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為什麼說群眾路線是個“法寶”

作者:陳晉    發布時間:2013年07月10日    

為什麼說群眾路線是個“法寶”

陳晉

○我們的許多權力機關甚至服務行業,前面都有“人民”二字。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光是你相信群眾,群眾不相信你不行,無論你有怎樣好的執政理念,都難成事。

○如果完全忽視必不可少的長期細致工作,隻靠金錢來聯系群眾,通常隻能穩定一時。

習近平同志618日講話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一再証明,離開了人民群眾,不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落實好為民務實清廉的黨性要求,再好的目標和設想,都不可能辦成。同時,更要看到,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落實好為民務實清廉的黨性要求,出現了新情況和新問題,面臨不少新挑戰。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隻有堅持和發揚這個根本路線,我們才能更好地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才能把事情辦成並且辦好。

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要義是怎樣處理黨和群眾、干部和群眾的關系。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把堅持和發揚群眾路線,作為想問題、辦事情的法寶。

人心向背,歷來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原因。對此,毛澤東有句話講得很透底。他說,“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政治,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不解決要不要民眾的問題,什麼都無從談起。”黨的早期骨干雖然是知識分子,但黨一成立他們就深入到群眾裡頭做工作,依靠人民群眾這個最大的政治優勢,我們黨才可能在其他各個方面處於很大劣勢的情況下逐步取得革命的勝利。所以,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經驗時,特別強調,“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人民的路線,就是群眾路線。這說明,我們黨取得成功,不光是因為有理想,有主義,有奮斗犧牲的崇高精神,還在於我們黨通過走群眾路線,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今天回過頭來看,黨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由於環境所迫,敵強我弱,堅持和使用群眾路線這個法寶,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有動力,有壓力,因為不這樣做不行,否則,黨員干部連生命都保不住,黨也存在不下去。那麼,在我們黨成為執政黨以后,在形勢和任務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又是怎樣看待群眾路線,怎樣堅持運用和發展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呢?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首先解決的就是立國為誰,執政為誰這個根本問題。立國為民,執政為民,讓人民當家作主,這是不變的宗旨。所以,我們的政權叫人民民主政權,許多權力機關甚至服務行業,前面都有“人民”二字,諸如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銀行、人民郵電、人民鐵道,使用的貨幣也叫人民幣,等等。今天看起來,都習以為常了,但絕不能簡單地把這些隻看成名稱符號,而是真切地反映了我們黨在開國之初,在政權性質上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1956年新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我們黨又要求自己的決策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群眾利益,強調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讓人民覺得我們搞的社會主義是“可親的”,等等。這些都是在運用群眾路線問題上與時俱進的做法。這當中,在黨群關系上出現了新問題,我們黨也始終強調堅持和運用群眾路線來解決。例如,20世紀50年代前期,在河南省一個地方要修飛機場,事先沒有給農民安排好,沒有說清道理,就強迫人家搬家。於是那個地方的群眾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婦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壯年。到那裡去測量的人都被趕走了。后來,向農民好好說清楚,給他們作了安排,他們的家還是搬了,飛機場還是修了。1956年,毛澤東在八屆二中全會上專門講了這件事,並評論說:你拿根長棍子去捅樹上雀兒的巢,把它搞下來,雀兒也要叫幾聲。國家的命運掌握在黨員干部手裡。如果脫離群眾,不去解決群眾的問題,農民就要打扁擔,工人就要上街示威,學生就要鬧事。

改革開放以來,形勢和任務變化很大。但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卻是一脈相承的。在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指出,黨制定好富民政策就是為人民服務,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他反復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持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必須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作為我們推進事業的根本工作路線。”在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同志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新要求,並強調要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把堅持和發揚群眾路線,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后,我們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人民群眾有許多新的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開局就制定了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這是促進領導干部帶頭堅持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措施。習近平同志還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証。”由此,他要求各級干部“要經常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在忙著與黨的根本宗旨毫不相關的事情?有沒有一心一意在為老百姓做事情?”現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是順應群眾期盼,發揮黨的政治優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大舉措。

隨著我們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在處理黨群關系問題上,我們會常常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挑戰,並且不斷地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創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們黨始終突出地強調群眾路線這條主線,而且異常鮮明。無論形勢怎樣發展,群眾路線都是我們時刻不能忘記和輕視的法寶。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和把握黨的群眾路線這個法寶呢?我以為,下面這幾個方面特別重要。

第一,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這是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我們黨的宗旨。

所謂黨的宗旨,就是我們黨干事業的根本目的,解決立黨為誰,執政為誰的問題。隻有解決了“為了誰”,才可能正確地解決“怎樣為”的問題。我們黨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在通常情況下,應該具體到為人民的利益負責,為人民的利益服務,在工作中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並且落實到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這個問題上。當然,也不能把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等同於隻為人民的物質利益。如果完全忽視必不可少的長期細致工作,隻靠金錢來聯系群眾,通常隻能穩定一時。但總體上說來,在把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結合起來的基礎上,萬萬不要忽略群眾的個體利益和當前利益。隻有做到了這一點,才算是實踐了黨的宗旨,走群眾路線才算是有了根本的“魂”。

