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偉大歷史貢獻

作者:汪裕堯    發布時間:2013年09月05日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偉大歷史貢獻

汪裕堯

改變國家貧窮落后面貌,建立繁榮富強的現代化國家,是多少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19世紀末20世紀初,視國家興亡為己任的一批仁人志士,為了擺脫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帝國主義列強欺侮的命運,曾經紛紛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但是先生總是侵略學生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人們學習西方的迷夢。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帶來了新的希望。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一批具有激進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經過多方比較,認真思索,選擇了以俄為師、走俄國人的道路。從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開始了領導人民改造和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征程。當時,雖然沒有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明確概念,但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確定以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后來又在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的斗爭中,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理論,把最高綱領同最低綱領統一起來。這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成為中國革命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奮斗,就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和必經階段。因此,我認為,論述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歷史貢獻,眼光不能局限於社會主義建設本身,而應當追溯到他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的歷史時期。

本文擬從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為謀求中國的獨立、解放和富強而奮斗的整個歷史過程,來論述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卓越貢獻。

一、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必要的前提。

這些前提條件包括:

1.政治前提。主要有三個:一是將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二是建設一支由這個黨領導的、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強大的人民軍隊﹔三是建立起由這個黨領導的,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階層人民親密團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依靠這三大法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的國家政權。可以說,沒有這個前提,要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隻不過是一句空話。

2.經濟前提。主要是改變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毛澤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制定了三大經濟綱領,並領導人民為實現三大綱領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三大綱領是:沒收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官僚壟斷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實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廢除幾千年來壓在農民頭上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護民族工商業,使其在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范圍內得到廣大的發展。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從舊的生產關系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在新的生產關系的保護下得到迅速的發展。沒有這個前提,即使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也會因受官僚資本和封建勢力的壓制和束縛,得不到廣大的發展,更談不上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3.文化前提。主要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黨和人民,指明前進的方向,並團結起來為之奮斗。毛澤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提出了一整套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的理論和政策,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位一體的國民黨反動統治,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在勝利之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導和政策保証。同時,他還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為文化教育等項工作制訂了正確的方針和政策,為發展社會主義的文化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說過,“中國應該發展成為近代化的國家、豐衣足食的國家、富強的國家。這就要解放生產力,破壞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不破壞它們,中國就不能發展和進步”。【《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頁。】楚地闡明了社會革命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這也就是中國要發展必須進行革命、中國的出路在革命的道理所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要想不經過革命而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不過是一種良好的願望,是決不能實現而必然要破滅的。

二、領導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確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証。但這並不是說共和國一成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就已經具備。由於中國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人民政權是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推進一個地區一個地區逐步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沒有解放。又由於國民黨的腐敗統治和連年的戰爭破壞,新中國從國民黨手裡接收的是一個爛攤子,面臨著恢復國民經濟的嚴重任務。同時還要繼續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等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特別是全國還有近3萬萬人口的廣大新解放區沒有完成土地改革。這些任務不完成,是談不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民經濟構成中,個體農業、手工業的比重約佔90%左右,現代工業僅佔10%左右,其中私人資本主義佔有相當的比重。這種經濟結構同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以及人民要求盡快擺脫貧困、改善生活之間的矛盾,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逐步顯露出來。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在恢復時期行將結束時,毛澤東提出了以“一化三改”為主要內容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即用大約3個五年計劃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完成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場偉大的變革,雖然在變革過程中存在著要求過急、形式單一、工作粗糙等缺點,但在一個擁有幾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中,完成這樣一場偉大的變革,而沒有發生蘇聯等國在集體化過程中出現的生產力大破壞,相反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生產力還得到了提高和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在糧食、資金、原料、出口、換匯以及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戰勝自然災害,改善經營管理,培養技術人才等方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基本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本應認真總結經驗,改進體制,調整政策,改善管理,完善措施,使新建立的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但在急於求成的思想指導下,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結果欲速則不達,造成了生產力的嚴重破壞。應當說,這並不是農業合作化的必然結果。農業合作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並不是注定不能解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集中群眾智慧,在農村實行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既鞏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果,又糾正了人民公社體制帶來的問題,就是有力的証明。

三、借鑒國際經驗,從實際出發,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由於缺乏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從1953年開始的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不能不基本上照搬蘇聯的模式。1956年蘇共二十大揭露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嚴重問題之后,毛澤東同黨中央其他領導人以蘇聯為鑒戒,認真總結中國自己的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概括出十大關系即十大矛盾,從理論上和方針政策上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原則和意見。目的在於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用比蘇聯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辦法,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突出強調的一個問題,是發展重工業和發展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是對的,但是發展重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協調發展,並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才能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較快較好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較多的改善。他在1957年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進一步把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系問題,作為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問題來論述,可見他對這個問題的重視。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說從提出《論十大關系》的時候起,我們開始找到了自己的建設道路。

四、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斷克服和解決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奠定了科學依據。

