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理念對中國特色國家統一理論的貢獻

作者:李琦    發布時間:2019年07月04日    

中共十八大召開后不久,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理念,並就兩岸關系提出 “ 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在短短兩年時間裡,他多次會見台灣客人,對如何走好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如何共圓中國夢進行了一系列闡述,對一些重要的細節問題亦提出具體意見,這在以前並不多見。習近平以兩岸共圓中國夢為主線,對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國家統一問題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呈現出明晰的思想框架和顯著的理論創新特征,並發揮了積極的現實指導作用。本文對此試作分析探討。

一、中國夢與台灣前途:兩岸統一之歷史必然性

習近平從三個層次闡述了 “ 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 ”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

第一,中國夢的產生與台灣有著直接關聯。正如習近平所說: “ 120 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台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戰敗賠款和台灣領土的淪喪使中國遭受侵略和凌辱達到高潮,也使中國人普遍產生強烈的民族恥辱感和亡國危機感,仁人志士紛紛尋找救國圖強之路。習近平指出,第一個喊出 “ 振興中華 ” 口號的就是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0 頁。) 所以,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夙願,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 ”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在包括台灣同胞的全體中國人 “ 振興中華 ” 的夢想中,台灣回歸祖國是必不可少的一條。

第二,台灣命運始終與祖國緊密相連。習近平把這種關系稱為 “ 命運共同體 ” 、 “ 兩岸一家親 ” 。他說: “ 在台灣被侵佔的苦難歲月裡,無數台灣同胞用鮮血和生命來証明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 ” , “ 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 ”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台灣雖然經歷了多年曲折風雨,然而從來沒有成為過真正的 “ 國家主體 ” 。即便后來成為 “ 亞洲四小龍 ” 之一,但幾十年來,台灣的命運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台灣同胞也從未享受過獨立自主的民族尊嚴,未實現過當家作主的願望,所以習近平指出: “ 把民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個走到哪裡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國人,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為之奮斗的目標。我們有志一同。 ”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

第三,台灣前途系於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習近平多次明確指出,台灣的前途系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系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 ”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人民日報》 2014 年 9 月 27 日。)今天,兩岸文化相通、經濟互補日趨明顯,特別是台灣對大陸經濟高度依存,同時全球化進程日漸深化,多種形式、各種組合的區域一體化正在形成,而一體化進程的日益深化,其趨勢及歸宿必然是國家和平統一。

在習近平剛提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之時,就有海外輿論認為,習近平提出中國夢本身就 “ 明確表達了在他任內將向著統一目標邁進的意思 ”(《日媒:大陸或有意要求台灣開啟“ 真正 ” 政治對話》,《參考消息》 2014 年 2 月 13 日。) ,繼而提出兩岸共圓中國夢之后,海外輿論更是認為,大陸將在擴大經貿交流的同時,從政治議題方面向統一方向作實質性推進。

無論是從國家歷史還是從國際法來說,兩岸統一並不是一個需要論証的問題,但台灣問題的形成及數十年來兩岸歷史的諸多復雜因素,特別是長期存在的使台灣分裂出去的危險力量,使中國政府不斷重申和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不斷強調台灣領土主權屬於中國,不斷強調兩岸最終必須統一。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兩岸關系發展態勢的變化,特別是台灣民眾中發生的一些變化,中國政府對於統一的歷史必然性的闡述不斷有所調整。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直至 80 年代,因大批隨國民黨赴台之人久別故鄉,思親情重,因此中國的對台文告往往抒發對民族同胞、久別親人的思念之情,並曉之以民族大義,如 1979 年元旦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中說: “ 如果我們還不盡快結束目前這種分裂局面,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我們何以告慰於列祖列宗?何以自解於子孫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屬黃帝子孫,誰願成為民族的千古罪人”,“ 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人民日報》 1979 年 1 月 1 日。) 兩岸雖然處於軍事對峙、政治對立狀態,但從執政當局到普通民眾都認為兩岸統一天經地義,不能違背歷史的潮流。 90 年代以來,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與台灣民眾 “ 心靈的契合 ” 。其原因是原大陸赴台群體日益減少,我們逐漸開始更多地與對大陸鄉情、親情較為淡薄的世代居台人士打交道,一度猖獗的 “ 台獨 ” 思潮也對台灣民眾的思想意識造成惡劣影響。我們逐步認識到,台灣同胞因為與大陸長期隔絕和迥異的歷史經歷,已形成與大陸較大的意識差異和心理隔膜,必須正視這一點,設法避免它成為統一的障礙甚至轉而為分裂勢力所利用。近年來,中國政府的對台策略已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正如習近平指出的: “ 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人民日報》 2014 年 9 月 27 日。) 國家統一不僅是政治復合,同時也應是人心的復合。

