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力弘揚黨史文化的幾個問題

作者:歐陽淞    發布時間:2013年09月05日    

關於大力弘揚黨史文化的幾個問題

歐陽淞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設,不斷以思想文化的新覺醒、理論創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設的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代表大會,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加以強調。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十六大報告專門部署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問題,十七大報告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些在黨的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和歷史同源同流、密不可分,有歷史必有文化,有文化必有歷史。文化和歷史的融合是客觀存在的,將文化同歷史結合起來研究勢在必行。同樣,將黨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開辟一個新的視角和領域,無論對於深化黨史研究,還是對於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無疑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一詞,對其含義的解釋有著很大的不同。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解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和創造的成果。……廣義的文化總括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的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與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識形態相區別”。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中央領導同志在對全會《決定》稿作說明時指出: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外延非常寬泛,可以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可以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決定》稿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把握文化范疇,重點研究部署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相對應的文化建設。對教育、科技、體育等領域,在與文化建設直接相關的問題上也有所涉及。根據這樣的精神,我們認為,研討黨史文化問題,主要應從精神層面把握文化范疇。

歷史地看,任何政黨的產生和發展,都需要文化來維系和引領,都會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質和品格。這種文化特質和品格,就是特定政黨內在的黨的文化。它包括一個政黨在特定時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意識、態度、理想、信念、情感、價值、作風等基本取向。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注重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推動事業發展。在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了獨具魅力和特色的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這種黨的文化構成了近現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集中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引領中國文化向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不斷發展。伴隨著黨的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形成和發展了鮮明體現、充分反映黨的文化特質和品格的黨史文化。

黨史文化反映的是黨的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歷史表現形態,是黨的歷史同黨的文化的結晶。黨史文化同黨的文化的聯系在於:二者都講黨探索奮斗的歷程,也都講黨探索奮斗的成果,都為黨的政治任務的完成和奮斗目標的實現服務﹔黨史文化同黨的文化的區別在於:黨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黨探索奮斗的歷程,而黨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黨探索奮斗的成果。總起來說,黨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本然”,因而更帶根本性和綜合性,而黨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其“所以然”,因而更有縱深感和感染力。黨的文化是“根”,是“源”,而黨史文化則主要是從“史”的角度去追根溯源。從這個意義上說,黨史文化是黨的文化的一個分支。一般地講,黨史文化體現為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其中,物質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對於黨史文化,我們還可以從廣義、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廣義上講,黨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黨的自身建設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黨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黨的自身建設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研究、運用、宣傳黨的歷史的過程和結果。我們在這裡重點研究狹義上的黨史文化。或者說,重點研究黨的思想、理論等精神層面成果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研究、宣傳和弘揚黨史文化是一項帶有創新意義的工作。我們這次會議將要就此進行深入研討,許多專家學者將發表精彩演講。現在,我僅就黨史文化的有關問題談幾點初步思考,與大家交流,請大家指正。

一、黨史文化的歷史形成

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豐富而厚重,既書寫著英勇輝煌,又記錄著艱辛悲壯。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黨史文化伴隨著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以及黨的自身建設的豐富實踐而得以形成並不斷發展。

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危亡境地,中華文化遇到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要爭取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不僅需要變革政治制度、實現經濟現代化,也需要實現文化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背景下誕生的。黨成立后,在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歷史進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承擔起了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任,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黨史文化。在革命時期,黨史文化主要體現為“革命文化”。毛澤東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黨正確地領導“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的斗爭,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在1949年開國的重要時刻,毛澤東同志豪邁地寫道:“和中國舊的封建主義文化相比較可以被艾奇遜們傲視為‘高度文化’的那種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一遇見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即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就要打敗仗。”“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們黨由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為掌握全國政權的執政黨。194992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中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新中國成立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新型文化觀逐漸形成。它推進了黨史文化的發展,為在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証。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開辟了黨史文化發展的新境界。

