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戰略意義的理性審視

作者:胡長栓    發布時間:2016年10月12日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將科技創新視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黨中央站在國家長遠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基於對科技創新戰略意義的理性審視,明確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科技創新的新思想新戰略新目標,多維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有關科技創新的理論,為新時期我國科技創新的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導。

近日,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展出,包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速鐵路列車等在內的一大批“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與公眾親密接觸。劉淮宇攝/光明圖片

清醒的時代自覺。與自然經濟為特征的農業社會不同,現代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最活躍的生產力因素不再是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等,而是發展迅速的科學技術。高爾基指出,“科學是我們時代的神經系統,人類沒有什麼力量是比科學更強大、更所向無敵的了。”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今天,科技創新更加成為決定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因素,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革命性力量,習近平同志從對當前時代現實的清醒自覺出發,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從而明確了科技創新在社會整體發展結構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科技創新在發展社會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彰顯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時代特征,抓住了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的“牛鼻子”。

鮮明的民族立場。習近平同志科技創新思想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立場,始終把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作為基本的出發點。通過反思近代中國落后的歷史教訓,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習近平同志通過揭示科技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表明,如果我國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於下風。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無數事實昭示我們,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我們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反思民族落后的歷史教訓、總結民族發展的現實實踐、面向民族未來的奮斗目標,鮮明的民族立場始終是習近平同志科技創新思想不斷發展的最重要動力。

寬闊的全球視野。習近平同志指出,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寬闊的全球視野,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科技創新思想的戰略眼光。“我們要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科技創新必須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中國作為后發展國家,推動科技創新,實現在重要科技領域的跨越發展,一方面因為在很多方面還沒有掌握世界尖端科學技術,還沒有站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前沿,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全球視野、開放意識,緊跟世界科技發展潮流,善於學習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科學技術,實現跨越發展,而不能封閉保守、夜郎自大﹔另一方面因為全球綜合國力日趨激烈的競爭,決定了單純的學習引進不可能掌握全球最尖端的科學技術,而隻能跟在別人后面仰人鼻息、拾人牙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工業以市場換技術的發展策略,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汽車制造業的發展,但始終沒能掌握最核心的技術,這就充分說明中國的科技創新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在涉及未來的重點科技領域超前部署、大膽探索。

深遠的歷史眼光。堅持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有深遠的歷史眼光。既要深刻認識科技創新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又要有克服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歷史定力,更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明確“重視科技的歷史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科技創新思想的歷史觀照。針對“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的觀念和“在實際工作中對科技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做法,習近平同志指出,這種想法和做法必須糾正。很多科研也許是明天的工作,但今天不開始干,需要時就真的成“遠水”了,體現著習近平同志科技創新思想的歷史定力。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是源於堅定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做出的科學論斷。

堅定的領跑目標。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嚴重缺失,中國是制造大國卻不是創造強國,始終是國人之痛。在世界互聯網十強企業中,中國雖然佔有四席,但核心技術、核心元器件卻嚴重依賴國外。在國內市場已佔八成份額、國際市場份額也不斷攀升的國產智能手機,其中很大部分的核心技術依賴進口。美國學者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中國生產的蘋果手機,每部價值構成中,中國工廠的價值僅佔成本的1.8%,卻要為擁有核心技術的美國GDP貢獻達400美元。如何實現科技領域的“跟跑者”到“同行者”,再到最后的“領跑者”,是習近平同志科技創新思想的堅定目標。習近平同志指出,“高端科技就是現代的國之利器”,要“積極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勇立潮頭敢領先,正是習近平同志科技創新思想體現出的魄力和勇氣。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