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理論研究述評

作者:熊亮華    發布時間:2014年04月23日    

小康社會理論研究述評

熊亮華

自鄧小平1979年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小康目標以來,建設小康社會成為億萬人民廣泛參與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形成並逐步完善和發展的小康社會理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上世紀80年代以來,理論界對小康社會理論開展了較為廣泛的研究。本文擬就研究的主要進展、重要成果,作簡要述評。

研究概況

根據不同時期小康社會理論研究的特點,本文將30年來的研究劃分為4個階段進行分析。

一、起步階段:(1980-1989年)

上世紀80年代,是小康社會理論從提出到逐步完善的階段。關於小康社會理論的研究,緊隨著小康目標的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實踐展開而起步。理論界從研究現代化建設新戰略著手,開始研究小康社會新目標的含義。這一階段研究文章雖然不多,但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如董輔礽《進一步開展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經濟學文摘》1982年第4期)、馬洪《關於研究制定我國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光明日報》1983116日),劉國光、梁文森主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等,認為小康目標不是對建設規模的一時調整,而是以產值增長為中心的傳統發展戰略到以滿足人民基本需要為首要目標的發展戰略的轉移﹔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設計,除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應有人民生活水平、人的發展等指標,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體制,等等。19821018日《人民日報》社論《回答一個問題——翻兩番為什麼是能夠實現的》,從歷史條件和工作方法上論証了小康目標的可行性,明確指出小康目標不同於“大躍進”和1978年“新的躍進”制定的不切實際的目標,反映了小康目標引發的現代化建設指導方針上的重大變化。冷溶《注意准確使用“小康社會”標准的提法》(《文獻和研究》1985年第2期),厘清了關於小康目標在指標規定上的混亂認識。

二、逐步擴展階段(1990-1999年)

進入90年代,由於第一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向小康水平過渡成為現實任務,小康問題引起人們更大的關注。關於小康社會理論的研究在這個時期逐步擴展。

一是研究成果明顯增多,研究范圍擴大。卜曉業《一個振興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學習鄧小平同志關於經濟發展戰略“三步曲”的論述》(《人民日報》199015日)、武國友《鄧小平“小康”戰略綜論》(《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6期)比較系統地勾畫了鄧小平關於“三步走”的戰略設想。王夢奎和郭振英出版專著《小康目標和實現途徑》(紅旗出版社1992年版),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小康戰略的基本構想。詹武主編的《中國農村小康之路》(中國物價出版社1997年版)探討農村這個奔小康的重點、難點。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測定小康進程是必不可少的。1992年國家統計局提出了“中國小康標准”、“中國農村小康標准”和“中國城市小康標准”的初步成果。圍繞這些指標的制定,論者進行了深入探討,如陸學藝主編《2000年中國的小康社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邵宗明主編《中國小康實証研究》(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版)、謝明光和文兼武主編《中國小康之路》(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版)等。關於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的建構和應用方法的音像教材《中國小康之路》(19932月,北京市影像研究中心、廣東中源石化公司等單位制作)也公開發行。

二是研究視角超越了現代化戰略,而進一步關注到小康社會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核心內容。在這方面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是冷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學習鄧小平同志關於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的思想》(《人民日報》1992427)一文。這篇文章比較深刻地分析了“三部曲”戰略目標的重大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進而說明正是圍繞著這“三部曲”戰略目標,鄧小平闡述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思想。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1月版)則比較系統地反映出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完整軌跡。

三是關注到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小康社會理論的新發展。比較系統研究這一時期江澤民對小康社會理論發展的,是龍平平《九十年代黨的發展戰略理論的進一步豐富與完善》(《黨的文獻》1997年第2期)一文。該文從戰略思想進一步深化、戰略目標更加清晰、具體方針政策逐步趨向成熟三個方面,分析了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的經濟發展戰略理論的豐富完善。

三、高潮階段(2000-2004年)

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實踐,以及黨中央把建設小康社會事業全面推向新世紀,使小康社會理論研究迎來一個高潮,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展開全方位的研究,研究成果大量涌現,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研究趨於系統化、理論化。在研究形式和內容上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是出版了一批系統研究小康社會理論的專著。如李君如《小康中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月版)、劉志光《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月版)、呂書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華出版社200211月版)、李培林和朱慶芳等《中國小康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7月版)等。