二、黨史文化的基本內涵

前面講過,在這裡我們主要從精神層面把握文化范疇。同樣,探討黨史文化的內涵,重點也將從精神層面來把握。簡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為靈魂的黨史文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指引中國人民從黑暗中奮起並走向光明、中華民族從屈辱中挺立並走向復興的精神旗幟。自從中國共產黨高舉起馬克思主義這面旗幟,中國革命就有了正確前進方向,中國人民就有了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命運就有了光明發展前景。中國革命的面貌、中國文化的面貌,都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煥然一新了,這充分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對於黨史文化誕生所具有的本源性地位。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

9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我們黨高度重視用先進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既反對教條主義,又反對經驗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根本體現,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不斷實現與時俱進的根本保証,也是黨史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精華、呈現鮮明特色的根本條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一個政治命題,也是一個文化命題。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歲月,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和文化背景相結合。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共產主義者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正因為有如此清醒堅定的文化自覺,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於解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的重大問題,運用於解決在革命勝利之后如何建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等重大問題,並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不僅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了嶄新方向。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是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由壓抑轉向昂揚的主要標志,也是黨史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標志。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根本指導思想,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綱領,在致力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大力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黨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實際上也是文化問題),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創立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黨史文化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根本指導思想的黨史文化,始終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始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生動教材和寶貴財富。

()90多年的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為核心的黨史文化

政黨因信仰而成立,黨員因信仰而聚集:崇高的信仰是我們黨的政治追求和遠大目標。我們黨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既有各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斗目標的最高綱領。早在建黨之初,我們黨就把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並為之進行了不慯奮斗。90多年來,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吸引和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仆后繼、艱苦奮斗,為實現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用無私奉獻甚至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血與火的革命歲月,共產黨人浴血奮戰、視死如歸,靠的就是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沒有理想信仰的支撐,就沒有李大釗、夏明翰、劉胡蘭等許多優秀共產黨人大義?然、威武不屈的英勇氣概,就沒有董存瑞、黃繼光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英雄壯舉。新中國成立后,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在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閃光的名字背后,無數黨員干部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實踐著共產黨人對理想和信仰的堅守。在氣勢磅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許多優秀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新的壯麗史詩,孔繁森、任長霞、楊善洲、沈浩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繼續彰顯著共產黨人對理想和信仰的堅守。

理想和信仰是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根源。共產黨人自覺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熔鑄在靈魂和血脈之中,就一定能夠始終保持思想、行為、作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保持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在風浪面前處變不驚,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在困難面前敢於勝利。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事實正是如此。90多年來,無數革命英烈、大批英雄模范、眾多時代楷模,為我們留下了光照千秋、永垂青史的黨史文化遺產,其核心就是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

()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的黨史文化

“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是政黨文化的核心問題。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是黨的一切決策和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共產黨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90多年來,黨的一切探索奮斗,都是在努力踐行這一根本宗旨。黨的宗旨在黨的全部實踐中始終居於核心價值的地位,也始終成為黨史文化的主題。

1934年,毛澤東同志在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曾經深情地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為了把黨的宗旨貫徹到實踐中,我們黨不僅在黨內和軍隊內部開展思想教育,著力糾正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而且以鐵的紀律保証黨員干部和廣大官兵自覺維護人民利益、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1944年,毛澤東同志在悼念張思德同志的講話中,明確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對全黨全軍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在黨的七大上,他還深刻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七大首次將“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鄧小平同志不僅反復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准繩”,而且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准,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的價值標准。這對於推進黨的宗旨具體化、時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江澤民同志創造性地把黨的宗旨與執政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我們黨同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區別,“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對實現黨的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多次強調,我們的發展要注重以人為本,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黨的全部歷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奮斗史:90多年來,黨面對的形勢任務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變。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實踐黨的根本宗旨,才使黨始終保持了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黨的事業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這是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勝利,也是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先進文化的勝利。

