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為期——從一句習慣用語看鄧小平的氣魄和情懷

作者:孫業禮    發布時間:2013年05月31日    

百年為期

——從一句習慣用語看鄧小平的氣魄和情懷

孫業禮

鄧小平的談話中經常用到一個詞匯——百年,比如 “‘綠色革命要堅持一百年、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等等。以百年為期,這個看似不經意的時間概念,透露、折射出鄧小平長遠的戰略眼光,堅定執著的行事風格和尊重歷史規律、對歷史負責的偉人情懷,值得我們加深認識和領會。

一、百年為期,是一種思想方法,反映出鄧小平長遠的戰略眼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凡偉人、領袖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站得高,看得遠,有戰略眼光。因為你對歷史負責,歷史才能對你負責﹔你常想百年,百年以后,歷史和后來的人們才能常常想起你。如果一個人像路易十四一樣: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那他身后要麼默默無聞,要麼是永遠的罵名。留存在人類的美好記憶中的,永遠隻有那些既為人類改善現實生活、又為人類創造美好前程著想的人。人們普遍認為鄧小平成為偉人有許多原因,而有長遠戰略眼光,常想百年之后的遠景,常慮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以及全人類的未來,則是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植樹,相對於要處理面臨的許多國內外大事,似乎不是那麼緊要,但鄧小平對此非常認真,1979312,中國的第一個植樹節,他到北京市大興縣龐各庄參加植樹造林活動。1981年,有鑒於長江和漢江上游山區毀林開荒和森林過量採伐造成四川、陝西南部發生特大水災,他提出了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的倡議。正是根據他的倡議,這年12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此后,幾乎每年他都要帶領家人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他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1991年,87歲的鄧小平已不再適於體力勞動,但他仍在植樹節前為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十周年題詞:綠化祖國,造福萬代。植樹短期內見不到成效,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鄧小平想的是子孫后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鄧小平重視植樹,更重視樹人,特別是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培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批老干部回到領導崗位,這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撥亂反正。但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現代化建設急需要大批年輕的人才,老同志不適時退出領導崗位,就無法讓年輕同志接班。當時許多老同志剛回到領導崗位又要離開,情何以堪?鄧小平正是從百年大計這個角度要求大家、說服大家的。他說:老同志要讓啊!要認真地選接班人,這是個百年大計,這是我們的一個戰略問題。要憂國憂民憂黨啊!從這個百年大計出發,在他的推動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久,我們黨實行了從顧問委員會制度過渡到離退休制度,成功實現領導干部的新老交替。江澤民、李鵬、李瑞環、胡錦濤等一大批年富力強的領導干部,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進入了中央委員會。

不只是樹木、樹人,鄧小平在處理許多重大問題上都表現出百年為期的戰略家的長遠眼光與情懷。比如搞高能加速器,這是一項很費錢、費人力和時間的工程,在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人對此有不同看法,但鄧小平堅決支持。當外國人問起為什麼你們要搞高能加速器時,鄧小平毫不猶豫地說:我們是從長遠考慮的。從長遠考慮,不搞是不行的。

一個民族總要有人思考和把握未來,為國家和民族多想想。隻看到眼前利益的短視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正像鄧小平說的,作為政治家,要從政治上考慮問題,不能隻考慮現在的幾年、十幾年、二十年,要考慮幾百年、幾千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一邊盡快恢復戰爭創傷,發展經濟,一邊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正是通過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才爭取了長久的和平,也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威望。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經濟遇到嚴重困難,但並沒有因為困難而推遲兩彈一星的研制,從而抓住了機遇,贏得了時間,增強了國防和科技實力。認真學習和領會黨和國家老一代領導人百年為期的思想方法和長遠戰略眼光,我們的工作才能不斷地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經得起子孫后代的檢驗。

