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羅斯形勢” 研討會綜述

作者:徐向梅    發布時間:2015年06月15日    

2014年11月20日,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召開了“近期俄羅斯形勢”學術研討會。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楊金海研究員主持會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李鳳林、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李永全、外交部歐亞司副司長桂從友、中聯部歐亞局副局長錢乃成,以及來自中央編譯局、中央黨校、新華社、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圍繞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原因及烏克蘭危機的未來走勢,近期俄羅斯經濟、政治和外交形勢,以及中俄關系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一、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原因

俄烏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關系自烏克蘭獨立以來就糾葛不清,因為俄美兩大勢力摻雜其中,烏克蘭在東西方之間搖擺不定,使得形勢愈加復雜。2014年3月克裡米亞脫烏入俄導致局勢急劇惡化,俄羅斯面臨冷戰后最嚴峻的國際關系危機,西方陣營的集體制裁給俄經濟造成了嚴重困難。

李鳳林所長認為,烏克蘭問題是長期形成的一個問題,這次危機的爆發各方都有責任。首先是西方國家,特別是波蘭,支持烏克蘭通過街頭政治推翻政權。這件事情深刻地反映了烏克蘭社會自身長期存在的一些矛盾,有一部分激進分子多年來就希望烏克蘭徹底擺脫俄羅斯,獲得真正的獨立,因為烏克蘭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獨立過,僅有過一段百余天的短暫獨立,並非真正的獨立。這個國家真正獨立的歷史是在蘇聯解體之后這段時間,由於沒有經驗,因而不知道怎麼管理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激進分子上台之后開始要求徹底獨立,要求走向西方。西方、特別是波蘭則迫切希望能更快地把烏克蘭拉入歐洲陣營。正是普京利用西方急於求成的錯誤一舉拿下克裡米亞,但也犯了錯誤。普京在3月18日克裡米亞完成入俄程序當天發表的講話中,歷數冷戰以來西方做的一些壞事,可以說講得淋漓盡致,很鼓舞人心。但是他也提出了新俄羅斯的問題,聲稱要保護俄羅斯人,保護講俄語的人,結果煽動起整個獨聯體地區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特別是烏克蘭東部、東南部地區,而俄羅斯對烏東地區民間武裝的支持更加激化了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前駐保加利亞、白俄羅斯大使於振起回顧了自己在2008年出版的《駐外札記———一個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段》一書中談到的對烏克蘭的看法。他認為,自烏克蘭獨立以來,影響這個國家局勢的一直是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烏克蘭東西部之間的民族和政治裂痕,另一個是歐美雙方在烏克蘭的角逐。2004年底的所謂顏色革命實際上是這兩對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激發的表現,這兩對矛盾較量的結果是親西方反對派領導人在西方的支持下戰勝了來自烏克蘭東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總統選舉的結果並沒有帶來政局的穩定,而是造成了新的不穩定。烏克蘭自獨立以來政局時有動蕩,經濟發展始終不盡如人意,就是這兩對矛盾作用的結果。於振起大使當時的預言“今后我們還會繼續看到這兩對矛盾對這個國家的影響”,如今不幸言中。他認為,今年2月份烏克蘭發生的重大事件就是一場升級的、“2.0版”的顏色革命,或者說是以街頭暴動出現的國家政變。

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鄭異凡研究員認為,俄羅斯收回克裡米亞與其擴張主義傳統有關。其擴張主義不是最近突然出現的,而是從沙俄帝國時期就開始的,十月革命以后擴張主義傳統延續下來。比如蒙古問題,列寧在1921年就承認蒙古獨立,隻不過獨立的真正完成是在斯大林時期。本來,民族自決權這個口號針對的是殖民地國家,目的是讓殖民地獨立,可當時的蘇聯卻利用這個口號把蒙古從中國分裂了出去。另外一個例子是格魯吉亞。格魯吉亞是十月革命后由孟什維克組織建立的獨立的民主共和國,1920年格魯吉亞和蘇俄簽訂了互相承認協定,但協定簽訂不到一年,蘇俄就出兵把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歸並了。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格魯吉亞某個村庄有幾個俄國人起義並請求蘇維埃政府支持,蘇俄就借機出兵、佔領,然后是歸並。這似乎成了一個公式:當地起義,請求支援,出兵,然后通過全民公決,最后歸並。這一次在克裡米亞問題上也是這種做法。

