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及其歷史發展總趨勢研究述評

作者:郭偉偉    發布時間:2010年01月05日    

一、關於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新社會因素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復雜過程,無論是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各領域的具體制度方面,還是在經濟社會的運行機制方面,都是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對於戰后資本主義是否產生了某些新變化,我國學術界盡管在一些具體狀況的分析上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界說和闡釋,但幾乎一致認為,當代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前幾個歷史階段相比,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一)關於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生產力方面的變化

學者們普遍認為,隨著新科技革命的形成和發展,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社會財富迅猛增長,雖有短期的動蕩和危機出現,但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發展,出現了新的質的飛躍。

2、生產關系方面的變化

有學者指出,由於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導致生產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系不斷進行調整,實現了國家與壟斷資本的進一步結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成為當代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特征。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全面干預和調節,使所有制形式、經濟運行機制、勞資關系、分配方式等各方面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有學者則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代資本主義表現出很多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征。國際市場不斷擴大,廣泛地開拓了國際貿易空間。大壟斷資本跨越國界,在世界各地投資,建立跨國公司。經濟國際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還有學者從所有制關系、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三方面論述了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的一系列調整:在所有制關系上,不少發達國家在堅持私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對財產所有形式進行了調整,出現了所謂資本社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根據經濟形勢的需要,建立和發展一定比重的國有經濟﹔二是企業股權的分散化。在勞資關系上,西方發達國家在堅持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採取包括允許部分工人參加企業管理等多種形式,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在分配關系上,許多發達國家在堅持以剝削為特征的按資分配的前提下,對收入分配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用稅收調節收入再分配。

3、上層建筑方面的變化

對於當代資本主義上層建筑方面的變化,學術界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並做了系統闡述。主要表現在:第一,實現了政治制度與法制的有效結合。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使國家權力的構成、權力結構中各權力主體的關系和活動,官員的任免、提升、獎勵和監督等都納入法制化的軌道。第二,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增強。國家在調節社會各階層矛盾方面的作用也越發突出。第三,資產階級的民主形式進一步擴大。第四,意識形態中左翼與右翼的分歧逐漸減弱。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雖然未變,但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卻更加鮮明。

還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形式更加完善、精巧。表現在:資產階級國家公民權普遍進一步擴大,政治參與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發展﹔國家政治結構的法律化得到加強,法制強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對國家權力機構的監督和制約的內外因素大大加強﹔國家權力的重心由議會向政府轉移﹔國家的社會職能不斷擴大。

4、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

1)當代資產階級的變化

有學者認為,當代資產階級的變化是資本的變化和企業管理的變化引起的。當代資產階級同50年前相比較,發生了兩大相互聯系的變化:一是內部結構的變化,在家族資本家(或傳統意義上的資本家)繼續存在的情況下,經理資本家(或稱新型資本家)人數增加、作用上升,成了當代資產階級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二是家族資本家對企業控制方式的變化,即從直接控制逐漸過渡到間接控制。

2)當代無產階級的變化

隨著當代資本主義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經濟結構的變化,無產階級的數量和質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此,學者們的觀點比較一致。首先,從腦力和體力勞動者的分布來看,統稱為藍領工人的近代工人階級主體,即體力勞動無產階級依然存在,但其數量迅速下降,與此同時,勞動者出現了知識化、腦力化、白領化、多層次化的新趨勢,其整體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很大提高,白領工人已超過藍領工人。其次,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包括普通工程師等技術人員參與生產過程,成為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從勞動者在三大產業的分布來看,農業勞動力和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工人數量大幅度下降,分布在第三產業中的工人迅速增加,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工人數量超過物質生產部門的工人數量。第四,新的“中間階層”出現,產生了不同於傳統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新的社會力量。

還有學者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闡述工人階級的新變化。強調指出,工人階級構成日趨復雜化、多層次化﹔工資收入增加,生活明顯改善﹔勞動時間縮短﹔不少人成為股票的擁有者﹔勞動者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途徑,在生、老、病、死、傷、殘、失業等問題上獲得幫助。

