場總量有限,金融產品種類不夠豐富。境外居民對人民幣的了解和接受程度還有待提高。

中國銀行“離岸人民幣指數(ORI)”跟蹤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使用情況。2014年末,離岸人民幣指數為1.2%,而同期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四種貨幣的離岸指數分別為48.80%、25.92%、5.80%、5.60%,說明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在國際市場上使用份額的差距仍然較大。

隨著境外人民幣存量達到一定規模以及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預期的消除,前期開放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各種政策紅利(主要是在經常項目下)刺激作用已減弱,從2014年起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的增長率大幅放緩。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需要新的動力。

當前制約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1、資本和金融項目開放程度較低。我國資本和金融賬戶還存在多方面管制,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尚不能自由地開展跨境資本項目交易,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兌換也存在限制。這不僅制約了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使用人民幣的意願,更不利於國外貨幣當局配置人民幣資產、吸收人民幣儲備。

2、人民幣在岸市場、離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仍有待進一步拓展。貨幣國際化功能的發揮需要發達的境內金融市場做支撐。例如,過去十年全球外匯儲備的增長一直伴隨著美國國債市場擴大和余額的擴張,但當前我國境內金融市場缺乏深度、規模有限,投資標的較少,同時目前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金融產品種類還不夠豐富,交易規模較小,這都妨礙境外投資者持有和使用人民幣的意願。

3、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計價結算體系中尚未完全擺脫“美元影子”。雖然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人民幣支付結算量增長迅速,但有很多情況是貿易合同以美元計價、人民幣結算。我國出口中很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僅處於國際供應鏈條中的一環,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境內企業缺乏定價話語權。我國進口貨物中有很大份額是大宗商品,如油品、鐵礦石、有色金屬等,這些大宗商品傳統上盯住幾個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價格,均為美元計價。例如,近期中俄兩國簽署了天然氣供氣協議,交易雙方(俄氣集團和中石油集團)均希望以本幣計價結算,但未來實施中仍需先以美元確定價格、再套算成人民幣或盧布,仍無法真正擺脫美元影響。

三、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對策建議

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長期持續推進的過程,目前仍處於市場發展的初期階段,沒有現成的、符合我國實際的成熟模式和經驗可以參考,需要不斷總結出現的新問題,探索新方法。這一過程雖然艱巨復雜,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儲備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趨勢是確定的。要從國家利益的全局出發,根據不同時期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統籌考慮人民幣國際化與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性以及資本項目開放的關系,既不停滯不前,也不急於求成,因勢利導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體建議如下:

1、掃清障礙,提高人民幣可兌換性,加強區域金融合作

一是加大開放力度,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消除人民幣在資本項目流通與可兌換方面的限制。調查顯示,人民幣要在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中被廣泛接受和使用,境外主體主要考慮因素包括幣值的穩定性,貨幣的可兌換性、可投資性以及使用的便利性。近年來,人民幣幣值始終較為穩定,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在人民幣的可兌換性方面,目前資本項目的跨境証券投資、借用外債方面還存在較多的管制。建議在未來3-5年穩步實現有管理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在總體思路方面,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須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能力相適應,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特別是要保持匯率制度與資本項目開放的協調。建議以放鬆資本項目交易限制為主線,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依照統籌規劃、先易后難、穩妥可控的原則,下一步重點推進金融借貸、跨境証券投資項目下的自由化。資本項目可兌換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合理的資本管制。對於一些對經濟金融影響較大的項目,如境外主體赴境內發行債券、參與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仍應實行一定的管理。

在具體政策方面,建議統一中外資企業的外債管理政策,取消規模管理,轉向以負債率和幣種匹配為核心的宏觀審慎管理﹔適度放寬對外匯的管理,允許境內進口企業在境外市場直接購匯后支付進口款項,滿足企業在境內、外市場靈活地開展資金交易的需求﹔允許境內企業基於真實貿易結算需求,在離岸市場辦理遠期匯率鎖定等,從而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風險規避工具﹔鼓勵境內企業赴香港上市,並允許H股分紅相對自由匯回,加強境內外資本市場的連通和人民幣的使用﹔進一步開放境內債券市場,放寬QFII和QDII的額度管理,提高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便利性﹔降低個人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限制,適時推出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QDII2)制度,允許個人在一定條件下、一定額度內投資境外不動產及資本市場等。

二是繼續加強與境外貨幣當局的金融合作,消除人民幣在境外流通的限制。建議繼續加強我國與東盟、泛亞、拉美地區的區域金融合作,與各國監管部門加強區域政策協調,密切國家間經貿往來並推進雙邊本幣結算﹔研究區域匯率穩定機制,共同抵御國際經濟金融特別是貨幣動蕩的風險﹔繼續加快推進人民幣對小幣種貨幣報價,支持商業銀行開展對客報價﹔積極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提高人民幣的國際認可度和接受度﹔擴大雙邊貨幣互換范圍和規模,引導境內外商業銀行參與其中,實現貨幣互換真正用於實體經濟﹔完善人民幣清算網絡,在更多的國家建立當地的人民幣清算安排和設置人民幣清算行。