二、烏克蘭危機的未來走勢

烏克蘭危機從今年2月亞努科維奇總統中斷同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導致烏克蘭國內政治危機爆發,已持續大半年,中間有烏克蘭政權更迭、克裡米亞脫烏入俄、烏克蘭內戰、馬航墜機和西方不斷加深的制裁以及俄羅斯的反制等等,烏克蘭危機何時能夠結束,未來會向何處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孫昌洪談到,無論是普京的整個歐亞政策,還是其追求歐洲大國地位,或者是在全球范圍內拒絕美國打壓,爭取與美國平等對話的權利,從各個方面來講,俄羅斯對烏克蘭事件做出強烈反應都是必然的。更何況西方在烏克蘭所進行的是“2.0版”的、或者說是更具血腥和軍事色彩的顏色革命。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特別關注。首先是俄羅斯,俄羅斯一方面做出強烈回應,一方面也面臨外交困境,它難道真的下定決心與美國、西方對抗下去嗎?其次是歐洲,事件本身是歐洲和烏克蘭的關系引起的,后來美國人插手操縱,結果歐洲的損失遠大於美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理解歐洲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我們之前說歐洲與俄羅斯關系比較密切的國家在立場上存在一些差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差異性在變小,整體的一致性在增加。第三是美國,我們關注到俄美私下的接觸事實上並沒有中斷,俄羅斯一直有一個觀點,認為美國中期選舉后可能對俄羅斯的態度會有所轉變。

於振起認為,烏克蘭今年2月份發生的政變已觸及到俄羅斯不能退讓的底線,后者不能不作出堅決的反擊。收回克裡米亞只是一個小動作,普京總的目標是要保住烏克蘭,他不需要烏克蘭分裂,而是需要其完整。普京的策略就是支持烏克蘭東部地區獨立的傾向,然后逼著基輔中央政權同意實現聯邦化。普京已經對德國媒體公開表明意在讓烏克蘭實行聯邦制。俄羅斯對烏克蘭政策方面的底線就是不能讓其加入北約,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對美國CNN明確表示,這是俄羅斯的紅線。 

李鳳林指出,目前俄羅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以及烏克蘭方面都已陷入困境,試圖找到出路,但是卻很難。美國相對來說比較輕鬆,最困難的是烏克蘭,烏克蘭現政府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歐洲的麻煩則在於,它不知道如何與俄羅斯達成最后妥協。現在看來,歐洲的底線是,可以不管克裡米亞,但是不能不管烏克蘭東部地區,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不能破壞,邊界要封閉,俄羅斯不能出兵。而俄羅斯的底線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同時,烏克蘭必須實行聯邦化。烏克蘭現總統曾表態,可以給烏東部地區特殊地位,但后來收回了。現在的形勢和局面似乎是,政府不再管理烏東地區,也不再提供預算支持,從而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德河左岸地區,既不宣布獨立,政府也管不了。所以說,烏克蘭的問題可能會僵持一段時間,現在是心理戰階段,看誰能夠頂得住。俄羅斯的困難遠遠大於歐洲。當然最困難的是烏克蘭,但烏克蘭政治家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情對他們造成的傷害,還在堅持其獨立和擺脫俄羅斯的理念,這是非常危險的。俄羅斯能堅持多久?根據它現在的實力,堅持三、四年大概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其經濟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加上俄羅斯的社會實際上也在變化,民情民意也在開始改變。拿下克裡米亞丟了烏克蘭,下一步怎麼辦?這個問題擺在俄羅斯精英的面前,也擺在普京的面前,這是涉及俄羅斯未來發展的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俄羅斯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興談了他對烏克蘭危機和國際格局的幾點看法。第一,俄羅斯不會放棄克裡米亞和烏克蘭,普京尤其不會放棄。保護克裡米亞就是保衛俄羅斯,如果俄羅斯放棄烏克蘭,俄羅斯是沒有國際地位的。第二,美國不會放棄重返亞太。很多人認為烏克蘭把美國牽制住了,實際上不是。烏克蘭對美國來講只是面子問題,而亞太對美國才是裡子問題。在烏克蘭問題上,表面上是俄攻美守,實際是美攻俄守;在亞太問題上,表面上是美攻華守,實際是華攻美守。美國不會放棄重返亞太,就如同普京不會放棄烏克蘭。第三,烏克蘭問題將長期無解,但俄美關系有可能改善,改善的機會很有可能是美國大選或者普京下一任期大選。

