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要有時代精神的清醒自覺

作者:胡長栓    發布時間:2012年12月20日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十八大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反映了我們黨對時代精神的清醒自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就必須不斷提升理論自覺和切實加強實踐自覺,把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落實到具體的科學實踐中,為此,我們必須要有對時代精神的清醒把握。

首先,要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清醒自覺

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是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不同歷史時期,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壓倒一切,乃是所有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涉及民族存亡、生死攸關的矛盾。毛澤東思想作為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要階段。

隨著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逐步完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由於缺少現代化的生產力發展過程,更由於近代以來長期遭受國外的殖民掠奪和長達幾十年戰爭的不間斷破壞,造成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極端落后,物質生產和生活資料極端匱乏。新中國成立后,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首要問題是溫飽問題,也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因此,“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尤其是人民的物質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成為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矛盾。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以改革開放為主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重要階段。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不但解決了我國十幾億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一方面因為與我國人民經濟生活的迅速發展相比,我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展相對緩慢,另一方面也因為人們在經濟生活得到滿足以后,通常都會表現出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趨旺盛。所以,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雖然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沒有變,但也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新的階段性特征,即由對物質需要的強烈追求轉向對精神文化需要的更多渴望。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根本上來說,體現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的階段性特征。

其次,要有對我國社會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新主題的清醒自覺

到目前為止,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我國社會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大階段,分別形成了主要以政治革命為主題的毛澤東思想、主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眾所周知,毛澤東思想主要是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並成功指導了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因此,以階級斗爭為特征的政治革命構成了毛澤東思想最根本的主題,對立和斗爭則構成了毛澤東思想最基本的思維。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並成功指導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構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主題,認為社會主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發展生產力則主要是通過不斷擴大的改革開放來實現的,因此,改革開放也構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另一突出主題,而統一與合作是其最主要的思維。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到了新階段,理論創新也隨之進入新階段,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理論。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它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中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這裡的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這裡的發展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共同構成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主題,而和諧思維則成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思維。

從政治革命到經濟建設再到人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經歷了三大主題,人的發展是以政治革命和經濟建設為基礎,是政治革命和經濟建設的邏輯結論,同時,人的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當代的最新主題,不但包含而且超越了單純的政治革命和經濟建設,是以社會全面進步和人全面發展為主題的發展,反映著我國社會新階段的發展主題。

第三,要有對我國人們關於發展需要新訴求的清醒自覺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需要不僅是人的一種“天然必然性”,而且也是人的一種“內在的必然性”,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本結構。其中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產生和滿足其他需要的前提,因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生存需要確証著人的生命存在,表達著人的自然本質。享受需要是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當人類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並且在人類的生產達到這樣的高度時,即“能夠不僅生產生活必需品,而且生產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為少數人生產。”享受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因為“人不僅為生存而斗爭,而且為享受,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爭。”享受需要是一種追求舒適生活和安逸生存方式的需要,與生存需要一樣是人類自然性的表達,是人的一種“天然必然性”。與人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不同,人的發展需要是“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這是因為一種歷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人類的“內在的必然性”代替了“天然必然性”。發展需要是人類更高級的需要,以人類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滿足為前提,是人類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滿足的必然結果,它確証著人的超生命存在,表達著人的社會本質。“到了這個階段,從動物界來的范疇就不再適用了。”

具體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過程,政治革命和經濟建設都是為了爭取實現和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因為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政治解放是其他一切解放的前提,如果沒有政治上的獨立,沒有擺脫殖民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就不可能有經濟的解放和生產力的發展,更不可能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正是因為我們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我們才得以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從而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等生存問題﹔也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我們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才得以基本滿足,並產生了發展需要,從而使我國人們的需要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人的發展需要是與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具有不同性質的需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反映著我國人們對社會全面進步和人全面發展的新需要。

最后,要有對世界歷史條件下全球化視野的清醒自覺

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真實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這一方面揭示資本主義的資本邏輯及其工業化大生產開創了人類的世界歷史,人類歷史由此從孤立的、民族的、狹隘地域性的歷史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歷史。另一方面則強調資本主義及其以后的人類社會發展,必須以世界市場為基礎,擁有世界眼光,而在世界經濟文化生態日益一體化的今天,全球化視野的清醒自覺對於發展中國家就更為重要。

科學發展觀是在全球化的視野中產生、發展並被最終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任何真正的理論都有它的針對性,科學發展觀的針對性就是以往不顧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念,這種發展觀念忽視能源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社會公平等,致使人類社會發展面臨諸如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兩極分化等一系列危機,這些危機就象瘟疫一樣嚴重危害著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不斷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這些危機雖然在中國已經出現,但其警世性的災難卻主要是在西方發達國家,應該說我們更主要的是在觀念中,而不是在具體的實踐中經驗了以往發展觀念的災難。科學發展觀的產生與其說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的總結,毋寧說是基於對近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各種危機的深遠反思,因此,我們說科學發展觀離不開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

馬克思在談到當時的德國時曾指出,“我們是當代的哲學同時代人,而不是當代的歷史同時代人。”實際上,我們中國目前也可以說“是當代的哲學同時代人,而不是當代的歷史同時代人”,盡管我們在思想上與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擁有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但在科學技術、生產力等方面我們卻處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逝去的歷史中。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更需要有全球化視野的清醒自覺,因為對於后發展國家來說,隻有從世界性的歷史出發,站在全球化的歷史高度,擁有世界眼光,才能既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又吸取發達國家失敗的教訓,更重要是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把握科學發展的最前沿,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