二、百年為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風格,反映了鄧小平堅定、執著的政治品格。

干成一件事不容易,干成一件大事更不容易,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堅定執著的精神。成就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干擾、沖擊,甚至挫折,如果見困難就躲,見矛盾就避,朝令夕改,最后必將一事無成。鄧小平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裡的一百年並不是簡單的時間概念,強調的是堅持,是執著,就是不能動搖、不能改變。鄧小平在19801月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就已明確指出:總路線還不是最大的政治?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如果發生大規模戰爭,要打仗,隻好停一停了。除了發生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按照這條路線專心致志地、始終如一地干下去。近三十年來,經過幾次波折,始終沒有把我們的工作著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來,所以,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得太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快、不穩、不協調,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們吃了很大的苦頭,造成很大的災難。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后也要繼續干,或者重新干。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

在鄧小平的著作中,扭著不放“‘頑固一點硬著頭皮,經常用來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成為一百年不動搖的同義語。

鄧小平也經常在其他場合使用百年的概念,以表達自己的堅定立場和意志,強調干成一件事要執著。比如,1989年鄧小平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鬆,談到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時堅定地說:要中國來乞求,辦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國人也不會乞求取消制裁。再比如,197510月鄧小平會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總統委員會主席特使法拉賈,在談到阿拉伯世界的團結時指出:從根本利益來說,阿拉伯世界歸根到底要團結起來。國際局勢可以千變萬化,但是我們相信,不管經過多少曲折,最后勝利一定是屬於阿拉伯人民的。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一百年。

以百年為期表達自己的堅定執著,從鄧小平的談話中還可以找出很多例子。鄧小平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政治家,他思想解放,行事變通,堅持實事求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他對信念的堅定,對看准了的事的執著追求,也一直為人們所稱道,這都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正是這兩方面的品格的統一,造就了鄧小平的偉人風范,成就了他的豐功偉績。

三、百年為期是一種情懷,反映了鄧小平對歷史及其規律的尊重,也表現了政治家的長圖遠略及其歷史耐心。

風物長宜放眼量,歷史就像一條長河,近看洶涌澎湃,遠觀緩緩流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其規律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隻能順勢而為。

鄧小平歷來重視機遇,強調速度,提倡果決,反對拖拉。與這種隻爭朝夕的精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有些問題的處理上,他表現出驚人的冷靜和耐心。比如一國兩制的方針,開始時香港有許多人很擔心,認為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權宜之計,鄧小平明確表示:社會主義國家裡允許一些特殊地區搞資本主義,不是搞一段時間,而是搞幾十年、成百年。對台灣,鄧小平提出的政策更寬,更有耐心。他在1979年就說:統一台灣后,首先台灣的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這是我們真實的政策。台灣擁有它自己的權力,台灣的武裝可以不解除,只是它要把所謂的中華民國旗幟去掉。如果台灣人民感到它的現行制度要保持一百年,也可以。

一國兩制,百年為期,表現出鄧小平對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信心,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對台灣人民意願的尊重,對最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耐心。

鄧小平的這種歷史情懷和政治家的遠圖及其耐心,還表現在他對代際承繼問題的把握上,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責任和條件,我們這一代人還不可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勉強去做。他這樣說過:有些歷史問題,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不能勉強去解決。有些事件我們這一代人解決不了的,讓下一代人去解決,時間越遠越看得清楚。有些問題可以講清楚,有些問題一下子不容易講清楚,硬要去扯,分散黨和人民的注意力,不符合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特別是經濟建設的歷史,一個大的教訓就是不能急躁。要頭腦清醒,按規律辦事。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更是經常使用百年的概念。改革開放之初,他就提出用一百年的時間,到下個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的設想,並規劃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他強調: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對於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完善和發展問題,鄧小平表現得更為冷靜。晚年,他在強調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同時告誡全黨: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已經遠遠超出了百年的概念。一代偉人的歷史情懷,以及他對歷史發展規律的尊重,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鄧小平非常注重並善於總結經驗,包括自己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經驗,通過總結經驗,加深對於歷史規律的認識,並自覺地遵從規律。1993年,89歲的鄧小平在同身邊人員談西雅圖會議和香港問題時表示:處理國際問題要非常冷靜。我最近處理問題有點急,這是老年人心態,今后不宜再過問政治問題。此后,鄧小平果斷關閉了自己的戰略思維,不再過問政治。這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對國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態度,也再一次表現出他對自然規律、歷史規律的敬畏和尊從。

〔作者孫業禮,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審,北京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