三、西方制裁下的俄羅斯經濟

俄羅斯收回克裡米亞觸犯了眾怒,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俄羅斯採取了一波又一波的制裁措施。制裁先是涉及俄羅斯一些重要人物,甚至直指普京圈子,凍結其海外資產和賬戶,禁止其入境,接下來是封鎖俄重要的金融、能源和軍工部門的海外融資渠道,限制向其出口高端技術和設備。融資困難,資本外流,盧布大幅度貶值,通貨膨脹加劇,國際油價又大幅度下滑,俄羅斯經濟面臨嚴峻的考驗。制裁下的俄羅斯經濟是個什麼狀況,俄羅斯能否撐得過去?

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徐向梅認為,西方制裁的確造成了俄羅斯經濟的嚴重困難。宏觀經濟層面GDP下降,2013年俄羅斯經濟增長1.3%,2014年1—9月同比增幅降為0.8%。俄財政收入賴以支撐的石油出口收入因為國際油價暴跌而銳減,同時,投資呈負增長,消費增幅繼續下滑,進出口零增長。因為盧布貶值,央行動用了外匯儲備支持盧布,外匯儲備已從年初的5000億美元下降到11月中旬的4200億美元。制裁的負面效應不隻體現在宏觀數據中,還表現為國內外投資者的觀望和恐慌情緒有所加深,一些金融和能源企業面臨現實的融資阻力和生產困境。

徐向梅認為,打擊嚴重是無疑的,但俄羅斯經濟還能撐得住,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一是宏觀指標。宏觀指標的下降既有制裁的因素,也是此前由於自身結構性的抑制導致增長衰減的延續。而且,即便是宏觀數據也不全是消極因素,比如GDP增幅,1—7月是0.7%,8—9月已經上升至0.8%;1—9月工業生產增長1.5%,比去年同期的0.1%好不少;今年俄羅斯的農業則是豐收年,同比增長7.7%,去年是2.2%;建筑業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其中居民住宅建設同比增長24.6%;進出口貿易上半年呈下降態勢,到9月份已經與去年基本持平。失業率依然保持在較低水平,低於5%。二是百姓的生活水平。盡管經濟增長陷於停滯,但俄羅斯老百姓的工資還在增長中,盡管增幅減小。前三個季度全俄居民名義人均月工資約880美元,盡管有通脹因素的存在,但老百姓沒覺得對生活有多大影響,也沒有把西方制裁太當回事。三是俄目前的國力。俄羅斯經過普京14年的治理,國力早已今非昔比。盡管2014年資本外流加劇,但是截至11月中旬,俄依然保有4200億美元的國際儲備。俄羅斯仍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盡管擔心能源銷售在西方的市場受到影響,但短時間內國際市場包括歐盟國家對俄能源的需求不會有什麼改變,更何況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已向俄敞開。況且在這樣一個日益開放和全球化的世界,制裁不可能維持很長時間。於振起指出,不要因為西方制裁而唱衰俄羅斯,那就太小看俄羅斯了。他認為,從蘇聯解體前夕到整個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困難情況以及俄羅斯復蘇的全過程看,現在這種情況算不上什麼。唱衰俄羅斯者除了一些學者的自主行為之外,不能排除美國等西方國家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而為之。

對於俄羅斯經濟的后續發展問題,與會學者也有涉獵。孫昌洪談到,到底是安於能源大國地位,還是選擇合適的時機搞創新,走現代化發展道路,或者實施后工業化、再工業化戰略,俄羅斯經濟一直處於兩難境地。徐向梅指出,俄羅斯經濟中存在著根本性的結構問題和勞動生產率問題,認為盡管俄羅斯在西方制裁下存在著結構調整的契機,但不能估計過高。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制裁過后俄經濟依然會呈現對外依賴性和脆弱性。

四、當今俄羅斯的政治生態

俄羅斯轉軌以后走上西方框架下的政治民主道路,但普京執政以來的政治體制和權力交接形式經常被冠以專制和獨裁的帽子,飽受西方詬病。今天俄羅斯的政治發展模式和政治生態如何,未來俄羅斯會走向何處?