上述變化,導致階級關系和工人運動也隨之發生變化。對此,有學者歸納為三點:一是勞資沖突有所緩和,勞資矛盾沒有過去那樣尖銳﹔二是罷工和示威游行作為常用的斗爭手段,通常限於經濟和福利的目的,難以發展成為政治斗爭﹔三是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在淡化。這是當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高漲的革命形勢的重要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處在新的啟蒙和覺醒中。

(二)關於資本主義內部的新社會因素

在分析上述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對如何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內部的新社會因素進行了探討。有學者認為,資本社會化本身正是資本主義肌體上生長起來的社會主義因素,無論是合作制、合作工廠,還是股份資本、壟斷資本、國有資本等社會化資本形態,都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揚棄的一面,包含著新社會的因素,它們為未來新社會准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一些學者還具體分析了資本主義自我揚棄所呈現出的新社會因素:1、國有企業得到較大發展。由於國有企業具有與私人企業相對立的“公共性”和“社會性”,所以它的發展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私人生產和私人佔有的進一步揚棄。

2、合作經濟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合作社所有制是對私人資本和私人生產積極揚棄的結果,客觀上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起到了一種“侵蝕”作用。它不僅突破了單一的純粹的私人佔有制的資本主義傳統模式,而且在其經營宗旨、管理方式和分配原則上,帶有明顯的社會主義經濟因素,是資本主義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過渡的重要形式。

3、出現了企業職工持股、法人持股(機構投資者)等揚棄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的新現象,促進絕對個人資本向社會資本轉變,這無疑是對私人資本所有權的直接侵犯。

4、對國民經濟計劃調節的推行已使資本主義生產向社會主義的“有政府狀態”轉化。從總體上基本消除了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經濟運行呈現出明顯的有序化和可調控化特點,社會主義經濟因素在資本主義母體中的產生和積累明顯可見。

5、在分配方面,勞動者的工資不再是由資本家單方決定,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制,必須與工會組織談判決定,這是對資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權的一種剝奪。勞動者在失業、醫療、養老等眾多方面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的廣泛推行與不斷完善,顯然是資本主義本質無法容納的內容。高率累進稅和遺產稅的征收,是對私人資本和私人財產擴張的限制,同樣是對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一種揚棄——消極的或積極的揚棄。

有學者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因素已經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逐漸積累。各國共產黨人利用合法斗爭籌辦的工農商貿企業和文教單位自然具有某種社會主義性質。工人自己集資、自己管理的合作企業或職工持股公司,農民自己組織的各類生產、供銷、信貸合作社,城鄉居民的消費合作社,在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數量越來越多。

二、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如果說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諸多新變化是客觀事實,那麼在如何看待這些新變化,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的問題上,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應當具有科學辨証的態度,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唯物辨証的分析,才能得出經得起社會實踐和歷史發展檢驗的科學結論。與此同時,國內學者還就以下具體問題做了深入探討。

1、如何正確看待戰后資本主義國有經濟的發展

研究者由於分析的視角和側重點不同,存在著分歧,有兩種不同觀點。有學者認為,戰后幾乎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國有經濟,但是,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國有經濟是為了所有資本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得不進行的一種調整。這樣的國有經濟,絕不會因為有了“國有”的字樣而歸全體人民所有,不過是由個別資本家佔有變成一群資本家佔有而已。它不僅沒有改變私有制,反而鞏固了私有制﹔不僅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的統治,反而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

有學者持相同觀點,並進一步指出,國家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使當代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國家所有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從屬於私人壟斷資本的性質。國有企業的經營內容、經營方針有利於私人壟斷資本。

對此,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的變化體現了從私有制向社會所有制轉變的規律。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相繼出現了從個人直接佔有向個人間接佔有、再向非個人佔有的轉變趨勢。當代資本主義生產資料佔有制的形式已經不同於傳統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而是越來越多地帶有了社會所有制的色彩,是生產資料社會化的過渡形式,甚至可以說是向社會主義公有制接近的一種中間性環節。

2、“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和工人參與企業管理,是否改變工人受剝削的地位。

學者們以敏銳的眼光深刻揭示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本質。有學者指出,福利制度並沒有根本改變工人階級的地位。其一,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保護生產者不過是保護資本主義生產的手段。西方福利制度在本質上是為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其基本功能,不過是防止社會低收入者因社會分配不公而產生對資產階級長遠利益的破壞。其二,工人生活得到某種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並不能說明工人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劃分依據,是看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而不是簡單地看生活水平。西方發達國家工人通過福利制度雖然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卻不能改變他們受剝削的地位。