其次,系統梳理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這一時期研究的熱點。《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的出版,詳盡地反映出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呂書正《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科學內涵》(《黨的文獻》2000年第2期)、楊勝群《對十三年基本經驗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點思考》(《中共黨史研究》2003年第1期)等都對此作了研究。

第三,深入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是這一時期研究的重點。如王夢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人民日報》2002123日)、金沖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文獻》2002年第6期)、鄭必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世紀的根本走向》(《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211月版,第24-25頁)、李忠杰《新的“三步走”戰略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光明日報》2002924日)等。

第四,大量探討小康社會理論的方法論,也是這一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在各種專著、論文中,大多對小康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或者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生態各方面闡述建設小康社會的途徑,如楊春貴《協調推進 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正確處理的若干重大關系》(《人民日報》200333日),陳錫文《實現全面小康,必須打破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推進全面小康》(《人民日報》2003113日)等。

第五,小康社會理論研究大眾化取得成效。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多種某介的專訪、專文介紹,小康社會理論廣為人知。比較有影響的,是200212月中央電視台《經濟信息聯皤》節目推出《小康中國》特別報道,以群眾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小康,具體化為收入、住房、交通、消費和文化消費等側面,結合專家訪談,理論和實踐結合來解讀小康社會。

四、深化階段(2005年以后)

在中共十七大前后,理論界在吸收高潮階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小康社會理論的研究走向深化。這一時期的研究,著力於在繼續深入研究鄧小平、江澤民小康社會思想的同時,對小康社會理論的新發燕尾服展開研討,主要的內容在3個方面:

有論者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項目標新要求的內涵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冷溶《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體會》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胡鞍鋼《2020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月版)、蔣均時《從小康到和諧:中國式的現代化范式升華》(《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等。

有論者探討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20044月在珠海舉行的“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是較早開展這方面研究的學術活動。求是雜志社《小康》雜志2005128日在京舉辦首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探討了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小康指標體系的關系。張雲飛《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小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6月版)從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等方面探討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選擇。

探討小康社會理論體系。是論者的新嘗試。如張鳴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體系架構探析》(《理論界》2006年第9期)、何愛國《改革開放以來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安徽史學》2008年第5期)、黃蓉生主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7月版)等。

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

小康社會理論研究內容廣泛,成果眾多,而且還在不斷深入。本文就這些年來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摘要介紹。

一、關於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

1、關於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對於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思想來源和實踐基礎,論者主要從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國情、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和世界現代化大勢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冷溶認為,鄧小平提出小康目標,不是出於鄧小平個人一時的靈感,而是有重要的認識背景,經過全黨一個較長的認識過程。沒有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沒有對國情和世界經濟狀況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沒有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領導集體對這些問題的深思熟慮,鄧小平是不可能提出這一設想的。他提出小康目標,也是在毛澤東的探索基礎上。[①]

劉華清認為,小康社會是鄧小平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概念發端於他對“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現實思考,脫胎於“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新說法”,根源於底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②]

熊誠認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所提出的中國現代化發展目標、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等思想,構成了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和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鄧小平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創造性地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小康社會思想,反思歷史經驗教訓,立足現實國情,放眼世界現代化發展大勢,提出小康社會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概念。[③]

李景軍、呂學芳認為,鄧小平提出現代化建設小康目標的概念,是4個因素綜合的結合作用的結果:(一)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代世界主題是時代特征﹔(二)建國后我國現代化戰略探索與實踐的教訓是歷史根據﹔(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實踐依據﹔(四)中國傳統小康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基礎。[④]

王夢奎認為,大同和小康語出《禮記·禮運》。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書中說,共產黨人要通過人民民主專政達到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這裡所說的大同,指的是共產主義。這是活用古代思想遺產的一個好例子。鄧小平首倡小康作為2000年奮斗目標,不僅是借鑒了古代的小康概念,也是借用了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關於小康生產,既比較殷實的生活的概念,這是相對於溫飽而言的。[⑤]