()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精髓的黨史文化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於革命戰爭年代: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從“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原則出發,第一次闡述了“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強調要創造新局面就不能照搬照抄外國的東西,而要從本國實際出發去創造新的理論,反對本本主義。歷史証明,如果沒有這種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思維方式,黨就不可能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巿、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中國革命就不可能從“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遵義會議也不會成為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同志先后撰寫《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為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這為從文化心理角度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奠定了深層次的思想基礎。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重要文獻中,批判以教條主義為主要特征的主觀主義學風,闡明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並用中國文化的特有語言,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概括為實事求是,打破了長期以來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決議神聖化、絕對化的思想禁錮,為鞏固科學的思想路線和思維方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新中國成立后,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究竟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還是照搬照抄蘇聯發展模式,成為黨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面臨的重大抉擇。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中國國情,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堅決反對在學習蘇聯經驗問題上照搬照抄的教條主義傾向。這種科學的文化思維方式,不僅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創造了條件,也為后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思想文化養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同志鮮明地提出要完整地准確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尤其要掌握“實事求是”這個精髓,反映了我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態度。為了沖破當時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思想禁錮,打開新的局面,他領導和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的大討論,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恢復和發揚毛澤東同志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他特別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在鄧小平同志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再次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面對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國內嚴峻的政治形勢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江澤民同志強調:“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倶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經過深入思考,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站在全局和時代的高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借鑒外國發展經驗,深刻回答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問題的同時,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黨的歷史一再証明,實事求是是我們黨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理論發展新境界和事業發展新局面的一大法寶。用好這個法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弘揚求真務實精神,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拓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黨史文化的生命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

()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為黨的先進性集中體現的黨史文化

90多年來,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培育、錘煉和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和作風,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艱苦奮斗、開拓進取、永葆青春活力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黨的奮斗與先進文化相互交融的產物,黨的偉大精神是先進文化在實踐中的升華與結晶。這些傳統和作風主要有: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概括的三大作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概括的“兩個務必”,黨的八大提出的“三堅持三反對”﹔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大上強調的五個“一定要恢復和發揚”﹔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提出的“八個方面良好風氣”,以及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四個大興”,等等。黨的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升華和發揚光大,是黨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事業,既呼喚偉大的精神,也造就偉大的精神。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歲月,我們黨用先進文化熔鑄黨魂軍魂,無數共產黨人以先進文化為精神養料,高舉愛國主義、共產主義進步旗幟,用鮮血和生命培育出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大無畏革命精神。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火熱建設年代,我們黨領導人民把愛國熱情融入創業實踐之中,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嚴重封鎖和一窮二白基礎上,進行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偉大實踐,培育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南京路上好八連精神等艱苦奮斗、艱苦創業精神。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根據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我們黨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奮力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黨的領導人對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作了精辟概括。比如,鄧小平同志概括的“五種革命精神”,江澤民同志概括的“六十四字創業精神”、“抗洪精神”,胡錦濤同志概括的“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都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實踐表明,90多年黨的歷史上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創業精神、時代精神,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在中國大地上閃耀出的燦爛光芒,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反映,是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在特定歷史時期、完成特定歷史任務中的生動展示,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延續,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創新發展。

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和偉大精神,是黨史文化最本質、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我們要大力弘揚、宣傳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和偉大精神,以此來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奮斗力量、鼓舞革命斗志,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為本質特征的黨史文化

黨史文化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如前所述,黨史文化屬於黨的文化的范疇,是黨的文化的歷史表達。而黨的文化又是為黨的奮斗目標的實現服務的,是黨的性質的重要體現。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這一性質直接影響和決定著黨的文化和黨史文化的性質。因此,我們可以說,從本質上講,黨史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文化總體地位、基本風貌、科學內涵、精神實質以及價值取向的定位,作為引領我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黨的文化和黨史文化,不僅理應達到這些要求,而且應該做得更好。所謂民族的文化,是指多民族文化共同繁榮、平等交流、融合而成的一種多樣而統一的文化﹔科學的文化,是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以先進的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以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對待一切事物的文化﹔大眾的文化,是指面向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的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以及由此確定的文化發展方向和方針等,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屬性,也理所當然體現了黨史文化的本質特征。