從領導干部的角度講,做到為人民的利益負責,最關鍵的是要使自己的利益要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一致。我們黨不是西方政黨理論所強調的黨是一部分精英分子的利益集團,我們黨和黨的干部的利益,和廣大群眾是一致的。如果按利益群體劃分,黨的干部應該分布在最廣大的群眾之中,這才能體現黨來自人民、代表人民。否則,群眾就不會把黨員干部當作自己的代表,而是把你當作另外一個群體或者特殊階層。這樣一來,處理黨群關系的立場就會發生變化,就很難把群眾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

第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相信群眾,堅定地依靠群眾。這是實行群眾路線的力量所在,體現了我們黨的歷史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我們黨最根本的歷史觀。群眾路線就是根據這樣的歷史觀,要求我們把人民群眾當作歷史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被領導者。我們黨常常把人民群眾稱作“真正的英雄”,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比喻,例如說人民是“上帝”、是“銅牆鐵壁”,是“諸葛亮”,這些比喻傳達的實際上就是一個意思,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寸步難行。隻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有力量,才算是抓住了做好一切工作的關鍵。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表現在工作中,就是既要問需於民,也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要善於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群眾的創造性,總結群眾創造的經驗。事業是多數人參與才能做成,靠自己、靠少數人去做,作用是有限的。總之,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就是要對群眾常懷敬畏之心,敬畏群眾的需求,敬畏群眾的認識,特別是要敬畏群眾的參與和創造,今天還要敬畏群眾的監督。

第三、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爭取人民群眾的最大信任。這是實行群眾路線的基礎,體現了我們黨的優良作風。

沒有在日常工作中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群眾路線就實行不下去。光是你相信群眾,群眾不相信你不行,在心裡感覺和你是兩張皮,無論你有怎樣好的執政理念,都難成事。所以,毛澤東把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比作魚水關系。劉少奇也講過,我們黨什麼都不怕,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脫離群眾。我們黨和群眾本來就是一體的,一旦和群眾隔了心,成為兩張皮,就會失去群眾的信任。特別是各種形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更是和群眾離心離德之舉。怎樣才能保持和人民群眾“不隔心”的密切聯系呢?無非兩條:一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做人清廉﹔二是不搞花架子,做工作務實。這樣才可能真正和人民群眾建立起感情上的聯系,即以平等的態度、相同的立場和群眾打成一片。情感立場不是抽象的,要有一套接觸群眾,了解群眾的方法,熱心為群眾辦實事,並且和群眾商量辦實事。要用群眾能夠接受的態度和方式宣傳政策、處理矛盾。這樣才能讓群眾覺得你的情感立場是和他相通的,他就會最大限度地信任你。有一位基層法官曾經說到一個例子,講有位當事人反復十幾遍闡述他的訴訟理由,旁邊的人聽得打起了瞌睡,但她一直聽著,很少打斷當事人的訴說。當她開始講起法律規定和處理方案時,對方突然出人意料地說:你怎麼說怎麼好,你是第一個完完整整聽完我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信任你。群眾為什麼信任這位法官,就是因為他感覺到這位法官尊重他,心是和他相通的。

第四、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確保政策和決策的正確性。這是實行群眾路線的工作途徑,體現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

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體現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因為它是“實事求是”在我們的工作路線中的集中反映。它要求我們在制定政策和決策時充分尊重和反映群眾的實踐和願望,把它作為根本依據,這樣才能確保政策和決策的正確性。它是和主觀主義、命令主義、教條主義的思想路線根本對立的。從群眾中來,就是毛澤東講的,“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這些都是領導干部們應時刻注意的”。隻有時刻注意,經常發現,才能獲得制定政策、作出決策的依據。到群眾中“去”,就是要征求群眾意見,把政策和決策放到群眾的實踐中去檢驗它對不對,好不好。對了的就堅持,不足的就完善,錯了的就糾正,出現新的問題就再總結,並抓緊解決。可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絕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工作流程,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需要從群眾的實踐和願望中去發現、去總結的艱苦努力。這一“來”一“去”的過程,也是我們今天說的依法執政、民主執政和科學執政的重要保証。

總的來說,群眾路線,就像是一面很科學的“鏡子”,隻要敢於面對,認真面對,就可以照出我們的差距,可以幫助我們擺正自己的位置。群眾路線,又像是一個很管用的“法寶”,隻要准確使用,用心使用,可以幫助我們撣去身上的灰塵,可以幫助改進我們的作風。

(來源:《黨建》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