李鳳林認為,普京治下俄羅斯的政治體制,或者說垂直管理體制,是繼承自沙皇或斯大林時期,這是俄國的傳統,隻不過用西方民主的表面形式來加以包裝。這樣的體制不可持續。

孫昌洪認為,俄羅斯選擇的模式是自己的模式,不是中國式的,也不是西方式的,實質就是一個強權總統加一個西方民主模式包裝的政權黨獨大的多黨議會和一個相對弱勢的政府。從現狀來看,強權總統以及民眾支持保障了俄羅斯的社會穩定、政權穩定和政治穩定。但這裡面存在幾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一是普京支持度的真實性,我們都知道民調結果多多少少都會摻有水分,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主觀意圖的影響。二是支持度的持久性,它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三是一旦這種相對僵持停滯的狀況持續下去,俄羅斯國內各方利益集團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更多更大的影響時,其選擇和立場會不會發生變化。

徐向梅指出,俄羅斯人對普京評價不一,有褒有貶,這一點在知識分子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不過總體上俄羅斯人對普京的認同度還是非常高的。俄羅斯人一方面承認普京專制,另一方面又認為其在目前的俄羅斯還無可替代。在收回克裡米亞和西方制裁的過程中,普京的支持率更是一路飆升,在知識分子中,甚至達到86%。俄羅斯社會的凝聚力在西方制裁下不是下降,而是得到了加強。未來一個時期,俄羅斯不會出現因為經濟困難而導致政治動蕩的可能。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盛世良認為,俄羅斯內政外交的當前趨勢是“東風壓倒西風”,愛國的“保守派”壓倒親西方的自由派,或者借用俄自由派的說法,“中國選擇派”超過“歐洲選擇派”,俄政治生態顯現單一化態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議會反對黨同政權黨政治方針趨同。在今年11月4日民族團結日,四黨領袖聯合舉行游行,支持當局的大政方針。在2014年的地方政權機關選舉中,甚至出現在野黨與政權黨相互支持的情況。(2)2012年《政黨法》的修改導致俄政壇合法政黨由7個增加到70多個,反對黨過去同政府斗,現在則忙於爭奪進入議會、參與政權的機會,以致朝野和諧相處,甚至在野支持在朝。(3)通過《游行集會法》和《非營利組織法》,扶植並資助愛國的非政府組織,打掉了不妥協反對派的囂張氣焰,極大地壓縮了它們的生存空間。(4)吸取烏克蘭教訓,以民主和法治加強社會穩定,破解掉“顏色革命法寶”———“圍困政權機關”和“重新選舉”。(5)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提高了普京的支持率和執政權威,連反對派兩大頭面人物納瓦利內和霍多爾科夫斯基也怕落下“賣國賊”的罵名,不得不高喊“克裡米亞是俄羅斯的”。

五、中俄關系問題

李鳳林認為,目前中俄關系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但仍然存在著互信問題。所謂互信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俄對美國的態度,底線是什麼;二是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即如何看待普京搞獨聯體、搞歐亞聯盟。中俄在這兩個問題上的理念並不一致。中國對國際形勢的觀念有很多變化,並不希望搞什麼三角、大三角,不是要聯合一個反對另一個,中俄關系和中美關系不一定是相互影響的關系,中俄關系好了並不意味著中美關系一定不好,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始了。在這一點上我們跟俄羅斯有不同之處。俄羅斯始終認為獨聯體、特別是中亞國家是自己的勢力范圍,警惕中國在該地區作用的上升。目前中俄關系的定位很好,應該按照2001年兩國簽訂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繼續發展,不需要結盟。不應輕信俄羅斯面向東方和開發遠東的說法。不到萬不得已,俄羅斯不會真正開發遠東,它的根還是在歐洲。

於振起指出,俄羅斯是中國最重要的戰略協作伙伴,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這個定位是不會改變的,這是歷史發展和國際關系的狀況決定的,根源在於美國不會放棄維持一超獨霸地位的戰略目標,隻要它不放棄這一點,中俄的戰略協作關系就會有堅實的客觀基礎。

對於李鳳林提出的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特別是危機陷入膠著狀態情況下應承擔什麼角色、是否要以某種形式參與調停的問題,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關貴海認為,這樣做的前提是美國和俄羅斯都有此意向,否則這個事情是做不下去的,但是隻有這麼做,我們同時維持好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略伙伴關系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此外,中聯部歐亞局副局長錢乃成、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李興耕研究員、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左鳳榮教授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中心主任戴桂菊教授對中俄政黨交往在國家關系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俄聯邦共產黨對東正教的態度以及俄羅斯的民族文化自治等問題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