劉志光分析了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對傳統小康社會思想的批判與傳承。他認為,在當代中國,小康社會凝聚著強有力的中國文化傳統:富民理想、藏富於民、有恆產者有恆心、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販者有其攤等等,以歷史繼承的方式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精神與治國方略之中。但是,由於時代和社會性質、社會制度的根本區別,當代中國的小康社會與傳統的小康理想又有本質的不同。首先,小康理想在歷史和文化傳統中,大多屬於價值性的描述﹔而小康社會則不僅含有價值理想,更具有科學體系和目標,屬於中國現代化理論的重要范疇。其次,傳統的小康盛世代表了中國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的理想﹔而小康社會則反映了在工業化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選擇。再次,如果同樣以關注“民生”為出發點,傳統的小康理想屬於賢人政治和聖王之道,即屬於民本主義的思想體系﹔而小康社會則是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范疇,涵概於社會主義的目的和目標之中。[⑥]

君如不同意把《禮記·禮運》關於“小康”的論述作為鄧小平小康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來源。他認為,鄧小平不僅沒有引用過《禮記·禮運》中任何一句話,相反倒說過:“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我們要建設的小康社會,與那種“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是有本質區別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理想。[⑦]

2、關於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基本內容

鄧小平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認識到在中國這樣貧窮落后的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主張現代化任務隻能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小康社會是現代化建設必經的階段。他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論者大多肯定,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是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緊密聯系的,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思想。有論者進一步指出,小康社會既是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新設計,又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

董輔礽認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發生四個轉變:從以速度為主要目標到以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為主要目標﹔從重點突出到平衡發展﹔從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從粗放為主到集約為主。[⑧]

邵思忠從思想發展進程探討鄧小平小康思想基本內容。他認為:(一)鄧小平小康思想是實現現代化的思想,明確了小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中國現代化應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國際參照標准和實現現代化的時限。(二)鄧小平明確了小康的本質內涵,勾劃出了小康社會的全貌。小康的本質含義就是指一定的人民生活水平,一改隻以技術水平和經濟指標來標志現代化程度的傳統觀念。(三)鄧小平明確了我國實現四化的戰略步驟和發展階段,從“兩步走”到“三步走”,完成了對實現四化的戰略步驟的探索。[⑨]

武國友認為,小康戰略是鄧小平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一個重要階段的戰略構想,是一個帶有整體性的戰略思想體系。由於這一思想在戰略目標方面主要以翻兩番的經濟指標來體現,所以從表面看來似乎就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發展戰略”,因而往往忽視它的社會性特點。實際上,小康目標作為一個社會發展戰略,它所蘊含的是一個社會整體發展的構建圖式,它既是以經濟為中心,但同時又不局限於經濟方面。從翻兩番這個經濟指標所支撐的“小康”戰略看,它所承擔的職能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全面發展問題,也就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都搞好的問題。[⑩]

熊誠認為,鄧小平所說的小康社會,“不是從社會形態的意義上說的,而是指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發展目標。盡管把這個目標稱做‘社會’,但是這並非要在未來20年內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以‘小康’命名的社會形態。作為上承溫飽社會,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並不能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1]

呂書正認為,鄧小平將小康社會確立為世紀末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目標,賦予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並圍繞這一目標闡述了一系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政策,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小康社會思想體系,這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小康社會思想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基石,以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為藍圖,以奔小康和建設小康社會為戰略構想的主體,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理論內核,以最終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目標導向。[12]

李士坤認為,19829月,鄧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它就是我們要為之奮斗的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的社會存在形式。[13]

3、關於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的特點和意義:

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在建國以來的探索基礎上,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指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實現了解決溫飽、總體上達到小康的兩大歷史性跨越。對這一理論的特點和理論實踐意義,論者給予高度評價。

冷溶認為,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標有三個特點:一是實事求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隻與第三世界較富一點國家而不與發達國家比,隻翻兩番而不是像過去追求過高指標。按這個目標,20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但前十年就超過了9%,証明是切合實際的。二是定量化、明確、具體。採用以美元計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規定目標,使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一目了然。三是從人民生活狀況的改善角度、用“溫飽型”“小康型”這樣的語言來描述現代化目標。這能使人們更生動、直觀地認識這個目標,堅定實現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14]

