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家軟實力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核心任務

作者:丁開杰    發布時間:2016年03月03日    

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並且將其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國際經驗表明,智庫建設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象征,智庫建設在全球化時代的核心任務是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尤其是增強國家的話語權。當前,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對打破西方話語霸權,更好地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然而現實情況表明,中國是智庫大國,卻不是智庫強國,智庫在服務決策和影響國際關系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我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亟需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進一步增強國家的話語權。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

2012年6月2日,李長春同志《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代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如何在學習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是理論界和學術界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更是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智庫的新階段,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智庫建設,對智庫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定位和新方向。在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決策咨詢機制,按照服務決策、適度超前的原則,建設高質量智庫。2013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我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出了歷屆中央領導人最為明確、內涵最為豐富的一次重要批示,首次提出建設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目標,將智庫發展

視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此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庫”概念。深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目標、任務和運作模式,已經成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方向,成為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智庫建設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象征

一般而言,智庫主要從內向和外向兩個維度在一國發展中發揮作用。從內向維度看,智庫主要為本國決策層提供戰略咨詢輔助決策,為本國民眾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和重要戰略問題提供信息和觀點等﹔而從外向維度看,智庫主要通過影響外國公眾和決策層來服務本國戰略,通過智庫外交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等發揮作用。智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既是其對外發揮作用的重要內容和方式,也是評價其綜合價值的重要尺度。智庫不僅可以憑借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設置戰略議程,設計和引領國際議題的走勢,影響國際行為體和國際公眾對某項戰略議程的認知理解和重視程度,進而服務本國政治﹔而且還可以憑借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引領國際思潮,制定理論范式,將全球主流思想歸納到自己的框架中來,使自己成為全球思想的主導者。

國際經驗表明,高水平、國際化的智庫建設既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象征,也是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智庫拓展了社會多元力量參政議政的渠道,提高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在國外被稱為繼立法、行政、司法和媒體之外的“第五種權力”。從社會發展角度看,智庫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社會的開放水平、知識精英的活躍程度和一國的文化軟實力。智庫的建設和發展水平正逐漸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影響世界政治力量格局和經濟秩序持續發生重大變化的軟實力。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目前的智庫數量僅僅次於美國。在歷年《全球智庫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智庫總數不斷上升,已經達到429家,僅次於美國1830家。與此同時,我國進入頂級智庫前150位的智庫也逐年增多。因此,從數量上看,我國是一個智庫大國。但是從質量上看,我國智庫發展尚處於初期階段,智庫的水平和發揮的決策咨詢作用遠未達到決策的需要和期望,我國仍不是智庫強國。這種數量和質量的背離突出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一是我國智庫機構的數量眾多但實力不強,智庫無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時效性的產品﹔二是智庫機構的研究資源分散、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三是研究內容碎片化、針對性不強、“管用”性不夠,與中國決策體系的聚合力不強。四是智庫缺乏合理的人才構成和內部分工﹔五是智庫的對外交流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政府、社會和國際影響力,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欠缺。當前,在中國文化中大量充斥著西方的話語,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理論話語,而沒有自己的話語,或者說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包括哲學、文學理論、歷史理論等等在內的文化表達、溝通(交流)和解讀的理論和方法。

之所以存在以上不足,既與我國智庫建設長期沒有被提上戰略高度有關,也與具體策略不符合智庫發展規律有關。首先是我國智庫發展的宏觀制度環境不完善,智庫在公共政策決策中定位不明確,法律上制度上缺乏明確定位。其次,我國對智庫建設缺乏統籌規劃,智庫機構體系多元,管理體制屬地化、部門化,各為其主,各自作戰,相互交流、合作與競爭的程度十分有限,工作職能和定位各不相同,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國各類智庫機構小而多,整體實力不強。三是我國智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不適應智庫的發展需要。四是長期以來,我國智庫以官方智庫為主,數量眾多的官方智庫服務對象單一,存在公共性不足問題。

以上現象和問題的存在,均表明我國新型智庫建設亟需通過改革創新、國際拓展,達到更好服務決策,提升國家話語權的目的。

國際話語權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論研究表明,話語是表達思想、理論、觀點和各種情感的工具,是一種關於語言表達和交流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溝通“自我”與“他者”的社會性的關系概念。但是話語絕非中立無私的,話語與權力不可分,真正的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可以說,“話語”不僅是施展權力的工具,還是掌握權力的關鍵。法國哲學家福柯早在20世紀70年代發表文章《話語的秩序》,就指出“話語……是人們斗爭的手段和目的。話語是權力,人通過話語賦予自己以權力”。

從內容上看,話語權主要包括“誰在說”、“說什麼”、“怎麼說”和“效果如何”等維度。而從現代意義上講,“話語權”所強調的不僅僅是說話和發言的資格,主要是指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意識形態主導權。因此,話語權實際上是強權國家經濟、軍事硬實力的一種投射和反映,從本質上還是一種硬實力。同國內政治一樣,國際關系也必然表現為為了國家利益而爭奪的權力政治關系。“國際話語權”就是主權國家通過正式外交、媒體傳播、民間交流等渠道,將蘊含一定文化理念、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話語滲透到國際社會中,使其他國家願意接受並認同的能力”。