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當代資本主義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在分配方式方面作了一系列調整,如實行了福利政策、用稅收調節收入再分配。但這些並沒有改變按資本多少進行分配的實質和資本家對雇佣工人的剝削關系,社會福利支出不過是工人階級勞動力總價值一部分的轉化形式。

有學者就西方國家吸收部分工人參與企業管理進行了分析探討,認為主要原因一是出於改善勞資關系、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對企業文化影響的結果。並指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並沒有改變。在現代,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對抗的經濟根源,並沒有因為部分工人參與企業管理而得以消除﹔相反,企業內部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被新的企業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更巧妙地掩蓋起來了。

3、如何正確看待西方國家股份制的發展

隨著居民入股人數的增加,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所謂“股份分散化”趨勢。西方的一些論者稱之為“資本的民主化”,說資本主義已經變成“人民的資本主義”。對此,國內學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資本主義股權分散化的實質。有學者指出,這種股份資本的社會化,隻不過是把過去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的私有財產,轉化成了相對分散的私有財產。因此,股份制並沒有根本改變這些企業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性質。

有學者明確指出,判斷股份制的性質,不能看多少人參了股,而要看參股者掌握了多少股票,控股的股份掌握在什麼人手裡。說到底,“股份分散化”不過是大亨寡頭們搜羅勞動者消費資金的一種巧妙形式,其用場在於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資本,以降低自有資本的投資風險,加重對勞動者的剝削。

4、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總趨勢

研究探討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最終目的在於據此預測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對此,學術界積極研討,各抒己見,形成了以下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1)一種觀點認為,資本主義自身仍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發展潛能。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觀察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歷史進程,不僅要看到危機、戰爭和群眾斗爭等因素,而且要十分重視社會經濟革命和經濟發展這個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隻要資本主義還能推動經濟革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它就不會滅亡。當前由西方國家主導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一場新的生產力革命。它不僅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且還深刻地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

有學者進一步分析指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通過“國家干預”,對資本主義延緩衰老起了關鍵性作用。這是因為:首先,這種結合擴大了資產階級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使政府獲得“超階級的裁判員”身份,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社會穩定。其次,國家干預和調控職能的發揮,使當代資本主義各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經濟領域,由於國家的干預使資本主義變得不是完全“無計劃”、“無政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基本矛盾﹔在分配領域,通過稅收制度、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機制,一定程度上調節了收入分配不公,緩解了社會階級矛盾﹔在政治領域,通過發展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制,使社會不滿在平時有所發泄,不至於積攢到矛盾總爆發的程度,實際上起到了政治“減壓閥”的作用。

2)第二種觀點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並沒有消除其基本矛盾,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

有學者指出,資本主義幾十年來的“相對繁榮”並不表明它已經返老還童,可以永世長存了。它的基本矛盾並沒有消失,而是進一步向結構性矛盾激化的方向發展,其對抗性質繼續深化﹔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經濟宏觀調控的加強,固然克服了市場經濟的某些弊端,但同時又以巨額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債務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障礙﹔科學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應用又使科學技術本身與勞動者處於對立的狀態,帶來了難以避免的嚴重失業。因此完全有理由說,當代資本主義對自身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容納生產力發展的空間是有限度的。這個極限就是,私有制即便是再發展,也不會使它的所有制發展到全社會公有的地步,這就必然要與未來高度社會化的生產發生不可克服的矛盾。總有一天,社會化生產力要沖破資本主義所有制這個外殼,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還有學者指出,新社會因素的出現意味著資本主義制度已被新社會因素打開了缺口。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不是資本主義合理性和恆久性的証明,而是資本主義具有向更高級的新社會轉變的歷史過渡性質的印証,或者說,是社會主義必然性的預示。

還有學者強調,當代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因素的吸收、對早期資本主義的揚棄,預示著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顯現了歷史的巨輪在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表明資本主義已經接近了“社會主義的入口處”。 

