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載”——讀江澤民關於學習歷史的論述

作者:孫業禮    發布時間:2013年09月04日    

“思接千載”

——讀江澤民關於學習歷史的論述

孫業禮

“與時俱進”是江澤民思想方法中最鮮明的特色。這對於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進行創新,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思接千載”,也是江澤民思想方法的一個鮮明特色。前者講的是要不斷走向未來,后者講的是要牢記過去歷史,二者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學習江澤民倡導的“思接千載”這一思想方法,意義同樣非常重大。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中華民族有著以史為鑒的傳統。司馬遷說過:“述往事,思來者。”我國歷代有見地、有作為的政治家們都非常重視治史。學習歷史也是幾千年來我國培養治國之才的重要途徑。唐太宗為了“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敕命魏征等重臣鴻儒悉心修史,用30年時間修成了八史,佔了后來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而且君臣之間經常探討歷史,成為貞觀朝的一樁嘉事。也就是在這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唐盛世。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注重研究歷史、重視歷史經驗的指導和借鑒作用。江澤民曾多次強調:“一名領導干部不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營養,不可能成為高明的領導者﹔一個政黨不善於從總結歷史中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可能成為順應歷史潮流的自覺的政黨﹔一個民族不善於從歷史中繼承和發展本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了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江澤民進一步倡導把“思接千載”作為領導干部應該具有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境界。

1999年,白壽彝主編的12卷(22冊)本《中國通史》出版,江澤民在給白壽彝的賀信中寫道:領導干部應該讀一讀中國通史。這對於大家弄清楚我國歷史的基本脈絡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奮發圖強的精神,增強唯物史觀,豐富治國經驗,都是很有好處的。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和借鑒外國歷史。歷史知識豐富了,能夠“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為開闊,精神境界就可以大為提高。

“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是劉勰《文心雕龍》中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寫文章的思維方式。而江澤民實際上已經把它升華為一種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思想方法、歷史眼光和精神境界。

“思接千載”,首先就是要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現實是歷史的發展,不了解歷史,就不可能深入了解現實。江澤民歷來重視歷史學習。早在擔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時候,他就曾引用我國的古訓“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要求重視歷史研究和學習。擔任總書記以后,盡管工作繁忙,他仍身體力行,有計劃地學習和研究中外歷史。1996年,他就親自擬了有關中外歷史方面的9個專題,邀請京、津兩地的8位歷史學家進行講述,並共同加以研究。這些專題,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自然災荒與社會穩定、中外(主要是中美俄日)關系﹔中國古代國家歷史特征、古代儒家思想與政治統治、古代民族與邊疆﹔世界古代帝國的興衰、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發展、美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等等。這些專題文稿后來經過擴充修改結集出版,名為《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江澤民多次要求領導干部“讀一點歷史”,認為這是政治家必備的素質。他不僅希望中國的政治家、領導干部通過學習歷史,深入了解和認識現實,也希望外國的政治家和領導者能夠更多地從歷史這個視角了解現實中國。1997年,江澤民訪問美國,應邀到哈佛大學進行演講,演講的主要內容就是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演講結束后,還向哈佛大學贈送了一套新出版的《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希望這部書能夠有助於他們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

“思接千載”的另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要自覺地繼承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創新和繼承的統一。創新和發展要有基礎,也就是要繼承前人的成果,隻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江澤民非常重視和善於繼承、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多次強調要正確處理改革創新與吸收繼承的關系。他說過:“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而這種一脈相承就是既不斷繼承又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發揚傳統與開拓創新是統一的。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然發展。”

江澤民的著作和講話有一個特點,就是常常借用我國古代的資政要語和詩句格言,來幫助人們理解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些重要思想、道理、經驗和舉措。古人的智慧、傳統文化的底蘊,使得江澤民的講話豐富多彩,也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江澤民還反復強調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任何時候都丟不得。他自己的著作、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與我們黨已有的理論成果也始終是一脈相承的。

“思接千載”還要求不斷探討、認識和運用歷史經驗。隻有不斷以新的視角去審視、研究歷史,才能不斷有新的發現,不斷開辟新的思想境界。江澤民十分善於總結和借鑒歷史經驗。他總是把一些重要的問題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比較、觀察、思考。如2000年,在談到如何正確認識黨的執政地位及其帶來的影響時,他從秦始皇開始說起,說到隋煬帝,說到唐玄宗,說到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和在台灣失去政權,又說到蘇聯解體、印尼總統蘇哈托下台、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在選舉中失敗……從而強調並加深大家對“人心的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性因素”這一基本歷史結論的認識。

江澤民特別重視總結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經驗,總結我們黨建黨以來、執政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完全可以這樣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同他善於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分不開的。

從江澤民的一系列論述和實踐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思接千載”這一思想方法的內涵和重要性。前面已經說到,“思接千載”與“與時俱進”是統一的。“與時俱進”強調的是前瞻性,是創新、發展﹔“思接千載”強調的是歷史感,是繼承和接續。“思接千載”是“與時俱進”的一個基礎和前提,是為了更好地“與時俱進”。近些年來,大批青年干部走上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崗位,擔負起歷史重任。這些同志大多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熟悉現代科學技術,有開拓精神,但一些同志對歷史不太熟悉,尚未完全掌握“思接千載”的思想方法。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江澤民的有關論述,下功夫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不斷研究和運用好歷史經驗。隻有這樣,才能成為“通古今之變”的政治家,才能做到真正的與時俱進。

[作者孫業禮,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北京 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