龍平平認為,從現代化建設全方位思考,小康目標具有兩個顯著特點。其一,以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作為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標准,用生產力發展水平及與之相適應的人民生活水平為綜合依據來確定經濟發展戰略的步驟和每一步所要達到的目標。這比我們以前僅用生產水平,甚至隻用若干產品的產量指標來制定發展目標的做法更科學,更符合現代化標准。其二,把經濟發展的三步戰略目標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目標的范疇,以經濟發展目標作為社會發展目標的主動軸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使經濟發展戰略具有綜合性發展戰略的性質。[15]

王夢奎認為,把小康社會作為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第一,把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作為我國現代化的初始階段,是完全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的,因為不首先解決溫飽問題,就談不上現代化。解決了溫飽問題,現代化才有堅實的起步點。第二,把本世紀末的奮斗目標由實現現代化改為小康,把發展規劃中實現現代化的時間往后推移大約半個世紀,也是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的。這就從戰略指導思想上解決了急於求成的問題。這一戰略部署,是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16]

呂書正認為,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有兩大理論意義。一是把毛澤東提出的宏偉藍圖工程化,是黨的現代化思想的理論升華。二是構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一步明確、具體化了,即發展階段明晰化為貧困社會、溫飽社會和小康社會三個階段,然后發展到現代化社會,中國的社會主義就這樣遞次推進,動態發展。[17]

武國友認為,鄧小平小康戰略理論的理論意義有4點:(一)首次將經濟建設置於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位置,克服了以往社會發展理論重經濟輕社會的弱點。(二)“小康”戰略以“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雙重標志與資本主義及其他國家的戰略理論相區別,標明了其理論特色。(三)“小康”要實現“翻兩番”的總目標,又有戰略的分目標,如經濟目標、政治目標、文化目標、環境目標等。而在每一個子戰略系統之下還可細分為工業發展戰略目標、農業發展戰略目標,等等。所有這些戰略及其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總體戰略。(四)鄧小平關於實現“小康”目標的思想,就其實質而言,也是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考。這一戰略所展現的思想和思路,不僅本身就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這一理論在發展道路、發展階段、主要任務、基本途徑、戰略步驟等方面的具體體現。這種具體形式,也就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由於它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所以這本身不僅具有豐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意義,而且還有豐富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意義。[18]

二、關於江澤民對小康社會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1、把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向新世紀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20021月,江澤民就中共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的講話,集中闡述了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考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認為我們已經實現的總體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協調的小康,要抓住新世紀頭20年的戰略機遇期,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論者主要圍繞這個思想,分析江澤民的小康社會思想的理論實踐依據。

楊勝群認為,從實際情況來看,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從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就開始了,經歷著一個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發展過程。鄧小平當年講“小康水平”、“小康社會”,更多地是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十六大在由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過程中,設計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並且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明確目標,這是對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19]

 王夢奎認為,按照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走了頭兩步,解決溫飽問題和達到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發生階段性變化,為實現第三步戰略部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必須清醒地看到,從大的社會發展階段來說,我國現在還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述解決溫飽問題和達到小康的階段性變化,還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進程中所經歷的階段性變化。從世界范圍的橫向比較來說,我國雖然經濟總量已經居於前列,但人均還不到1000美元,剛剛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江澤民指出,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這個大判斷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賴以確立的理論基石。在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條件下重申這一點,對於保持方針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20]

金沖及指出,新世紀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依據,是我們已經進入的小康社會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鄭必堅認為,國內建設成就巨大,國際與周邊環境總體有利,是21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主要事實根據。[21]

2、江澤民小康社會理論的內涵和特點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間、目標和任務,就是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更加明確提出實現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新三步走”戰略。完整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標志著江澤民的小康社會思想形成。理論界圍繞著這一理論的形成、內涵、指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觀點。

龍平平認為,早在90年代領導實現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的過程中,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完善了鄧小平的經濟發展戰略理論。(一)戰略思想進一步深化。十四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從這樣的認識高度出發,黨中央對90年代的經濟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決策,進一步深化了抓住機遇,發展自己的戰略思想。(二)戰略目標更加清晰、具體。“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三)方針政策逐步趨向成熟。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實行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黨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及其客觀趨勢基礎上作出的最為重大的決策。[22]

王夢奎認為,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綱領,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充分反映了現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時代精神。(一)發展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經濟是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繼續高揚改革開放的旗幟。20年的目標,是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在經濟發燕尾服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對於小康目標和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十六大關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文明”的概括,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現代化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是不平衡的,要從實際出發,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標。[23]

