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品格特征論略

作者:孫業禮    發布時間:2013年09月04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品格特征論略

孫業禮

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更有著高遠的理論品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出發,結合它的重要結論和創立者的心路歷程,去體驗、品味創立者的勇氣、智慧、眼界和情懷,揭示這一理論體系的一些基本品格特征,是有重要意義的。

一、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在發展中堅持,通過創新更好地繼承。

縱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過程,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解放思想都是最有力的武器,每一個重大理論成果的形成都是沖破各種束縛,大膽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人們向往新的生活,希望能夠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勢。但由於長期“左”的思想特別是“兩個凡是”的束縛,歷史卻難以邁出新的步伐。鄧小平在千頭萬緒中抓住了決定性環節,他說,“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要解放思想”①(注①:《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頁。)。他反復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反對設立理論禁區,領導和支持了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轉折作好了思想准備。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強調解放思想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政治問題。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從而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鄧小平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手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一國兩制”的方針﹔他支持農村改革,倡導創辦經濟特區等等。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教科書中沒有的,是說出了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闖出了人類歷史上從未走過的一條新路。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政治風雲突變,國內也發生了嚴重政治風波,姓“資”姓“社”的爭論再一次使人們陷入困惑。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提出“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①(注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373頁。)等重要論斷。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的鼓舞和新的思想解放浪潮的推動下,黨的十四大跨越了市場取向改革的最后一道障礙,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同時形成了我國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精髓,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他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②(注②:《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頁。),認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不斷前進,應勇於和善於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③(注③:《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284頁。)。

我們黨在這種與時俱進、不斷解放思想的氛圍中,更加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股份制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等嶄新的思想,並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極大地深化了人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

世紀之交,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無論從國際還是從國內看,都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從理論上、實踐上作出回答並加以解決。江澤民清楚地意識到:“我現在的責任,也可以說我的歷史責任,就是要帶頭解放思想,勇於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④(注④:《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336頁。)正是這種理論創新的勇氣、責任和使命促使他經過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黨的十七大上進一步明確了“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要求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者們從來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最可貴的是,他們把解放思想、理論創新當作一種常態,對自己理論創新的成果同樣採取科學的態度,從不固步自封,不為后人設置障礙。1981年,在為英文版《鄧小平副主席文集》作序時,鄧小平說:“如果有一天這些講話失去了重新閱讀的價值,那就証明社會已經飛快地前進了。那有什麼不好呢?”⑤(注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714頁。)江澤民也曾說過:“實踐沒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基本規律。”⑥(注⑥《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339頁。)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這種代代相傳的創新品格,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換一個視角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堅決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的過程。鄧小平率先提出解放思想,但也正是他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明確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強調對外開放,向西方學習,但他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卻從不含糊,多次強調“老祖宗不能丟”①(注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9頁。)。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時,他依然鮮明地指出:“不要以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有了,失敗了。哪有那回事!”“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②(注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82頁。)江澤民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嶄新概念后,又進一步提出:“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於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③(注③:《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335頁。)他認為,這兩個“堅定不移”,兩個“不能含糊”,始終是檢驗我們是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試金石。胡錦濤強調:“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繼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同時又指出:“要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④(注④:《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645651頁。)“我們說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最根本的。”⑤(注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84—685頁。)

既不拘一格,又堅定執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充分展現了其創立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通達理解、深刻把握和嫻熟運用。

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在發展中堅持,在創新中繼承的品格,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能夠不斷沖破各種束縛,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開辟新的境界。

二、尊重實踐,崇尚實干。通過實踐不斷開辟道路,通過總結實踐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理論體系。

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后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業,沒有現成的道路,隻有靠我們自己踏出一條道路,這就決定了實踐的主體地位。

新時期的序幕是從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開啟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命題,爭的就是實踐的主體地位。解放思想,實質上是解放實踐。也正是實踐為我們開辟出了改革開放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們總是以極大的熱情鼓勵和支持實踐。鄧小平多次講過: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⑥(注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江澤民多次強調:“推進改革和建設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不少,好的辦法從哪裡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我們頭腦裡固有的,歸根到底是來自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豐富多彩實踐。”⑦(注⑦:《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271頁。)胡錦濤也指出:“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就不能對人民群眾產生感召力,對實踐發揮指導作用。”⑧(注⑧:《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365頁。)

實踐可以出真知,行動往往可以給我們帶來答案。比如對外開放,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家搞引進外資,搞出口加工行不行,應該怎麼搞?這些問題純理論研究恐怕永遠都不可能找到答案。而我們先干起來,先搞四個經濟特區進行實驗,結果經濟特區的實踐証明對外開放是可行的,並摸出了經驗。后來對外開放逐漸擴大到全國。