1986 年 9 月,美國記者華萊士曾問過鄧小平一個問題: “ 大陸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大大低於台灣,為什麼台灣要同大陸統一? ” 鄧小平回答說,第一,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統一是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第二,台灣不實現同大陸的統一,台灣作為中國領土的地位是沒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會被別人拿去﹔第三,我們實行 “ 一國兩制 ” ,而且兩岸經濟發展差距將逐漸縮小。(《鄧小平文選》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19 、 170 頁。) 國際上很多人對於以 “ 一國兩制 ” 思路統一經濟發展差距懸殊的兩岸,從合理性到可行性都是持懷疑態度的。其實,毛澤東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認為:台灣歸還祖國,實際上是一場政治、軍事、經濟實力的競爭(廖心文:《 1958 年毛澤東決策炮擊金門的歷史考察》,《黨的文獻》 1994 年第 1 期。) ﹔周恩來也說過要 “ 求其在我 ” (《周總理念念不忘台灣朋友 —— 訪原全國政協委員、周恩來侄女周秉德》,長江網,, 2014 年 10 月 26 日。),努力發展自己,為將來的統一創造條件。

如今,中國大陸的發展已形成良好態勢,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雖然兩岸人均 GDP 目前尚有差距,但大陸趕上並超過台灣已指日可待,為實現國家統一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正如習近平指出的: “ 經過鴉片戰爭以來 170 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 (《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人民日報》 2012 年 11 月 30 日。) 發展兩岸關系,既要“ 取勢 ”,也要“ 謀勢 ”,還要 “ 順勢而為 ” 。(《習近平在會見蕭萬長一行時強調 兩岸同胞要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人民日報》 2013 年 4 月 9 日。) 在中國正處於向復興目標 “ 沖刺 ” 的關鍵階段以及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習近平向台灣同胞提出 “ 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可謂是適逢其時。

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是兩岸共圓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 “ 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1 頁。) 習近平說: “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 ”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3 年 3 月 18 日。) 關於如何走好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道路,習近平的闡述緊緊抓住兩岸同胞對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兩岸共識,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走穩、走實,同時牢牢把握兩岸關系的主導權和發展方向,循序漸進並堅定有力地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向和平統一的目標逐步推進。筆者試用 “ 堅持 ” 、 “ 尊重 ” 、 “ 共享 ” 、 “ 協商 ” 四個關鍵詞來做一概括。

(一)“堅持”——堅持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在兩岸關系問題上,黨和政府首要堅持並始終如一的就是一個中國原則。習近平從 “ 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的夢 ” 的角度對這個根本原則作了表述,即著重強調要堅持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 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人民日報》 2013 年 6 月 14 日。)

, “ 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系發展方向 ” 。(《習近平會見連戰一行時希望 兩岸同胞共圓 “ 中國夢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年2月26 日。) 這可以說是習近平兩岸政策思路的總方針。

習近平明確指出,堅持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 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 ” 。而當前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首要的基礎就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 “ 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 ”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人民日報》 2013 年 6 月 14 日。)

有些學者把 “ 一個中國框架 ” 理解成 “ 一個中國大屋頂 ” ,認為該 “ 大屋頂 ” 之下容納著政治 “ 分治 ” 的兩岸,反映了目前兩岸的政治現狀。而筆者理解,一個中國是基石性的框架, “ 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 才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 “ 大屋頂 ” 。實際上,習近平講的是一個既有 “ 框架 ” 又有 “ 屋頂 ” 的穩定結構,如果隻有 “ 屋頂 ” 不提 “ 框架 ” ,那麼這個 “ 屋頂 ” 必定是不牢固的。習近平正是在一個中國框架基石上闡述堅持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原則的。

台灣前途系於祖國統一,要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 13 億中國人民來決定,而不能僅由台灣居民來決定。當年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曾強調全中國人民對台灣前途的決定權。(《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0 頁。) 如今台灣民眾卻對這種表達比較抵觸,而在中國夢語境中,習近平提出,隻要凡事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高度來考慮,隻要把兩岸看作一個整體, “ 以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重 ” ,那麼 “ 大陸和台灣取得的每一項發展成就,都值得兩岸中國人自豪 ” 。(《習近平在會見蕭萬長一行時強調 兩岸同胞要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人民日報》 2013 年 4 月 9 日。) 同時,堅持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也就是 “ 維護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利益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2月19 日。)

