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與先進文化建設四題

作者:陳晉    發布時間:2013年09月05日    

中國共產黨與先進文化建設四題

陳晉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梳理一下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領導人民建設先進文化的主要歷程和基本經驗,有助於增強對六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長遠戰略任務的理解。這裡從以下四個問題展開。

一、90年來,我黨為什麼始終特別強調先進文化建設?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便注重先進文化建設,大體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品格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建立在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上面,同時也信奉辯証法,因而它反對機械的庸俗的唯物主義。在歷史活動中,馬克思主義政黨,從來注重理論的指導作用,列寧甚至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又特別注意把先進的理論與自己從事的實踐結合起來,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既重視黨的理論、政策和人們的觀念及時反映實踐和時代的變化,又重視先進思想和精神產品對人們實踐的引導作用,便勢所必然。

第二,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品格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接受了先進文化之后的產物。正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當時的先進文化的傳播,才有了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選擇和信仰。由此,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明確認識到,創造和傳播先進文化,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責任,是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實踐品格決定的。從一開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就注重總結我黨文化實踐活動的經驗,並高度自覺地把這些經驗用以指導不斷發展的文化實踐活動,由此形成了先進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比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獻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論點,在后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活動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實際效果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戰線、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對促進革命、建設、改革和社會的進步發展,確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黨對文化建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如何與時俱進的?

這裡,隻以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的有關論述為例,來看看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與時俱進地看待先進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的。

關於文化的地位作用,毛澤東有很多名言。諸如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我們要有拿槍的武化大軍,也要有拿筆的文化大軍﹔文藝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等等。整體上看,毛澤東對文化建設地位作用的認識,總是同革命和建設的事業目標聯系在一起的。《新民主主義論》是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體論述的代表作。但其原來的題目卻叫《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全文15個部分,專談文化問題的就有6個部分。可見,他思考中國革命的總體戰略和文化建設的聯系何等緊密。毛澤東在1944322發表的《關於陝甘寧邊區的文化教育問題》中還明確講:“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他又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在這個目標中,毛澤東的本意也是有一條“文化科學”的現代化。這說明,從革命到建設,文化問題始終是毛澤東構想的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8年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后,鄧小平一開始就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所謂精神文明建設,事實上就是先進文化建設。他不僅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到與物質文明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強調,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甚至說,“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由此,把改革時期的先進文化建設對經濟建設的作用非常明確地突出出來了。此外,鄧小平還進而提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表現在它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應該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更先進,這才稱得起社會主義,稱得起先進的社會制度”。這就進一步把先進文化建設同鞏固和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上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對文化建設問題的思考又進了一步,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綱領。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他還把文化建設放在了國際大背景中來認識,提出文化建設的強弱,“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對內來講,建設先進文化,可以“為發展經濟、發展先進生產力指引正確的方向,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這些,都是對文化建設地位作用的新認識。尤其重要的是,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包括“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就把先進文化的建設納入中國共產黨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疇。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中國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胡錦濤同志關於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的論述,又有了新的發展。比如,他提出“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這一重大課題,認為它的作用是“對內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增強國家親和力和影響力”。他還強調,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又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進入了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

三、我黨領導先進文化建設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簡略講,我黨領導建設先進文化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概括為從五四新文化到革命文化。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通過不同途徑走上革命道路,但從思想精神上說來,大體都得益於五四新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可以說,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價值的五四新文化,是當時中國結束舊民主主義革命,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最先進的文化。此后,隨著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和信仰,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隨著黨的成員投入到勞苦大眾當中去做工作,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自然而然地從五四新文化發展為革命文化的建設。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的大革命高潮中的各種文化現象,是這個時期先進文化的典型體現。

第二個階段,可概括為從革命文化到左翼文化和蘇區文化。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由此,革命文化有了新的建設內容和發展方式。可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國統區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化。對這方面的情況,大家很熟悉。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各種左翼文化組織中,毫無疑問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再一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來的文化建設新氣象。當時根據地的政權被稱為蘇維埃政權,根據地被稱為蘇區,這種文化建設的新氣象可簡稱為蘇區文化。19341月,毛澤東曾經對蘇區文化建設的思路和內容作過這樣的概括:實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動統治階級加於工農群眾精神上的桎梏,而創造新的工農的蘇維埃文化。左翼文化和蘇區文化是從大革命失敗到爆發全面抗日戰爭這10來年時間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文化建設的典型體現。