尊重實踐,並不是說要等待實踐,等待群眾自發突破﹔崇尚實干,也不是輕視理論的指導。關鍵是要善於及時總結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鄧小平要求“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①(注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的一些重大決策和理論,都是及時總結實踐經驗提出來,在進一步指導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江澤民在全黨重申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越是領導職務高的同志,越要親自下功夫對重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每年至少抽出一兩個月的時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②(注②:《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頁。),目的就是要及時發現群眾新的實踐經驗,形成新的政策、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

進入新世紀,實踐的步伐在加快,總結經驗,形成決策、進行理論創新的步伐也在加快。面對新情況,黨中央迅速總結經驗,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用實踐開辟道路,善於及時總結實踐經驗,提煉、概括,形成政策、理論指導實踐,再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這樣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這樣越來越豐富。

三、把握時代特征,不斷與時俱進﹔既不落后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總是善於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強調放眼世界,抓住機遇,走在時代前列。

早在19789月,鄧小平在本溪、本鋼視察時就說:“現在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進經驗學習,不然老是跟在人家后面爬行。你們在國內是比較好的,但是同發達國家比,還是落后的。要到發達國家去看看,應當看看人家是怎樣搞的。”③(注③《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73頁。)

后來,鄧小平多次說過:“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過去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我孤立,這對社會主義有什麼好處呢?歷史在前進,我們卻停滯不前,就落后了。”“拿中國來說,五十年代在技術方面與日本差距也不是那麼大。但是我們封閉了二十年,沒有把國際市場競爭擺在議事日程上,而日本卻在這個期間變成了經濟大國。”④(注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4頁。)1989年,在會見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時他又說:“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⑤(注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1—292頁。)

正是由於看到了世界大勢,看到了我們與先進國家的差距,鄧小平總是希望在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尋找有利於我們的機遇。直到晚年,他仍念念不忘抓住難得的機遇加快發展:“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人們都在說‘亞洲太平洋世紀’,我們站的是什麼位置?……我們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台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得多,我們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總覺得有這麼一個問題。機會難得呀!”⑥(注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9頁。)

世紀之交,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對此,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在加緊進行結構性調整。在這樣的形勢下,江澤民及時提出:“我們必須果斷地抓緊進行結構調整,否則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就會處於劣勢。對經濟結構的問題,認識早、調整快,就主動﹔見事遲、調整慢,就被動。”①(注①:《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119頁。)並據此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兩個根本性轉變,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針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江澤民還創造性地提出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並審時度勢,領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的對外開放贏得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胡錦濤總書記上任不久,即組織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學習世界經濟形勢,學習世界近代主要國家的歷史。他深刻地指出:“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握住了機遇,落后的國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弄潮兒﹔而喪失了機遇,原本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也會不進則退,成為時代發展的落伍者。”②(注②:《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進一步認識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增強推進改革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人民日報》20031126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者們不僅自己有著寬廣的世界眼光、時代意識,對后來者也有著同樣的期許。

把握時代特征,但不能割斷中國的歷史﹔要有世界眼光,但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者們,既有著寬廣的世界眼光,對中國國情也有著深刻的洞察,他們深知,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是長期歷史形成的,不可能在一天之內縮短。任何先進的思想、經驗,都不能生搬硬套,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靈活運用。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認為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五大重新闡發了這一理論,明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特別強調“歷史方位”這一概念,其用意都是要求我們把時代特征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

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黨把時代特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經驗越來越豐富,理念也越來越成熟。20042月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努力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系中把握發展方向,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從國際國內因素的作用中掌握發展全局。”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准確把握時代特征,又深刻結合中國國情理論品格的最完整的闡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這樣,准確把握時代特征,不斷與時俱進,始終站在國際與國內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思考和制定中國的發展戰略,從而能夠既放眼世界,海納百川,又著眼於國內現實,適應中國國情﹔既領先時代潮流,又不超越發展階段。

四、尊重群眾,以人為本。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標准。

評價一個理論體系的優劣可以有很多標准,但隻有人民才是歷史的最高裁判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成為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個理論體系始終以實現人民願望、滿足人民需要、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就說:“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①(注①:《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80—381頁。)

后來他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②(注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頁。)

黨的基本路線抓住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這一點黨的幾代領導人都有著同樣的認識。鄧小平說,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強調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胡錦濤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圍繞發展問題展開的。

新時期黨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首先考慮的是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目的就是帶動大家實現共同富裕。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富裕。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③(注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72頁。)江澤民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④(注④:《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頁。)

事業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也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者們,總是細心體察群眾願望和利益要求的變化,使黨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確地反映群眾利益,使我們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體現群眾的利益。

我們黨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為了更好地保証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提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為了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權利,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為了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必須依靠人民。新時期,黨的領導人始終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工作路線。黨制定的一切政策總是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准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蓬勃的活力,根本原因就是真正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問題,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明確指出:以人為本“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⑤(注⑤:20071217日,胡錦濤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根本的品格特征。

以上從四個方面概括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品格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博大精深,而且還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習、掌握、領會這些基本的品格特征將有助於進一步學習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內涵。

〔作者孫業禮,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審,北京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