,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兩岸的發展是共同的發展,彼此的利益也是共同的利益,那麼彼此的前途不言而喻就緊緊連在一起。同樣的本質內涵,剛性表述具有震懾力,而柔性的表述有感召力、親和力,更容易令人接受。

(二)“尊重”——理解彼此心態、尊重彼此追求

“ 一國兩制 ”之“ 制 ”是理論層面的概念,其具體內容和內涵則十分豐富,鄧小平曾多次表述為尊重台灣現狀,習近平的相關闡述增加了兩條新的內容:

其一,要理解台灣同胞的特定心態,尊重他們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他說: “ 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 ‘ 黑水溝 ’到台灣‘ 討生活 ’ ,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台灣,廣大台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 ” ,“ 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 ‘ 出頭天 ’ 的意識,珍視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們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情。 ”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由於各種負面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台灣一部分民眾具有比較脆弱、情緒化的社會心態,一些現實需求往往混雜著較為偏激的情感訴求。但習近平將種種特定心態與旨在分裂的 “ 台獨 ” 意識、 “ 台灣主體論 ” 作了明確區分,對台灣同胞的歷史際遇及現實訴求有別於大陸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這樣有利於舒緩對立情緒,調和社會空氣。

其二,台灣同胞也要對大陸同胞有同樣的理解和尊重。習近平指出: “ 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 13 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人民日報》 2014 年 9 月 27 日。)這一點也很重要。 “ 一國兩制 ” 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尊重台灣現狀,但在台灣,蔣經國執政時期就在喊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的空洞口號,李登輝上台后,曾自倚 “ 亞洲民主范本 ” ,向大陸反提 “ 大陸民主化 ” 是兩岸統一的關鍵。直至今天,奉行 “ 不統不獨不武 ” 、 “ 維持現狀 ” 政策的台灣當局還不時發出 “ 大陸民主化了統一就能實現 ” 的言論。台灣一些人在享受大陸優惠政策的同時卻發表種種妄論,甚至想對大陸某些政策施加負面影響,部分人對大陸同胞的情感排斥也屢見不鮮。習近平的這句話富有現實針對性,明確了 “ 理解 ”和“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習近平這些 “ 新話 ” 語氣干脆,但也有禮有節、合情合理、分寸得當,使我們對台灣從制度、生活方式到民眾心態和追求做到了既全面又有深度的理解與尊重,而且延伸到 “ 彼此尊重 ” ,體現了平等的態度,這也是 “ 一國兩制 ” 的真義。

(三)“共享”——共享改革發展機遇

兩岸最終統一需要雙方共同的實際努力。黨和政府曾經多次表示,實現祖國統一事業,既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尊重他們、信賴他們、依靠他們,並且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千方百計照顧和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 ”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63 頁。) 。從改革開放至今,大陸實施了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的政策和惠台措施,台灣同胞得益尤豐。毫無疑義,對台灣同胞實行各種特殊優惠政策這個一貫方針要保持,而且要加大力度和 “ 普惠 ” 的廣度、深度。習近平闡述的新意還在於格外注意到人口眾多、分布廣泛、思想多元的台灣基層民眾的需求,他表示: “ 我們將深入了解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宋楚瑜一行》,《人民日報》 2014 年 5 月 8 日。) ,要 “ 讓廣大台灣同胞特別是基層民眾都能更多享受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帶來的好處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 。更為重要的是,兩岸共圓中國夢強調了 “ 共享 ” 的內容。事實上,由於大陸的飛速發展和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國在政治上更加自信,經濟上底氣更足,兩岸的共享面更加寬廣,共享的平台和質量更加優良,吸引力比純粹的單向優惠更大,合作也將更加穩定。從前景來說,中國夢本身就是 “ 共享 ” 而不是 “ 恩惠施與 ” 的夢,目標是使兩岸同胞共享發展機遇,為共同目標而攜手奮斗,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成果,共享作為堂堂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習近平對兩岸同胞共享發展機遇的闡述中有兩條頗具現實操作性的重點內容。一是關於兩岸如何共同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習近平指出, “ 兩岸可以適時務實探討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 ” (《習近平在會見蕭萬長一行時強調 兩岸同胞要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人民日報》 2013 年 4 月 9 日。) ,共同應對挑戰、共享機遇。這正是他所說的 “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 。二是兩岸如何加強合作,共享大陸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新機遇。習近平表示 “ 願意首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 ” (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 ,並指出大陸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 “ 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強勁動力和有利條件 ”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宋楚瑜一行》,《人民日報》 2014 年 5 月 8 日。) 。隨著各個自貿區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建設的陸續啟動,兩岸合作將更深地融入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兩岸共享改革和發展紅利的大好前景亦將徐徐展開。