3)第三種觀點認為,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具有兩面性。

一些學者持此觀點,認為,既要看到這些新變化在緩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和促進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繼續發展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又要看到這種作用的限度,乃至醞釀和加劇資本主義矛盾方面的作用﹔既要看到這些新變化在延緩資本主義的覆滅、延長資本主義的壽命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又要看到它並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在經過一個長過程的發展后,資本主義最終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命運。

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戰后西方國家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運行作了不少調節和干預,這既說明資本主義還有一定的生命力,也表明資本主義正在走向衰落。正如一個人到了晚年,不得不借助拐杖來走路,表明他的衰老一樣。

三、關於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以及未來社會主義的實現道路等問題

1、關於兩制關系的新認識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打破了此前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一球兩制”的世界格局。對於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制關系,學術界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有了新的認識。

許多學者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進入了新階段,出現了新形式、新特點。有的研究者概括如下:“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兩制間呈現多層次、多形式的非制度性相互交織與融合,且不同社會制度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更加長期、全面而主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兩制間呈現更激烈的非制度性利益爭奪與摩擦,且制度性矛盾和斗爭更加隱蔽、間接和復雜。”“交流、合作與融合是目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制關系的主流。”

多數研究者堅決反對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視為絕對對立,認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在許多人的觀念中總以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僅是不相容的,而且是全方位絕對對立的,這種觀念和看法是有違於歷史發展事實的。還有學者認為,我們應當拋棄過去的冷戰思維,建立一種同全球化相適應的與西方國家關系良性循環模式,即:和平共處——平等的合作與競爭——增加信任、減少麻煩、不搞對抗、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繁榮。

在看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存在較多的交流與溝通的同時,許多研究者也強調指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對立並沒有改變。盡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存在於同一時代,兩制的發展呈現出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趨勢,並且這種共處依存的狀況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長期存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兩制在逐漸走向和解與統一,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兩制的對立都具有根本意義。還有學者強調,“和平共處”不等於斗爭的激烈程度降低,而是由時代條件決定的兩種制度斗爭方式的轉變。競爭的最終目標仍是“誰戰勝誰”的問題。

社會主義終究要取代資本主義,但這一取代又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將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共存。既然如此,有學者指出,必須從三個方面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即在斗爭、合作、競爭中把握好二者關系。要積極利用共處機制提供的機遇,將斗爭融於合作之中,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為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創造條件,這也是時代賦予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有學者結合全球化背景進一步指出,世界社會主義要發展,不能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為主的全球化,而抵制全球化的趨勢,相反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全球化進程,與資本主義尋求廣泛的合作,更好地利用資本主義發展壯大社會主義。

2、關於社會主義實現道路問題的深入研究

對於社會主義的實現道路問題,長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暴力革命”論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奪取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這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一般規律。

但在當代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我們仍然用暴力革命的單一思路去看待社會主義的過渡問題顯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促使人們思考: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具體道路是不是必然要經過劇烈的政治革命?是否存在和平的、漸進的發展和轉變的可能性?對此,國內學者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富有真知灼見。

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雖然明確提出過“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共產黨人的目標“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但他們從未否定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可能性。

有學者認為,從目前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狀況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而言,資本主義有可能以和平的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或者說,資本主義以和平的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條件在日趨成熟,可能性越來越大。這主要表現在資本社會化的大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情況上。

還有學者深入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深刻闡明了非爆發式質變即和平過渡的現實根據。首先,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內社會主義因素的增多,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劇烈變動性自然會相應減小,而其轉變的平穩性則會相應增加。其次,隨著當代資本主義部分質變的不斷出現,自然為它最終實現根本質變做了相應的鋪墊,使這種根本質變的難度相應降低,社會震蕩相應減小。再次,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主義革命出現了採取非暴力形式的現實可能性。知識勞動者階級因在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中具有特殊的歷史作用,而有力量迫使資產階級做出適應生產力性質的明智選擇。以建立自由人聯合體為目標的社會主義革命極有可能在和平形式下完成。

應當指出的是,“暴力革命論”經過歷史的驗証,有15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和平過渡說”只是一種設想,迄今為止未經過實踐的驗証,因而未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更多的學者提出了“兩種可能說”,即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存在暴力革命與和平過渡兩種可能性。