在舊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是被統治階級,不僅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而且在文化上也沒有地位和權益。正如毛澤東同志1927年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所指出的:“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黨自成立以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建設中華民族新文化與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統一起來,自覺承擔起復興民族文化、維護人民文化權益的使命。在民主革命時期,“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一系列發展文化的方針政策,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黨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根據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胡錦濤同志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的理念﹔隨著文化建設的不斷加強,黨關於文化發展的任務和方針也日益豐富和明確,如“二為”方向、“三個面向”、“三個貼近”等等,都體現了我們黨始終堅持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本質要求和根本方向。

堅持黨史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准確把握黨史文化的本質,我們就能夠始終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促進黨史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中不斷發揮獨特優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黨史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以上我們重點探討了精神層面黨史文化的內涵,與此相生相伴的,還有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黨史文化。在這裡,我簡要地談點看法。

物質層面的黨史文化,簡而言之,就是以物質形態為載體的黨史文化。黨史文化通過物質載體得以展現和傳播。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物質成就,也就是90多年來黨領導人民為完成和推進“三件大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物質成就。第二,黨在歷史活動中形成和凝聚的物質文化實體。如黨史遺址遺跡、黨史人物的遺物、相關檔案文獻等。民主革命時期的黨史遺址遺跡,有許多重要會議和戰爭舊址,有重要黨史人物的故居、舊居、活動地和革命烈士陵園,以及事件類和綜合類的紀念園、陳列館等。新中國成立后的黨史文化遺址遺跡,有紅旗渠紀念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孔繁森紀念館、大包干紀念館等等。第三,記載、表現、傳播黨史文化的紙質媒介和其他物質形式,包括各種黨史基本著作以及黨史通俗讀物、人物傳記、資料匯編、研究報告、宣傳手冊、戲劇、小說詩歌、影視作品和網絡文藝作品等。此外,還有大型黨史主題展覽及諸多報刊等。

制度文化是黨史文化的制度凝結或法制化表現。一般指黨在歷史上形成的規章制度和體制機制。我們黨以民主集中制作為根本制度,探索和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黨章在其中居於核心地位。黨的制度建設以黨章的修改完善為主線、以民主集中制的健全為核心,逐步形成由黨的領導制度、黨的組織制度、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內選舉制度、黨員權利保障制度、黨的干部制度、黨內監督制度,以及黨的具體工作制度等配套的黨內制度體系。制度的形成,具有自然演進和理性建構兩種基本方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在制度設計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了黨在整個國家生活中的核心領導地位和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基本領導體制。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又是社會對黨的文化、黨史文化支持和認同的表現。制度層面的黨史文化,對各級黨組織、全體黨員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具有引領、約束作用,體現為黨史文化的制度保障。

應當指出,我們把黨史文化分為精神、物質、制度三個層面,一方面是它從內涵到外延包含著這三個層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便於研究和分析問題。實際上,精神、物質、制度三個層面的文化,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物質、制度層面的文化更多的是精神層面文化的重要載體,而精神層面文化更多的是物質、制度層面文化的集中體現。三者統一於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的偉大實踐,共同構成了廣義上的黨史文化。我們在研究黨史文化問題時,要注意三者的聯系與區別,以推動黨史文化研究的深化。

習近平同志對研究總結黨的歷史作出過許多重要論述。在20107月中央召開的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他指出:“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就要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在今年6月召開的全國創先爭優表彰大會上,他指出:“回顧我們黨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長期奮斗中黨所形成的獨特優勢是全面的,包括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通過對黨史文化的歷史形成和主要內涵的系統回顧和總結,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的認識﹔加深了對黨在長期奮斗中所形成的獨特優勢的認識。從精神實質上講,黨史文化就是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的集中體現,就是黨在長期奮斗中所形成的獨特優勢的集中體現。