(四)“協商”——進行平等政治協商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 “ 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1 頁。)習近平進而指出: “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 ” (《習近平會見蕭萬長一行》,《人民日報》 2013 年 10 月 7 日。) 中共十八大報告還首次提出希望兩岸共同努力, “ 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1 頁。)( p.42 )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我們黨曾多次呼吁進行兩岸政治協商、和平談判,但始終沒有進展。在兩岸步入和平發展道路后的幾年裡,以經貿為主軸的兩岸交流取得了巨大發展,政治議題卻變成 “ 深水區 ” 。為了探討如何 “ 由經入政 ” ,在政治議題上有實質性推進,習近平向台灣方面明確提出: “ 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 ” ,並表示 “ 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 。(《習近平會見蕭萬長一行》,《人民日報》 2013 年 10 月 7 日。)

2013 年,習近平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APEC )會議上就兩岸交流提出了一些具體事宜,並在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提出: “ 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 ” 。(《習近平會見蕭萬長一行》,《人民日報》 2013 年 10 月 7 日。) 此后不久,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台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實現了會面。同時,關於兩岸政治議題協商,民間已率先 “ 上場 ” 。如 2013 年 10 月,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在上海市召開,兩岸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就兩岸政治關系、涉外事務、安全互信、和平架構四個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並達成不少重要共識,引起積極反響。這些構成了兩岸政治互信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習近平:《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日報》 2014 年 2 月 19 日。)

三、兩岸共圓中國夢的理論意義

“ 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 ” , “ 是一種為群眾易於接受的表述 ” 。(《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0 頁。) 習近平關於兩岸共圓中國夢的系列講話,是對 “ 和平統一 ” 、 “ 一國兩制 ” 富有時代性的具象化表達,是以全新的角度對這一根本方針的生動闡述。在中國夢語境下,習近平對於在新的歷史階段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到和平統一目標的謀劃和實踐注入了有實質性推動意義的新內容,突出體現了對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獨特傳承、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的堅決維護,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一)對中國政治文化“和”與“統”的傳承

兩岸共圓中國夢體現了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鮮明特征:從民族心理來說,注重血緣親情﹔從社會理念來說,崇尚 “ 大同 ” ﹔從政治文化來說,追求 “ 大一統 ” 。在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相融合的 “ 家國天下 ” 觀念裡,天下太平、鄰裡融洽、家庭和美是中國人的傳統追求。可以說,注重 “ 和 ” 與 “ 統 ” 是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正是因為這個悠久的政治文化傳統,中國長期處於政治統一、社會融和的狀態,這也是中華文明能保持長期延續和繁榮的基礎,所以習近平指出: “‘ 統則強,分必亂 ’ ,這是一條歷史規律。 ” (《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人民日報》 2014 年 9 月 27 日。) 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如果國家領土主權得不到維護,中國夢必定是殘缺不全的,民族復興也無從說起。在這樣的政治文化傳承下,追求國家統一與追求中國夢一樣,理應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使命。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高度尊重和支持本民族成員的合理利益訴求,積極尋求共識、相互妥協共存、合作共贏,使各方面的願望都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處理和安排,也發揚了中國政治文化傳統中以包容、寬厚胸懷妥善處理復雜內部問題的政治智慧。中國傳統社會之所以常常能保持較長時期的穩定,還有一個原因即在於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很強,崇尚 “ 和而不同 ” ,很多性質迥異的思想和文化,隻要不危害國家和社會,均能在中國的環境裡相互適應、妥協,和諧共處。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土壤裡,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這一個 “ 最大公約數 ” (《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0 頁。)才具有現實性。中國夢,不僅意味著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體認和共同理想追求,也意味著兩岸中國人都 “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1 頁。),意味著 “ 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人民日報》 2014 年 1 月 1 日。) 。中國夢就是這樣傳承著 “ 和 ” 與 “ 統 ” 的傳統,在凝聚共識的基礎上發揮著文化感召作用。