尋求新的話語權建構資源,以使它建立在人們之間自覺自願的認同之上,而不建立在強權政治基礎之上,已成為世界各國在后物質主義時代建構國際話語權,爭奪國際關系主導權的當務之急。從話語與權力結合的角度看,在國際社會中存在所謂的“真理”——霸權話語,它們由掌握話語霸權的國家制造並在國際社會廣為傳播,而其他國家的話語則受到霸權話語的排斥和壓制。西方國家憑借強大實力在國際社會中佔據優勢話語地位,尤其是美國甚至把持著話語霸權,從而可以制造出在國際社會中通行的“真理”——霸權話語。而非西方國家則明顯處於從屬和弱勢話語地位,其話語要麼附和霸權話語,要麼微弱得很。此外,主流話語的權力和權威性,與無形的文化軟實力資源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最早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的約瑟夫.奈說過,“軟實力的獲得靠的是一個國家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是確立某種程度上能體現別國意願的政治導向的能力”。 國際話語權在本質上屬於“軟權力”范疇。話語權在當代也必須以文化的先進性和真理性為內容依托。

在中國,增強國際話語權是外交的努力方向之一,並且業已成為中國國際戰略的重要內容。自1978年以來,持續37年的改革開放已經造就了“中國模式”或“北京經驗”。毫無疑問,“中國模式”是在廣泛吸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創造出來的,是在中國廣大民意和中國老百姓的聰明才智基礎上,結合領導核心的智慧創造出來的。它開創了不同於西方的社會制度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途徑,突破和改寫了西方經典理論,創造了中國人的奇跡。全世界都在關注、討論中國的和平發展,但是在關於中國的各種話語中,既有贊嘆肯定的聲音,也不乏懷疑敵視的言論,后者又以“中國威脅論”為代表,這些懷疑敵視的言論極大地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惡化了中國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在中國化和中國道路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迫切需要形成與之相互適應的中國話語體系,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在智庫的國際交流和對話中提升我國軟實力

如前所述,國際話語權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國家軟實力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核心任務。但是話語權不是天賦的,也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別人恩賜的,而是要靠自己爭取來的。一個國家為了擁有話語權,一般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是要有實力。國家話語權與國家的實力消長密切相關。國家實力越強,越容易擁有話語權。其次是要有隊伍。任何國家要想增強自己的軟實力,增強話語權,必須加強話語隊伍即意識形態工作隊伍的建設。三要有平台。在信息傳媒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話語權的平台已經多樣化,除了報紙、雜志、圖書、學校、研討會、電台等傳統媒體外,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微信等新興媒體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話語平台。許多發達國家都制定了互聯網和手機網絡發展戰略。

2015年,黨中央在《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深化五項改革,即深化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深化研究體制改革﹔深化經費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成果評價和應用轉化機制改革﹔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改革。這五項改革的一個核心就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國際化。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需要有世界眼光、理論根基和學術自覺,需要了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國家智庫發展概況、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借鑒國外優秀智庫建設的有益經驗,遵循智庫建設的一般規律。一方面,我國智庫要加快國際化步伐,更多地設置和主導一些全球性的議程,如達沃斯論壇等﹔在一些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全球問題和國際感興趣的中國議題上率先突破,逐步擴大國內智庫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在當代中國研究領域,主動積極參與全球智庫的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另一方面,通過與國際智庫開展合作研究,熟悉並借鑒國際智庫運作方式和政策話語模式。三是要建構一批國際合作的平台,培養一支具有國際對話能力的智庫人才隊伍﹔四是積極開展“二軌外交”和公共外交,在雙邊和多邊外交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幕后推動中國外交的“助推器”。最后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新型智庫必須重視“拳頭產品”和“智庫品牌”建設。從國際經驗看,國際智庫大都非常重視打造“拳頭產品”和樹立“智庫品牌”,以此將智庫研究成果對外輸出,既包括一些特色研究項目,也包括一些有重大影響的學術刊物。智庫定期出版自己的刊物,有的智庫還將學術期刊提升到與所在機構同等重要的地位,努力打造學術精品和“思想載體”,不斷強化智庫的品牌形象。許多高級智庫會通過組織峰會、論壇、研討會等形式,就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熱點和重點問題組織政府官員、商界人士、媒體進行交流,從而增加公共傳播效果,提高自身話語權和影響力。而身為高級智庫學術委員會的成員,幾乎每天都會接受幾個採訪,不斷向外界進行輿論輸出。

借鑒國際智庫建設的經驗,結合中國實際來看,在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新型智庫建設至少需要從如下方面著力,以提升國家軟實力:首先要解放思想,用創新的精神做好研究,這是建設新型智庫的重要條件。其次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按照我國政治制度特點,遵循我國決策咨詢工作規律,推進機制創新,發揚兼容並包、改革創新精神,建立完善適應國家治理需要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制機制,包括創新運營機制,培育智庫獨立精神,創新科研組織機制、提高成果質量,創新成果評價機制,加強成果推介與共享。要在用好傳統媒體的同時,始終把握新興媒體業態的發展前沿,以確保我國話語權平台能不斷佔領技術制高點。第三是要加強能力建設,以更加開放、更富效率的新思維,全面提升智庫服務國家治理的專業化水平,包括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的能力,提升數據信息監測、採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應用對策研究的快速反應能力。第四是優化人才隊伍,建立完善合作、開放、競爭的人才機制,打造中國智庫人才隊伍。包括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智庫第一資源的意識,優化人才結構,提高智庫人才政策開放度﹔創新人才培養管理機制,堅持開門辦智庫﹔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研究人員職業操守。在西方的學術話語對中國的社科研究不斷形成巨大沖擊的社會現實面前,國家要不斷加大對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研究的資金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知識分子也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精神,主動、積極地參加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建設進程,在堅守學術文化價值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同時,勇於創新,大膽開拓,不斷提升中國現代人文與科學文化理性的研究和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