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和平來之不易 和平必須捍衛

作者:陳晉    發布時間:2015年09月21日    

和平來之不易和平必須捍衛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隻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充分展示了以史為鑒、維護和平的堅強決心。

以史為鑒,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經歷過戰爭苦難的人們,最懂得和平的重要與珍貴﹔長期遭受欺凌侵略的民族,最渴望和平。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付出的犧牲也最大。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對戰爭和動蕩有著發自內心的強烈拒斥。沒有和平,連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不能保証,更談不上任何發展。必須毫不動搖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啟示。

當今世界,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天下並不太平,我們更應該牢記70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痛教訓,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總體上和平發展的局面。隻有推動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理解、民心相親相通、文明交流互鑒,才能在人們心靈中堅定和平發展的理念和信念。我們強調銘記抗戰歷史,不是為了延續民族之間的仇恨,而是為了時刻提醒全民族肩負的和平使命,更加珍愛和平、維護和平、捍衛和平,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是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讓各國人民永享太平。

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縱觀人類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必然以失敗而告終。從17世紀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19世紀的維也納體系,再到20世紀初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依靠戰爭和強權形成的格局,沒有哪一種能真正維持和長久穩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過20年,就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了舊歷史邏輯和舊國際秩序的破產。這種舊歷史邏輯,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種舊國際秩序,就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和平與正義的嶄新勝利。戰后開始形成新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准則為基礎,倡導和平、民主、獨立。特別是廣大亞非拉地區的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使得全球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國際關系民主化獲得重要推動力。如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各國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越來越成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運共同體。求和平、謀發展,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願望﹔促合作、圖共贏,成為時代的滾滾潮流。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關系,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努力克服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實現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我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庄嚴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再一次向全世界鄭重表達了中國的善意和維護和平的堅強決心。

以史為鑒,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從根本上是由這個國家的性質決定的。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選擇的必然是和平發展的道路。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這就決定了中國始終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決定了中國始終會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來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崇尚和諧。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雖大、好戰必亡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已經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到了列強長期侵略和欺凌,但中國人民從中學到的不是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擺脫落后、實現振興,成為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願望。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的苦難再強加給別人。任何外國也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中國過去、現在、將來都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鄭重宣告的:“中國人民將堅持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努力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源:《求是》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