(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的堅決維護

兩岸共圓中國夢展示了圖謀國家大發展的雄心壯志,也強化了外界對中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利益決心的認知。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就是中國人民追求中國夢的起點,而抗日戰爭的勝利則 “ 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 ” , “ 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 。正是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國人民的浴血奮戰, “ 迫使日本歸還甲午戰爭以后從中國竊取的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神聖領土,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69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4 年 9 月 4 日。) 這充分闡明了台灣主權是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用無數生命奪回來的。習近平嚴正指出: “ 我們將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69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4 年 9 月 4 日。)為什麼如此重視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從國際法上確立了中國擁有包括台灣在內的曾被日本強佔的領土無可爭議的主權地位。這不僅是對中國國家核心利益的維護,也是對世界總體格局和總體和平局面的堅決維護。

按照一些西方戰略家的地緣政治思維,中國追求國家統一就是為了 “ 擴張領土 ” ,故而 “ 大國沖突無法回避 ” 。然而,他們並不懂中國,而是在 “ 以己度人 ” 。曾長期領先於世界的文化優越感並沒有使中國生長出擴張的沖動,睦鄰友好、和平共處才是中國千百年來大體保持周邊穩定的法寶。中國夢理念表明,中國追求國家統一就是為了實現主權復歸、同胞團圓、民族富強,為了和平發展,而不是為了爭奪所謂的 “ 東亞主導權 ” 。我們不僅要 “ 兩岸一家親 ” ,而且兩岸要作為一個整體融入世界,其中首先要融入中國所處的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與周邊國家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一起為共同的和平發展而奮斗。

正如習近平所說: “ 什麼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 (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人民日報》 2014 年 3 月 30 日。)

中國夢,正是一個 “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 ” 。(習近平:《同奧巴馬總統共同會見記者時的講話》,《人民日報》 2013 年 6 月 9 日。) 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夢想,這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喜好和平的偉大民族神聖的使命,於本民族有千秋之利,於世界也絕無一害而增利無窮,必能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鄧小平提出 “ 一國兩制 ” 后,就把它看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 “ 特色 ” 的重要內容之一,並對這種獨創性的和平統一方式充滿信心,認為它 “ 能夠行得通 ”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19 、 170 頁。)( pp.218 , 68 ) 那麼在今天,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關鍵和必要條件是什麼?就是堅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而台灣的前途系於祖國統一、系於兩岸共圓中國夢,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必須導向和平統一,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國家統一的必由之路。

需要正視的現實是,台灣有相當一部分人,一面認同兩岸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一面又不願接受 “ 一國兩制 ” 。當 “ 兩岸經濟發展水平懸殊 ” 無法成為阻礙兩岸統一的理由時,他們又提出兩岸政治制度差距太大,認為大陸與台灣的 “ 民主制度 ” 有雲泥之別。他們樂於享受大陸經濟發展機遇,卻不願意接受大陸的制度。當然其中一些人是缺乏了解,還有一些人則是在尋找不統一的借口。大陸對台政策白皮書早就清楚地批駁了這些論調,指出: “ 按照 ‘ 一國兩制 ’ 的方式實現和平統一,允許海峽兩岸兩種社會制度同時存在,互不強加於對方,最能體現兩岸同胞的意願,這本身就是民主的。 ”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新星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8 頁。)

的確, “ 一國兩制 ” 構想本身就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民主特征。而這個特征,在 “ 台獨 ” 活動猖獗時期固然不容易被人們所認識,然而也不是必須在統一以后才能充分展露,而是在由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進程中已經逐步顯現並越來越顯著。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例如在現階段,習近平突出強調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堅持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理解彼此心態、尊重各自追求,共享機遇,進行平等政治協商,等等,無一不是生動驗証了中國共產黨對民主的追求和踐行。特別是在習近平推動下已有一定進展的兩岸政治交流,包括民間和學界 “ 紅藍綠 ” 各方坐在一起平等、坦率的研究探討,以及雙方主管事務機構直接溝通聯系的實現,也是 “ 協商民主 ” 這一中國特色民主形式在兩岸關系發展實踐中的新體現。因此,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對這一思想理論和制度抱有堅定的自信。

總之,習近平關於兩岸共圓中國夢的系列重要論述,作為新一屆政府兩岸政策思路和主張的集中闡述已基本形成比較全面、完備的系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統一理論做出了新貢獻。它既對宏觀把握兩岸關系大局和掌握兩岸主導權有戰略指導意義,又對當前如何堅定不移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有實踐推動意義。同時,以中國謀求國家統一的獨特文化傳承、和平發展取向,從一個側面向世界有力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今天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和民族復興存在疑慮,不斷對我揮舞大棒,詆毀中國制度、唱衰中國道路、渲染 “ 中國威脅 ” 的復雜環境中,認識並講清楚這一點,意義十分重大。

(作者:李琦, 編審,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