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有關論述

作者:孫業禮    發布時間:2013年09月04日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有關論述

孫業禮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近年來江澤民同志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命題。圍繞這個命題,江澤民同志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許多重要論述。認真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思想和有關論述,對於在全社會樹立創新意識,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速全社會的科技進步,保証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全黨全社會都要樹立科技創新意識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與創新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如果不能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並明確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世紀之交,科技創新與革命對人類歷史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國內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加上長期從事科研領導工作的經歷,使江澤民同志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

早在上海工作的時候,江澤民同志就在《解放日報》上發表題為《技術進步是上海經濟新格局的支柱》的文章,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科技進步上。

1989年12月,江澤民總書記上任不久,即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講話指出:“科技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正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長期落后的國家和民族,不可能繁榮昌盛,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1991年4月,江澤民同志在四川考察時又指出:“當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已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今后十年到下個世紀中葉,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領域將出現重大突破,新的生產技術和對自然現象的新認識,將會改變目前一些產業的面貌,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巨大力量。我們必須看到這個趨勢。”1992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他再一次強調指出:“振興經濟首先要振興科技。隻有堅定地推進科技進步,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主動。當前,我國經濟正面臨著加速發展、調整結構、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務,尤其需要全社會提高科技意識,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進步。”

為了推動全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科技創新意識,江澤民同志多次建議編寫一本書,深入淺出地論述世界科技發展的現狀、趨勢和我們的對策,供縣級以上干部閱讀。1994年2月江澤民同志親自為國家科委主持編寫的《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干部讀本)作序,指出:“本世紀九十年代到下世紀中葉,是中華民族振興的關鍵時期。和平與發展的世界進步潮流,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們要牢牢把握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緊緊追蹤世界科學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作出了《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江澤民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依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必須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1997年,在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深刻指出:“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1999年8月,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全面闡述科技創新的問題,指出:“對這個問題,不僅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很強的政治意識,而且要使全社會都樹立這樣的意識。”江澤民同志在科學分析經濟、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集中全黨智慧提出的這些重要思想和論斷,高瞻遠矚,對我國實現跨世紀的發展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前,無論從世界的發展變化還是從國內改革和建設的要求看,我們都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進步,加強科技創新。二十世紀,知識不斷創新、科技突飛猛進,使得整個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未來的二十一世紀,科技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在新的世紀,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合將更加緊密。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特別是高科技的不斷創新及其產業化,將對綜合國力的提高、對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目前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大國,都在加緊調整科技和經濟戰略,增強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估計和准備。

從國內形勢看,離開科技進步與創新,我們就難以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難以實現跨世紀的現代化建設目標。我國目前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以粗放經營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觀,產品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有待解決,發展農業、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等任務十分艱巨。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對經濟持續發展的壓力在增大。而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加速科技進步與創新。因此,全黨和全國人民都必須增強緊迫感,進一步樹立創新意識,大力推動我國的科技進步,加強科技創新。

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

推動科技進步,加強科技創新,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要建立一個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機制和創新體系。為此,江澤民同志在號召全黨全社會樹立創新意識的同時,特別重視科技創新機制和體系的建設。

1991年5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要逐步建立引進、應用、推廣、創新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科研機制。”1993年5月,他在接見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代表時又指出:“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各項配套改革。首先要處理好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處理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技術創新機制的關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正確實現這種結合,將為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1995年5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再次強調指出:“要把建立技術創新機制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目標。”近年來,知識經濟問題的討論在全世界范圍內逐步展開,知識經濟的時代正大步向我們走來。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迎接知識經濟時代挑戰的任務更為迫切。江澤民同志對這個問題更加關注。1998年2月4日,他在中科院《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制》的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要“真正搞出我們自己的創新體系”。3月4日,他在同全國政協科技界委員共商大計時指出:“現在我們更要十分重視創新。要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建立國家的創新體系,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6月1日,在接見出席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會部分院士及外籍院士時,他再一次明確指出,加快建立當代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增強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這對於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至關重要的。”1999年8月23日,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又一次明確指出:“加強技術創新,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會真正形成推動技術創新工作的有效機制。”對於如何建立我國的科技創新體系,江澤民同志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觀點。要搞出中國的創新體系,必須適合中國的國情。我國是一個經濟、技術基礎比較落后的國家,但我們又是一個有著先進制度的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五六十年代,在物質技術基礎薄弱、經濟困難、帝國主義封鎖的艱難條件下,我們依靠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輝煌的科研成果。江澤民同志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繼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這個政治優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路子。為此,他多次強調,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確定有限目標,突出重點。要經過科學論証,選擇一批有基礎和優勢、國力可以保証、能躍居世界前沿、一旦突破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大帶動作用的課題,在全國組織專門隊伍,集中力量,大力協同,重點攻關。同時,我國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科技創新也要引入市場機制,放開、搞活。江澤民同志認為,要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方針進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要以政府投入為主,穩住少數重點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科研機構,從事有關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基礎性研究、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活動。對於同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技術開發、成果推廣等活動,要引入市場機制,逐步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形成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前沿的創新探索,是科技進步的先導與源泉。江澤民同志對基礎性研究極為重視,指出:“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是推進我國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源泉。要目光遠大,籌劃未來,針對下世紀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開發。”①他認為,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要佔有一席之地的思想意義極為深遠,“這個奮斗目標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一定要力爭實現。”②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是加快我國技術升級的有效途徑。江澤民同志認為,“科學技術,總是要同世界各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現在技術上還比較落后,應努力學習、借鑒別國的長處,即使我們實現了現代化,也還是要不斷向其他國家學習,取長補短。”③同時,他也多次強調指出,世界上有些最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靠別人是靠不住的。我們在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時當然不能跟著別人亦步亦趨,或者一味依賴外國的現成技術,而必須進行我們自己的探索和創造。“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一些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必須依靠自己,必須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④中國人要爭口氣,要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要在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