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長期以來困惑著蘇聯、東歐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和思想界。列寧曾經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抗消失了,矛盾存在著。他認為這個思想需要發揮。斯大林長時間內否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矛盾、矛盾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直到他去世前才羞羞答答地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也存在著矛盾,說如果弄得不好,“沖突將是不可避免的,我國的生產關系就可能變成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極嚴重的阻礙者”【《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0頁。】是他沒有把它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提出來,更沒有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個基本矛盾。而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指出:同其他社會一樣,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矛盾,矛盾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質同舊社會根本不同罷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逐步完善而不斷得到解決。他說,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基本上是相適應的,同時又有矛盾,這種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推動著我們根據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的情況,相應地去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健康地向前發展。在調整生產關系方面,毛澤東十分重視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問題。他認為,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題基本解決之后,最重要的是解決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問題,也就是管理問題,即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如何管理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關系到企業和職工的生產積極性能否調動好發揮好,能否形成勞動者和領導人員的創造性合作。在調整上層建筑方面,毛澤東強調要精簡機構,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克服官僚主義。他對官僚主義深惡痛絕,不遺余力地倡導領導干部要密切聯系群眾,平等待人,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決不可以在群眾面前擺架子耍官風。

毛澤東根據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發生的問題,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現的新情況,鄭重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並指出這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以引起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注意。他指出:我國社會存在著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一類是敵我矛盾,一類是人民內部矛盾,現階段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內部矛盾,它表現在各個方面。上述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實質上也是一種人民內部矛盾。在我國條件下,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也是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得好可以不致於發生對抗。因此要學會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他認為,提出這個問題,對於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和戰略設想,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指明努力方向和實施步驟。

將中國建設成為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目標是在建設實踐中逐步明確和逐步完善的。新中國成立之初,提出要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后來點明工業化也包括農業現代化,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工農業國家。對現代化的內容,一段時間內也不大確定和規范,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才把現代化的內涵完整地表述出來,說現代化應該包括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文化四個方面的現代化。后來,在黨的正式文獻中,將其中的科學文化現代化更准確地表述為科學技術現代化。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需的時間,毛澤東最初的戰略設想是,用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完成過渡時期總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后來他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同趕超西方發達國家聯系起來,把它看作統一的過程,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這需要幾十年時間,可能需要半個世紀,即20世紀的下半個世紀。1957年底,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莫斯科會議上,毛澤東根據我國鋼鐵工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英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情況,提出要用15年或者再多一點時間在鋼鐵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回國后,根據有關方面的測算,又擴展為在“鋼鐵和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或者超過英國,這顯然超越了實際可能性。在“大躍進”時期,毛澤東對形勢作過不切實際的估計,認為從當時發展的勢頭看,建成社會主義強國,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已不需要原來設想的那麼長時間,步伐可以大大加快,甚至一度認為隻需幾年的時間。但是他也很快發現了不少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頭腦逐漸冷靜下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不僅恢復了原先的戰略設想,而且進一步提出,根據我國的具體條件,要趕上西方發達國家,半個世紀是不夠的,需要50年到100年的時間。他指出,如果我們用100來年時間趕上西方300多年達到的水平,那就不錯了。在時間問題上,與其估計得短些,不如估計得長些,這樣對我們較為有益。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他還提出了分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個設想,曾經寫入1964年底周恩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並在1975年鄧小平主持起草的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重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將它發展為分三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部署。

六、提出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

這些戰略方針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從6億人口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增產節約,勤儉建國﹔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結合中國實際,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學習與獨創相結合﹔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現代化建設爭取長期的和平國際環境。

毛澤東指出,在這些戰略方針中,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不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全部調動起來,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基本方針。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貫徹這個基本方針,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可靠保証。他說,從六億人口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就是“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無論糧食問題,災荒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各種愛國力量的統一戰線問題,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其他各項問題,都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就當時當地的實際可能條件,同各方面的人協商,作出各種適當的安排”。【《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頁。】做,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並盡可能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服務,同時也有利於克服困難,少出亂子,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在統籌兼顧的問題上,毛澤東特別強調,我國有6億人口,這是一個客觀存在,這是我們的本錢。我國人多,是好事,當然也有困難。因此,要提倡節制生育,實行計劃生育。

毛澤東指出,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隻能主要依靠自己國家內部積累,因此要開展增產節約,實行勤儉建國。他說,“要使全體干部和全體人民經常想到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但又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窮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40頁。】個方針,不但在經濟上有重大意義,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義。它不僅會帶動我們國家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迅速進步,而且有利於整肅黨紀、提高工作效率和轉移社會風氣。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毛澤東一貫主張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他說,像我們這樣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對外貿易隻

能起輔助作用。我們強調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並不排斥爭取必要的外援,包括向外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科學技術人才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以及引進外資等。他強調指出,我們提倡向外國學習,是要學習一切國家一切民族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不管它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隻要是對我們有用的,我們都應當學習。但是要有選擇地學,學人家先進的東西,不學人家落后的東西。對於資本主義國家,既要努力學習他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東西,又要堅決抵制和批判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同時,學習外國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獨創相結合,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新東西。

