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業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作者:孫業禮    發布時間:2017年06月14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學習《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的體會

孫業禮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風雲變幻的世界經濟大潮中,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對我們黨執政的重大考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不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經濟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遇到了什麼問題?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破解我國經濟發展的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這些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以下是我們學習《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的幾點粗淺體會。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摘編》開篇第一句話即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一重要論斷開宗明義,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回應了重大社會關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礎﹔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民要過上美好生活,還要繼續付出艱苦努力,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沒有扎扎實實的發展成果,沒有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空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難以取得好的成效。

對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上也有一些錯誤認識。一些人說,目前貧富差距是主要矛盾,因此“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重要”,主張分配優先於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這種說法不符合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黨的十八大提出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為了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不要發展了,也不是要搞殺富濟貧式的再分配,而是為了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生活改善不斷打下更為雄厚的基礎。

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明確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大思路、大方向

把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新常態的概念和判斷貫穿了《摘編》各個部分,是我們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濟建設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基礎和關鍵。

為什麼說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們遇到了什麼問題和挑戰?如何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呢?

從我們的自身發展看,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國已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決定經濟增長的供需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依靠粗放擴張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老路走不通了﹔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節點,低端產業產能過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產業要加快發展,過去生產什麼都賺錢、生產多少都能賣出去的情況不存在了﹔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從外部環境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踏步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國際市場的充分有效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貿易發展進入低迷期,這一基本態勢意味著我國出口增速拐點已經到來。

這些新變化,說明我國經濟已經處於爬坡過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節點。這也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若看不到甚至不願承認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仍想著過去的粗放型高速發展,習慣於鋪攤子、上項目,就跟不上形勢了。用老辦法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后是總爆發。

綜合上述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全局。發展理念是否對頭,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好定了。基於這樣的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按照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總要求和大趨勢。

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攻方向,破解我國經濟發展難題。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大失衡”。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我國供給體系產能十分強大,但大多數隻能滿足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現在,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但供給體系未能跟進,結果一方面過剩,另一方面不足。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因為缺乏回報,增加的貨幣資金很多未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而在金融系統自我循環,金融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比重下降。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在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過程中,由於缺乏投資機會,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帶動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推高實體經濟成本,使回報率不高的實體經濟雪上加霜。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傳統的量化寬鬆和“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邊際效益遞減或不再有效。從全球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推出多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但世界經濟尚未從國際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對症下藥。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徹底拋棄用舊的思維邏輯和方式方法再現高增長的想法,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等刺激或抑制需求,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我國經濟發展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產能過剩、庫存高企、杠杆偏高、成本過高等問題不解決,隻刺激需求,經濟拉不上去,即使短期拉上一點,也不可持續。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良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

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用一系列大決策、大舉措、大手筆,構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政策的大框架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用一系列的大決策、大舉措、大手筆構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框架,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根本要靠創新,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產業發展急需的科技問題,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用20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使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促互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找回“失去的200年”重要戰略,更為我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不竭的動力。

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加快脫貧攻堅步伐。補短板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和要點之一。通過補短板提高木桶容量,可以既擴大有效供給,也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同時起到防風險、穩大局的作用。在當代中國,最突出的短板就是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抓六個精准,即扶持對象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適應新常態,引領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優化國家發展區域布局、拓展發展新空間、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提出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一帶一路”建設,著眼歐亞大舞台、世界大棋局,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提供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努力打造現代化的新型首都經濟圈,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依托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增強我們引領商品、資本、信息等全球流動的能力,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增強參與全球經濟、金融、貿易規則制訂的實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經濟和科技創新合作,在更廣泛的利益共同體范圍內參與全球治理,實現共同發展。

用領導藝術的大擔當、大智慧,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

《摘編》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領導經濟工作的一系列創新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體現了他領導經濟工作的高超藝術和駕馭經濟全局的卓越才能。

比如,他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指出:“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穩”和“進”要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創造穩定宏觀環境﹔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為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創造良好預期。

他強調堅持底線思維,維護大局穩定,指出:要注重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類問題,既防范增長速度滑出底線,又理性對待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既強調改善民生工作,又實事求是調整一些過度承諾﹔既高度關注產能過剩、地方債務、房地產市場、影子銀行、群體性事件等風險點,又採取有效措施化解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風險。

他提出:要更加注重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分析和預判,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確保制定的重大戰略、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符合客觀規律﹔要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依法治理經濟,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問題﹔要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及時解決群眾思想認識問題和現實利益問題﹔等等。

這些創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體現了直面問題的大擔當和大智慧,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一起,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作者:孫業禮 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201706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