三、大力弘揚黨史文化

近年來,“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等等,成了中外人士熱議的話題。一些有識之士在思索,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執政成就?這個政黨成立已有90多年、執政已超過60年,為什麼依然能夠充滿生機活力?我以為,深層次的原因要從黨的文化和黨史文化中來尋找。黨的文化和黨史文化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先進的理念和高尚的追求,蘊含著我們黨在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中的巨大勇氣、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正是因為這樣,90多年來,包括黨史文化在內的黨的文化,始終引領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從思想上、精神上極大地教育和激勵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包括黨史文化在內的黨的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示范帶動和引領作用。包括黨史文化在內的黨的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思想源泉,作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理論支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對於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對於拓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未來,其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大力弘揚黨史文化,有利於豐富和發展黨的指導思想、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群眾路線,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幫助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於以黨史文化豐富發展黨的文化,進而引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文化具有獨特的思想穿透力和精神感染力。大力弘揚黨史文化,會使我們黨的精神更加飽滿,形象更加親和,事業更加輝煌﹔會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更加明確,動力更加強勁,前景更加廣闊-

我們要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動力,牢固樹立傳承黨史文化就是傳承黨的優良傳統、弘揚黨史文化就是弘揚黨的獨特優勢、發展黨史文化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深化黨史研究,大力加強黨史文化建設,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堅持不懈推動黨史文化自身發展

黨史文化深深植根於黨的事業發展和黨的工作實踐,是不斷發展、與時倶進的。今天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中蘊含的先進文化,就是明天的黨史文化。加強黨史文化建設,要以深化研究為基礎,以保護利用為前提,以宣傳普及為途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人才建設為支撐,不斷增強黨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挖掘黨史文化資源,從文化的角度深化黨史研究。要以黨史基本著作編寫為重點,帶動黨史文化資源的開發,注意挖掘新穎、生動、鮮活的黨史文化資源,要加強口述歷史資料的搶救,增強黨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要下工夫推動包括黨史正本、專門史、編年史以及專題研究在內的整個黨史文化研究的開展。從文化的角度深化黨史研究,就要堅持開放包容方針,吸收借鑒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有益成果,合理取舍、博採眾長,提高轉化再造能力﹔就要整合黨史研究力量,發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和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加強科研創新,著力推出一批能代表國家水准、具有世界影響、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秀研究成果。

從文化的角度深化黨史研究,還要注意三點。一是要轉換認識。這裡所強調的文化的角度,不僅是研究視野的擴大,而且是觀念形態的變化。它主要不是要給黨史研究增添一些“文化史”的素材,或者是對黨所領導的“文化工作”作一些梳理,而是要倡導一種新的觀念、一種以黨史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新的觀念。在新的視角下,既探求和發現那些長期以來受傳統思維束縛而被忽視甚至根本“不想”的東西,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同時對一些傳統的問題、人物和事件從新的角度進行研究,產生新的認識,從而更真實、更全面地認識黨史的內在規律。二是跨學科研究。從文化角度研究黨史,無疑將激活黨的歷史與中國歷史、中國思想史等其他學科的聯系,擴大研究視野,豐富研究手段,開辟研究領域,從而走向多學科研究之路。三是善於思考和提出問題。新的角度必將帶來新的研究課題,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選取那些現實生活中最需要回答、最有科學價值、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課題集中攻關。這實際上也給黨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挑戰。我們隻有進一步拓寬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注重理論思維、提高理論素養,培養跨學科研究能力,才能有效應對,最終贏得這些新的挑戰。

加強黨史遺址遺跡和黨史文物保護利用,不斷豐富物質層面的黨史文化。要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加強黨史遺址遺跡和黨史文物的搶救性修復和保護,注意征集黨史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現代手段妥善留存、整理和開發、利用、傳播。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加強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公共黨史文化服務設施和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並向社會免費開放。要把黨史遺址遺跡和黨史文物保護同發展紅色旅游結合起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資本為紐帶,打造一批紅色旅游文化景區,開發精品紅色旅游線路,擴大黨史文化產品消費,促進革命老區建設。