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為了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毛澤東為我國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相應的國際戰略,主張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基礎上,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問題,一切國家都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時提出兩個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維護民族獨立的國家,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反對霸權主義,以保衛世界和平,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七、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戰線上來,努力學會做經濟工作,要造就既懂政治又懂業務、又紅又專的干部隊伍,龐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以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革命在全國勝利之后,經濟建設就將會成為我們各項工作的中心,我們應當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這個轉移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強調指出,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城市的其他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個中心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又多次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強調要把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因此,從毛澤東的指導思想上說,革命勝利后黨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但是為什麼在實際工作中卻未能很好地貫徹執行呢?究其原因,開頭幾年主要是由於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和社會主義改造任務非常繁重,各級領導的主要精力用於搞革命去了。毛澤東自己就說過,19588月前,“主要不是搞建設,而是搞革命。許多同志都是這樣,把重點放在革命、社會改革上,而不是放在改造自然界方面”【《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頁。】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則主要是由於指導思想發生“左”的偏差,受“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想的主導,使黨的工作重心未能真正轉到經濟建設上來。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向全黨指出:“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這就是困難。……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80—1481頁。】召黨的干部努力學會做經濟工作,鑽進去,三年五年,使自己成為既懂政治又懂業務的內行。毛澤東十分重視知識分子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和知識分子隊伍的建設,指出:我國的艱巨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盡可能多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凡是真正願意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知識分子,我們都應當給予信任,從根本上改善同他們的關系,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必須解決的問題,使他們得以積極地發揮他們的才能。他強調,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必須造成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宏大隊伍,這是歷史向我們提出的偉大任務。這個任務完成以前,工人階級的革命事業是不會充分鞏固的。毛澤東非常重視工人階級和勞動者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加強對他們的政治思想教育,組織他們學習文化和科學技術,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更好地發揮主力軍作用。總之,他把這三支隊伍的建設,看作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和組織保証,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八、強調科學技術在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

毛澤東指出,中國隻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他還說,搞上層建筑、搞生產關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現在生產關系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鑒於我國歷史上多次受帝國主義欺侮、被動挨打的沉痛教訓,他還尖銳地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后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當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力求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后狀態,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

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面,毛澤東強調要制定長遠的規劃,要盡量採用先進技術。他說,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他綜觀世界歷史和現實,許多國家都是靠採用最先進的技術趕上發達國家的,認為我國也應當這樣。因此,他一再強調我們要搞新技術、尖端技術,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他要求人們重視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學習、研究和應用。他說,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裡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裡得到自由。人們為著要在社會裡得到自由,就要用社會科學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自然科學是要在社會科學的指揮下去改造自然界。自然科學的發展,在舊的社會制度下往往會受到阻礙,因此就要改造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他說,隻要我們更多地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學,我們的革命工作和建設工作,是一定能夠達到目的的。

九、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氛圍。

毛澤東始終重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設,重視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設,堅持實行共產黨領導的以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主體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平等、共同發展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提供強大的政治保障和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他主張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指出:我們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在這個制度下,人民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對於人民內部的思想問題、是非問題,不能用強制的方法、行政命令的方法,隻能用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他希望在全國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於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他總結國際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深刻地指出:在我們國家,如果不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不充分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無產階級的集中制。沒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

為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在科學文化領域,毛澤東提倡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主張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不要輕率地作結論。這樣有利於促進藝術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

關於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毛澤東認為,法律是上層建筑,我們的法律是維護革命秩序,保護勞動人民利益,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生產力的,因此要求所有的人都應遵守革命法制,黨和國家干部更應帶頭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新中國成立不久,他就親自主持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這部憲法貫徹了人民民主的原則和社會主義的原則,為我國人民指出了一條清楚的、明確的和正確的道路。

十、提倡學習理論,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逐步認識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

毛澤東一貫提倡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鑒於我黨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毛澤東一再號召向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學習,並組織廣大干部認真學習《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第912章,同時在黨的高級干部和理論工作者中間組織閱讀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的著作,以便盡快掌握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經驗。1958年冬,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我國經濟建設工作中出現了嚴重問題,也暴露出廣大干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准備不足。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毛澤東向全黨發出關於讀書的建議,提倡讀兩本書:一本是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本是新編的《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要求大家“聯系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革命和經濟建設去讀這兩本書,使自己獲得一個清醒的頭腦,以利指導我們偉大的經濟工作”【《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32頁。】此他還在鄭州中央工作會議上,結合中國實際宣講《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有關章節。針對許多干部對建設社會主義理論准備不足的情況,他提出了重新教育干部的問題,並指定編選《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幾個問題》和《關於黨內生活的幾個問題》兩本教材,對廣大干部進行培訓。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向全黨提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此,他提出並重印了新發現的自己於1930年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供大家研究參考。毛澤東強調,學習理論、調查研究要同總結經驗結合起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客觀規律的認識。他自己在這方面的成果,集中體現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記錄》和《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其中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許多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於我們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不少重要的啟示。這些認識是在馬列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總結實踐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形成的,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

〔作者汪裕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審,北京100017

(來源:《黨的文獻》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