第三個階段,可概括為從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以后,隨著抗戰形勢的變化,毛澤東在1936年底明確了“抗日文藝”這個概念。抗日文藝是抗日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個概念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中國先進文化的思考出現了一個新的坐標,拉開了走向新階段的序幕。顯然,所謂抗日文藝或抗日文化,就是當時先進文化建設領域中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成這條文化領域的統一戰線,既是為了抗日,也可以擴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和文化資源。蘇區文化事實上是一種階級形態的文化,而抗日文化則是階級立場和民族立場相結合的文化。抗日文化是一個多層格局,體現了先進性和廣泛性的統一。與此同時,以延安為代表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建設,總體上屬於抗日文化的范疇,可簡稱為延安文化。延安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東西,更集中和鮮明地濃縮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追求,典型體現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本質要求,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典型實踐。從這個角度講,延安文化是抗日文化的前進方向。

第四個階段,可概括為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五四以后的先進文化,總體上講都屬於新民主主義文化的范疇。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一個何去何從的問題。隨著兩個中國之命運的決戰開始,當時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又有了新的方向和內容。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過去分隔在解放區和國統區的兩支新民主主義文化大軍的會師和整合。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發展,新中國在先進文化建設上的指導思想更加明確了,即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史觀來指導先進文化建設,從而使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即已提出的社會主義方向,逐步成為更大范圍的實踐要求。就像在經濟關系上,上世紀50年代前期有一個向社會主義過渡一樣,事實上在文化建設上,50年代前期也有一個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渡。過渡完成后,在50年代中期,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個重大課題提了出來,需要逐步探索和回答。在這個過程中,有了“雙百”方針的提出,有了科技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要求,有了“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這樣一些原則等等。此外,毛澤東在談到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目標時,總是把經濟和文化相提並論。他使用最頻繁的表述有:“改變經濟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滿足人民的物質需要和文化需要”,等等。這說明,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起始階段,毛澤東希望的是包括物質經濟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的同時推進,由此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但是,由於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上,中國共產黨的探索后來陷入了誤區,與此相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陷入了誤區,出現了極左的傾向。所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運動,既是政治上的災難,也是先進文化建設的災難。

第五個階段,可以概括為從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文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1978年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關於文化建設,總體上先后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這樣三種提法。這三種提法事實上是一致的。因此,江澤民同志說:“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把自己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明確定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因此,先進文化的建設,自然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組成部分,其名稱,也就可以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汲取過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升出來的新認識。中國共產黨對先進文化的理解和要求的與時俱進,對創造和發展先進文化的方式和途徑的不斷拓展創新,總是表現為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而不是后者否定前者,由此反映出先進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比如,江澤民同志200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論述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時指出,“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這些要求中,既包括毛澤東在革命時期提出的關於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三個屬性”,又有鄧小平在改革時期提出的關於文化教育工作的“三個面向”。在這以后,胡錦濤同志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改革創新為主的時代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主的民族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些又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由此,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從以上簡略梳理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文化建設,其先進性從來都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不斷創新和發展的。

四、建設文化強國有哪些具體抓手?

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長遠的戰略任務,第一次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明確了“文化強國”這一戰略任務和文化發展的具體道路,還應該更細化出一些努力建設先進文化的具體抓手。

第一,想方設法提升先進文化精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就是說,要推動和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人民群眾當中發生入腦、生情和范行的真切影響。這是一件相當長遠和仔細的工作,需要耐力去堅持去推動。實現“文化強國”,增強先進文化精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關鍵,是靈魂,是前提,是坐標。這項工作不像搞經濟建設,十年二十年可以翻一番、翻兩番。古人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這個道理。唯其如此,六中全會才沒有提出實現“文化強國”的時間表,而是強調“努力建設”。

第二,大力發展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生產力。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是先進文化精髓的傳播載體和渠道。沒有載體,任何精神文化的傳播都沒有依據。因此,一方面,要激發文化工作者的創造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的生產力,使他們能夠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培育、擴大和引導人們的文化消費和需求力。沒有后者,也難有前者。因此,發展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生產力,有人才培養問題,有文化體制改革改革問題,有文化氛圍的提升和文化市場的培育問題等等。

第三,著重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軟實力。中華民族的復興,包括文化復興。歷史上中國曾經是一個文化強國,文化復興的目標,自然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強國不光是指文化生產力的高低和文化產品的多少,不光是文化產業在經濟總量當中佔比多少,在當今世界,還要看文化產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特別是價值理念、發展道路、國民素質、國家形象,能不能在國際上有競爭力,能不能贏得更多的認同,能不能在世界的精神文化高地上佔據特殊的分量。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還有兩個明顯不相稱,一是和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不相稱,一個是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不相稱。目前國際文化格局依然是西強我弱,怎樣增強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並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走上去並且能夠扎下去,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改變西強我弱的文化格局,也非朝夕之事。無論是拒絕人類的先進文明成果,還是亦步亦趨地照搬西方,都不可能達到改變西強我弱文化格局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矮化了文化自覺,舍棄了文化自信,算不得文化自強。隻有在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走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方是建設文化強國的真諦。

總而言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的文化自覺便有了標准,文化自信便有了依據,文化自強也有了抓手。

(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北京日報》201111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