用黨史資政育人,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喜聞樂見的黨史文化作品。要堅持以領導干部和青少年為重點,廣泛深入開展黨史文化學習教育,推動黨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充分運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精心謀劃、不斷推出有影響的黨史文化專題、專欄,實現黨史文化宣傳工作常態化。要針對人們思想認識上與歷史相聯系的困惑,不斷推出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黨史精品力作,正確回答人們的關切,引導干部群眾在重大黨史問題上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有力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和錯誤觀點的影響。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特別是影視等作品,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實施精品戰略,借助“五個一工程”、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創作工程、重點文學藝術作品扶持工程等,不斷推出積極向上、群眾喜聞樂見的黨史文學藝術精品,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使黨史文化為人民放歌、為時代抒情、為后世立范。

適應形勢發展要求,努力改革創新。要進一步轉變觀念。黨史文化發展既要抓公益性黨史文化事業,也要抓黨史出版等經營性黨史文化產業。推動黨史文化產業資源整合,並與旅游、建筑、信息、傳媒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構建黨史文化產業鏈。要進一步創新有利於黨史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在當前黨史報刊、出版社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基礎上,把改革改組改造與加強管理結合起來,在國家政策許可范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參與黨史文化產業,加快培養一批富有活力、實力和競爭力的黨史文化企業。要進一步創新黨史文化的載體和傳播方式,積極探索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黨史文化產業,尤其要鼓勵制作適合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傳播的黨史文化作品,加大黨史網站建設的力度,加強對涉黨史網站的監管,規范黨史信息傳播秩序。

廣開才路,切實加強黨史隊伍建設。要著力提高黨史文化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歷史文化素養。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營造團結鼓勁、和諧奮進的良好氛圍,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優秀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調動廣大黨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強化高端引領機制,以實施黨史文化精品工程為牽引,鼓勵年輕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黨史文化大家、名家和黨史領域領軍人物。要配好配齊基層黨史工作專職人員,探索建立黨史聯絡員、黨史信息員和黨史宣講團隊伍,鼓勵扶持從群眾中涌現的各類黨史文化人才和積極分子,形成專兼結合的基層黨史隊伍。要引導廣大黨史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大家、名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嚴肅對待作品的社會效果,爭做恪守職業道德的表率,更好地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努力帶動和積極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以文固本,莫定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對於當今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豐富的黨史文化資源,就是我們的黨史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們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定海神針”。近年來,有人以所謂重新評價為名,搞歷史虛無主義,隨心所欲地戲說歷史,對歷史人物進行顛覆性評價,這是對歷史的歪曲,也是對文化的褻瀆。我們要在繼承和弘揚黨史文化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實現中華文化的開拓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與時倶進,以黨史文化促進黨的文化建設。要用黨史文化豐富、發展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黨的文化,建設共產黨人共有精神家園,用黨史文化和黨的文化教育黨員干部,提高黨員干部的理論水平和歷史文化素養,促使黨員干部切實承擔起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責任。要用黨史文化和黨的文化所凝聚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保持黨的純潔性,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示范帶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要以黨史文化和黨的文化示范帶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保持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牢牢佔領黨史輿論陣地,在文化建設中發揮黨史文化和黨的文化的主導和引導功能,用文化的魅力把億萬人民緊緊吸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

黨史文化是與時俱進的。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進程中,伴隨著黨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黨史文化也將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大力加強黨史文化研究和黨史文化建設,既是一項創新性很強的工作,又是一項需要持續努力的工作。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動力,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強協作、開拓進取,深入開展黨史文化研究,大力弘揚黨史文化,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

【本文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同志於2012814日在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與中共浙江省委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黨史文化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