2、培育市場,提高人民幣可投資性,拓展在岸離岸市場

目前,人民幣通過貿易、投資等渠道“走出去”,已經在境外市場形成了相當的規模。這些“走出去”的資金要在離岸市場“留得住”,還能夠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渠道“回得來”,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一個成熟、活躍、高效的金融市場。

一是健全在岸金融市場。歐元剛剛推出的前幾年較為成功,主要歸因於歐元區固定收益市場的極大發展,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應首先致力於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交易品種,並在此基礎上放鬆對股票市場、衍生品市場的管制,做大規模。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有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國內金融市場的支撐。

二是構建多元化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我們可以根據“市場驅動,因勢利導”的原則,推動台灣、新加坡、歐洲等地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發展多個位於不同區域、側重不同職能、功能互為補充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在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上,足夠的人民幣的流動性是保障人民幣投資產品的定價有效性和交易流通性的關鍵,這也是決定未來人民幣離岸中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國際經驗,隻有當一個債券市場的規模達到3500億美元時,才有對大型國際機構投資者來說可接受的流動性和定價效率。因此,建議繼續大力發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形成資金在海外市場的沉澱﹔大力發展人民幣存款和結構性投資理財產品、投資避險工具﹔適時穩步發展離岸股票、保險、基金等業務﹔與境外監管機構協調跨境金融監管政策,規范和指導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3、把握機遇,與“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等相互促進

一是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東亞各經濟體在產業結構上與我國存在較大互補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平均貿易量佔我國總貿易量24.55%,要在雙邊貿易結算中提升人民幣的使用。對於資本輸出而言,要充分利用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平台,向 “一帶一路”沿線的公路、鐵路、通信管網、港口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貸支持,其中一部分要實現人民幣的資本輸出。此外,要積極推動部分周邊國家還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讓人民幣成為在區域內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貨幣。

二是充分發揮自貿區“試驗田”作用,試點跨境人民幣政策。將前期上海自貿區的各項人民幣創新政策盡快推廣至全國,在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建設中結合當地特色出台人民幣相關政策,並可借區域自貿試驗區機遇先行試點各類人民幣離岸債券、QDLP,GDR(全球存托憑証)等創新業務,為后續推廣積累經驗。

4、推動人民幣進入國際大宗商品計價結算體系

擴大人民幣商品定價影響力的兩個實現途徑。一是國內交易所將境外的交易商“請進來”,如現有的天津渤海商交所跨境人民幣結算、上海黃金國際板以及醞釀中的上海原油交易中心等。二是人民幣“走出去”,目前港交所、新交所、芝加哥商交所都推出了離岸人民幣計價產品。但從影響力而言,第一條途徑更為重要。要繼續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提供賬戶服務、貨幣兌換、跨境人民幣結算和清算、代理經紀、貿易融資、抵質押、托管服務等一系列的特色服務,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國內、國際綜合業務優勢,助力提升人民幣定價影響力。

5、強化保障,提高人民幣的便利性,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優化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建設。人民銀行主導的CIPS系統將於年內上線,在該系統后續的建設和完善中,首先,應制定嚴格准入標准,建議允許中國境內中外資商業銀行及境外的港澳清算行直接接入,其他境外銀行間接接入,確保資金高效匯劃和信息安全的協調。其次,實現與主要資本運作系統對接,包括外匯交易、証券交易系統等,成為多功能、一體化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再次,拓展系統功能,接受主要貨幣計價的資產作抵押,為參與方提供及時、充分的流動性支持。

二是發揮商業銀行的作用完善人民幣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要加強對境內外企業的政策宣傳和產品推介,針對企業反饋的需求提高產品創新和服務能力。積極拓展跨境人民幣項下的供應鏈產品、結構性投資避險產品﹔資本項目下境外人民幣發債、海外並購貸款、股東貸款、海外上市資金募集、財務顧問等產品﹔配合我國監管部門做好對跨境人民幣資金流動的監測與管理,推進貨幣直接挂牌、雙邊貨幣合作等工作。

三是培育面向市場的人民幣國際化業務人才。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境內外金融監管制度溝通協調、國內金融市場開放、金融衍生產品創新設計、大宗商品人民幣定價機制、全球人民幣清算系統建設等諸多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要積極培養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出色的業務素質、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人才隊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國家戰略,推動和落實人民幣的國際化。

四是完善相應法律法規。為適應人民幣國際化部分法律法規需完善或修訂。如商業銀行法、証券法、公司法等需作相應完善或修訂。

總之,經過六年多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在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的地位與作用已經不容忽視,對國際經濟金融格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未來要繼續從我國的根本利益出發,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推進深化我國金融市場改革,利率市場化和匯率機制改革工作,促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不斷壯大和發展,做好法律、制度、人才方面的保障,多管齊下,促進和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

(課題組成員:程軍、崔友平、張迎紅、王小岩、雷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