推動科技進步、技術創新,關鍵是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必須著重解決的一個問題。在這方面,江澤民同志特別關注兩個問題。一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他認為,“青年時代,是最富有創新精神的黃金時代。世界科技發展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是由年輕人搞出來的。要努力為青年人才的脫穎而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讓他們充分施展才華,勇於創新,大展宏圖。”⑤二是要用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努力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因為“一個社會如果愚昧迷信盛行,科技創新不僅難以產生,就是產生了也可能被忽視、被扼殺”。

科學發生與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社會生產所決定的。恩格斯早就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因此,科技創新必須同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江澤民同志認為,隨著我國農業、工業、國防、環境保護、服務業以及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大量的科技課題亟待研究和解決。我國十二億人口擁有的創造活力和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僅對科技創新提出了廣泛的要求,而且也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廣闊的舞台。因此,必須加強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工作,把市場和社會需求作為科技工作的主要導向,注重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有機銜接。

在江澤民同志的關心支持下,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已有了明顯進展。1998年7月,經國家批准,中科院組織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標志著中國迎接知識經濟挑戰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知識創新工程”與此前由國家經貿委和科技部推出的以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為目標的“技術創新工程”,由教育部推出的以提高高校教育科研水平、培養科技人才為目的的“211工程”一起,在國家宏觀層面上形成了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完整的總體戰略布局。通過實施三大工程,將在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基本形成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國家創新體系及運行機制,基本具備支撐科技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創新能力,使國家創新實力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促使國家知識經濟佔國民經濟的比例有較大提高。此外,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火炬”、“星火”計劃等等,都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

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是把科學技術與發展生產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之所以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是因為科學技術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江澤民同志關於加強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是對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一開始,江澤民同志就特別重視科技創新與經濟建設的結合問題,強調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

1991年,江澤民同志就提出:“經濟建設是我們科技工作的主戰場,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管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最后還要落實到開發,就是說,科研工作必須與生產緊密結合。”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進一步明確,我國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江澤民同志在會上講話指出:“如何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是我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根本問題。”“經濟發展要以科技進步作為主要推動力﹔科技發展要圍繞經濟發展目標,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在1999年8月召開的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再次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把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擺在經濟建設的首要地位。這要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思想。”關於如何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江澤民同志認為,“從根本上講,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要靠體制來保証。”⑥過去普遍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各地區、各部門自成體系、分工過細、機構重復、力量分散的狀況,必須徹底改變。要按照有利於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目標,通過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等手段,打破科研機構之間、企業之間以及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界限,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搞大協作,形成合力。要通過深化改革,形成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相結合,研究開發與生產相結合的機制,推動科研院所面向市場,進入大型企業集團。在企業內部,要實行科研、設計、生產的有機結合,提高企業技術開發水平。

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科技工作必須圍繞經濟建設制定自己的目標體系。江澤民同志認為,目前,我國經濟還不發達,技術、經濟水平不高,發展也很不平衡。科學技術作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因素,首先要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重點作出貢獻﹔同時,為保持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科學技術又要超前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行研究開發,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動力、儲備后勁。因此,要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我國國情,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堅持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相結合,合理部署科技發展工作。

為了使科技創新更好地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為實現我國跨世紀的發展戰略服務,江澤民同志還在多次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當前我國科技工作要著力解決的一些問題。

一是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把它擺在整個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挖掘土地潛力、良種潛力、栽培技術潛力。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滿足農業登上新台階的需要。

二是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提高工業增長質量和效益,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特別要重視用現代技術武裝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加速實現經濟和社會管理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

三是要十分重視解決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減災防災、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問題,為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作出貢獻,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

四是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努力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要把高技術產業作為我國的優先發展產業,盡快建設一批對國民經濟發展舉足輕重、規模較大的高技術產業,使我國在世界高科技及其產業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五是高度重視加強國防高技術的創新,注意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盡快掌握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所需要的新的“殺手锏”。

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科技工作的目標,為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創新”在當代已成為人類最為關注和著力的方向之一。江澤民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思想和一系列重要論述,反映了當代中華民族創新意識的歷史性升華和時代的自覺。從倡導發揮人的創造能力,到提出樹立全民創新意識,進而規劃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把“創新”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識,作為一項直接的和現實的工程來加以設計、規劃、組織和實施,意味著對人類的創造能力的深度發掘和自覺運用。它不僅將對中華民族的今天產生極為深刻的積極影響,而且必將直接促進中國和人類的跨世紀發展。

注釋

①③⑥ 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1995年5月26日。

② 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紀要》上的批示,1997年7月22日。

④⑤ 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的講話,1999年8月23日。

(本文作者: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編審,北京,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