趙曜等認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還不能覆蓋社會主義文明的全部,因而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地把三個文明建設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把兩個文明建設發展為三個文明建設,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歸結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到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高度,表明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24]

肖浩輝認為,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先進性、時代性、人民性和實踐性的特征。(一)“三個代表”的共同特征就是先進性。按照這個指導思想制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是現階段最先進的奮斗目標。(二)時代特征主要再表現在三個“新”字上:一是新起點。2000年,我國總體上達到鄧小平提出的小康水平,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新的裡程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是從這個裡程碑開始繼續前進的新起點和新目標。二是新階段。這個階段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燕尾服階段。三是新任務。就是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小康社會。(三)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必須始終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它是建立在深刻分析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實踐基礎上的,是21世紀頭20年指導全國人民社會主義實踐的行動指南。[25]

甘麗、陳旭認為,江澤民不僅實踐著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理論,並且拓展了其內在要求,他所闡明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豐富、發展和創新。(一)在發展戰略上,江澤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是對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進一步展開,把第三步戰略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了。(二)在發展階段上,“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實現現代化目標的一個具體過程。(三)在“小康社會”的內涵上,“全面小康”更為全面和豐富。(四)鄧小平的“總體小康”到江澤民的“全面小康”,體現了不同時期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命題,在實現小康的過程中,必須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但是也強調共同富裕是目標,到一定發展階段必須重視解決這個問題。達到總體小康后,江澤民就提出應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十二個重大關系。(五)在實現小康目標上,充分重視發展的重要作用。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江澤民把發展提升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六)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實現小康的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26]

3、江澤民小康社會思想的特點和理論實踐意義

李忠杰認為:新“三步走”是對原有的大“三步走”戰略的進一步展開。鄧小平設計的“三步走”,對第三步隻作了一個大略的構想。在走完前兩步之際,把第三步的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作出新的規劃,明確新的分三步加以實施的目標和任務,這對於貫徹落實“三個代表”要求,全面規劃黨和國家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藍圖,是非常必要的﹔對於動員全國人民繼續保持拼搏進取精神,堅定、扎實、穩步地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邁進,也是非常有利的。[27]

劉志光研究了小康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一)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的戰略選擇,也構成中國社會主義戰略決策與制度建設的基准,得在保持戰略的穩定性。(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重要“民族形式”,也是中國社會與文化發展的連續體。(三)小康社會的中國通往福裕與繁榮之路,在這條道路上,要注重財富的創造、積累和保護,形成小康社會的財富觀。(四)小康社會建設構成了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因此,要建設“和而不同”的小康文化,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28]

有論者從戰略學的角度分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意義:(一)標志著我國發展戰略的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涵蓋本世紀的頭20年,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二)體現我國發展戰略的新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的比較系統的指標體系。(三)蘊含我國發展戰略定位的新概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我國的發展戰略中處於“第一要務”的地位。[29]

高伯文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對新世紀我國社會發展階段作了新的定位,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其意義體現在:(一)界定了“建立”和“建設”小康社會的明確涵義,指明進入小康社會后有一個全面建設階段。(二)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實現了第三步戰略部署與第二步戰略部署的有機銜接,並使第三步的戰略部署更加具體化和完善了,從而為從小康逐步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三)指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重要的具體發展階段。小康社會思想體現了國家現代化目標和社會發展的統一,以小康社會來界定中國現代化的性質和社會發展歷史進程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貢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繼承這一思想,它不僅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也初步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體的發展進程問題,解決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實社會主義發展過程怎樣區分為若干發展階段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重大貢獻。[30]

三、關於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在中共十七大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理論界對它的意義作了探討。

冷溶認為,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的歷史起點的特征。主要有3個方面:(一)理論愈加成熟,思路愈加清晰,信念愈加堅定。新起點關鍵是思想起點要高。我們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二)擁有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三)在各方面已經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新的體制機制,積累了豐富的改革經驗,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更加堅定,行動更加自覺。[31]