有學者指出,在21世紀新的100年中,發達資本主義將會適應新生產力和高度生產社會化的需要,在經濟關系和經濟體制及運行等方面出現新的變化與特點。新的經濟制度因素積累到一定規模時,可以有兩種轉向社會主義的途徑:一是通過工人階級革命取得政權,利用新的經濟制度因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二是經過較長期的自然發展過程,通過部分質變的不斷積累逐漸轉向社會主義。

有學者預測了當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實現形式,會通過兩種特殊而又相互影響的方式進行。一是社會主義社會體系按自身獨特方式,經過艱難曲折向前發展。而它的發展又引起資本主義體系內部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二是資本主義社會體系由自身內在矛盾的作用走向否定方面,轉向社會主義。可能會出現多種情況:1)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已經創造出的新的經濟制度因素,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准備轉向新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這些過渡形式一旦受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洗禮,就會轉變成社會主義所有制。2)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中心區發生嚴重危機,造成全球范圍內的資本主義嚴重震蕩、災難和混亂,使共產黨人有可能在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取得政權。3)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嚴重后果,即全球貧富懸殊差距拉大和局部戰爭,將促使一些國家擺脫資本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4)原蘇東國家重新選擇社會主義制度。

總之,有關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研究,國內學者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很大進展。當然,由於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更深入、及時的研究有待於學界的繼續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 胡連生、楊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社會主義的新課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室:《世界滄桑150年——〈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世界發生的主要變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3、李琮等主編:《當代資本主義發展重要問題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學東:《對資本主義自我揚棄探析》,《理論視野》2003年第1期。

  5、徐崇溫:《從實際影響中去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理論視野》2003年第1期。

  6、徐崇溫:《如何認識國家干預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前線》2001年第4期。    

  7、高放:《當代資本主義六大新特征》,《中國青年報》2001415日。

  8、高放:《社會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江漢論壇》2001年第8期。

  9、《求是》課題組:《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一論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求是》2001年第3期。

  10、《求是》課題組:《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本質上的腐朽性——二論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求是》2001年第4期。

  11、《求是》課題組:《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及其局限性——三論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求是》2001年第5期。

  12、李景治:《當代資本主義的演變與矛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3、吳雄丞:《共產黨人應該如何對待社會主義低潮——兼論目前世界社會主義的形勢》,《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第10期。

  14、毅飛:《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解放軍報》2000816日。

  15、肖一然:《福利制度沒有改變工人受剝削地位》,《解放軍報》2000816日。

16、龐仁芝:《在斗爭、合作、競爭中把握好二者關系》,《解放軍報》2000816日。

  17、羅文東:《解開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奧秘的鎖鑰》,《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第2期。

  18、羅文東:《論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因和趨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2年第5期。

  19、胡振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新社會因素”問題》,《理論視野》2003年第1期。

  20、常欣欣:《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光明日報》200126日。

  21、許志功、姜魯鳴:《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學習時報》20001120日。

  22、余文烈:《全球化、反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的未來》,《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年第4期。

  23、林德山:《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與矛盾》,《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2年第1期。

  24、曹文振:《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9期。

  25、李偉:《論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過渡性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2年第3期。

  26、陸象淦:《當代資本主義研究的新進展》,《新華文摘》2000年第1期。

  27、陸象淦:《面目雖變 本質依舊——談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人民日報》2000829日。

  28、李慎明:《社會主義的回顧與展望》,《求是》2003年第4期。

  29、趙金飛:《如何認識全球化對社會主義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2年第4期。 

  30、李會欣:《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新變化論析》,《石油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31、聶運麟:《21世紀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若干特點》,《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年第4期。

  32、趙冰:《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對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1期。

  33、肖楓:《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1年第1期。

  34、周敏凱:《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鑰匙》,《社會主義研究》2001年第6期。

35、衛興華:《如何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北京日報》2000918日。

  36、梅榮政:《當今世界的兩大歷史趨勢》,《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第3期。

  37、吳海山:《馬克思主義資本社會化理論及其啟示和意義》,《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年第6期。

38、張仲秋:《知識經濟與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研究》1999年第12期。

39、李果等著:《員工持股制度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0、高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有制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