蔣均時認為,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有機結合的一種中國式現代化新范式的創造性設計。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對鄧小平小康社會和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的深化和升華。這種升華深化了世界現代化的時代內涵和特征,勾勒了和諧世界的世界現代化發展戰略藍圖,有力地証明了不同制度和同一制度下現代化模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顯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強大生命力。[32]

張鳴年認為,“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是黨的十六大所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在理論和實踐上首先需要明確的基本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縱觀時代和世界風雲,沿察中國現實和未來大勢,對將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的社會狀態進行預測和規劃,適時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新命題,從而科學地回答了我國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一重要問題﹔同時,又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審時度勢,從方法論層面,睿智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地解答了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如何去建、採取何種方法去建的重大問題。這兩個層面的創新探索,從宏觀上為我們清晰地構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恢弘的理論體系,具有極其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33]

進一步開展小康社會理論研究的若干思考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進一步加強小康社會理論的研究,無信紙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

從研究現狀來看,進一步的研究應該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一、進一步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項目標新要求的重大意義。

理論界關於科學發展觀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的研究,時間不長,已經取得一些成果。這項研究對於保持黨的理論和實踐始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對於增強黨員群眾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具有特殊的意義,應該持續深入開展下去。

二、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要求,加強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理論和實踐創新研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事業,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內容。要著力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如何以中國的文化形式和表達方式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同當前時代發展、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同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的。

三、研究視野有待開闊,研究方法需要進一步創新小。

中國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階段,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重大事件,完全可以放在更長的歷史時期、放在國際視野下來考察,找准小康社會理論的歷史定位和國際方位,借鑒歷史經驗和國際經驗。在這方面很需要有更有影響力說服力的研究成果。另外,建設小康社會是全方位、變化萬千的社會實踐,小康社會理論研究可以綜合運用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豐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在不斷發展,小康社會理論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的開放性理論,能夠不斷開拓新領域、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中央文獻研究室三部)

載《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8月版)



[]冷溶:《鄧小平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理論學習》2000年第2期。

[]劉華清:《鄧小平與小康社會》,《黨的文獻》2004年第5期。

[] 熊誠:《話說小康》,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3月版,第22頁。

[]李景軍、呂學芳:《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新探》,《黨史文苑》2008年第7期。

[] 參見王夢奎《“小康”四題》,199152《光明日報》。

[]劉志光:《小康社會:社會主義在中國從理想到現實的發展》,《中共黨史研究》2001年第3期。

[] 李君如:《“小康”辨》,《文匯報》20021113

[]董輔礽《進一步開展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經濟學文摘》1982年第4期。

[]邵思忠:《鄧小平小康思想研究》,《學習與思考》1995年第1期。

[]武國友:《鄧小平“小康”戰略綜論》,《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6期。

[11] 熊誠:《話說小康》,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3月版。

[12]呂書正:《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科學內涵》,《黨的文獻》2000年第2期。

[13] 李士坤:《論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社會形式》,《理論學刊》2009年第1期,第9-13頁。

[14]冷溶:《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發展戰略目標形成過程的初步考察》,《黨的文獻》1991年第5期。

[15] 龍平平:《九十年代黨的發展戰略理論的進一步豐富與完善》,《黨的文獻》1997年第2期。

[16]王夢奎:《“小康”四題》,《光明日報》199152

[17]呂書正:《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科學內涵》,《黨的文獻》2000年第2期。

[18]武國友:《鄧小平“小康”戰略綜論》,《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6期。

[19]楊勝群:《對十三年基本經驗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點思考》,《中共黨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0]王夢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人民日報》2002123

[21]鄭必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世紀的根本走向》,《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211月版,第24-25頁。

[22]龍平平:《九十年代黨的發展戰略理論的進一步豐富與完善》,《黨的文獻》1997年第2期。

[23]王夢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人民日報》2002123

[24]北京市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人民日報》2004322

[25] 肖浩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實踐》,《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1期。

[26]甘麗、陳旭:《試析江澤民同志對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的發展》,《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年第6期。

[27]李忠杰:《新的“三步走”戰略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光明日報》2002924

[28] 《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月版。

[29]中共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發展的新戰略》,《人民日報》2003820

[30] 高伯文:《新世紀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的新定位: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31]冷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32] 蔣均時《從小康到和諧:中國式的現代化范式升華》,《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33] 張鳴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體系架構探析》,《理論界》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