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推進兩岸關系 和平發展的新理念新舉措

作者:李琦    發布時間:2019年07月08日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大勢,准確把握兩岸關系發展大勢,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舉措。當前,兩岸交流繼續深化,但也面臨挑戰和不確定因素。習近平認為,在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開展對台工作,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高度出發,不斷促進兩岸各領域多方位交流,實現兩岸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可以對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為破解兩岸政治分歧逐步創造有利條件。面對當前兩岸關系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岸關系和對台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切實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對台方針不變,堅持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的規劃和目標不變,攻堅克難,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進程。

[關鍵詞 ]習近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兩岸共圓中國夢﹔“一國兩制”﹔“九二共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大勢,准確把握兩岸關系發展大勢,在保持對台工作大政方針連續性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舉措,豐富發展了對台方針政策,對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動祖國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一、背景和形勢:兩岸交流繼續深化,但也面臨挑戰和不確定因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在這一歷史性新階段,縱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7月 21日。)從國際上看,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鞏固,但國際政治博弈日趨激烈,既有有力合作又有復雜競爭,全球經濟發展形勢整體面臨下行壓力﹔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期,又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窗口期,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為此,黨中央提出,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參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3頁。)黨中央明確闡釋了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在這樣的形勢下,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局勢,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主張,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作出了一系列新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這是目前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大背景。

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們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必須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頑強的努力,繼續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44頁。)並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明確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這樣一個時間表,把完成統一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可分割地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實現祖國統一積極創造條件,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步驟,是我們黨現階段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總體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岸關系延續了 2008年國民黨重新在台灣地區執政以來,兩岸在“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上實現兩岸關系歷史轉折、步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以來的持續發展態勢。

兩岸經濟合作得到擴大深化。繼 2010年 6月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台之后,2012年 8月簽署《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2013年 6月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貨物貿易協議、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的商談也隨后進行。兩岸金融機構 2009年 11月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監理備忘錄》后,2013年 2月兩岸貨幣清算正式啟動運作。此外,2008年后至今,為幫助台灣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大陸先后出台一系列對台惠民措施,加大對台工業品和農產品採購力度,受到台灣各界歡迎。至 2015年底,兩岸貿易總額達 1885.6億美元。大陸批准台資項目2962項,實際使用台資 15.4億美元﹔大陸相關部門批准赴台投資企業、項目 95個,投資金額4.36億美元。(參見《馬曉光回顧 2015年兩岸關系發展成果,展望2016》,中國台灣網 2016年 1月 27日。)兩岸各界大交流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 6月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恢復商談后,至 2015年8月共舉行了 11次事務性會談,簽署了 23項重要協議。2013年兩會開始進行互設辦事機構商談。2009年 8月,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實現,兩岸民眾交流蓬勃發展。從 2010年起,大陸成為台灣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地。2015年全年兩岸人員往來總量達 985.61萬人次,其中台灣居民來大陸 549.86萬人次,大陸居民赴台 435.75萬人次,均創歷史新高。兩岸定期客運航班增至每周 890班。(參見《馬曉光回顧 2015年兩岸關系發展成果,展望2016》,中國台灣網 2016年 1月 27日。)

2008年以來,國共兩黨、兩岸雙方採取了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積極措施,妥善處理了一系列復雜問題。經由兩岸協商,在符合一個中國原則和有關國際組織章程的前提下,2009年以來,中華台北衛生署應邀派員以觀察員身份連續七年出席了世界衛生大會﹔2013年,中華台北民航局應邀派員作為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主席客人列席了當年的大會。2014年 2月、6月,台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先后應邀實現互訪,首次建立了兩部門之間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2015年11月,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兩岸領導人 66年以來的首次會面,實現了兩岸關系史上的重大突破。

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的成就,兩岸各界大交流達到的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及為台灣人民帶來的好處,都充分表明,台灣主流民意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多數台灣民眾支持兩岸交流合作。這也充分說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互利合作、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 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1月 28日。)

但同時,繼續推動兩岸關系發展也正面臨著挑戰。“台獨”分裂勢力始終在想方設法極力阻撓和破壞兩岸關系發展,是對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現實威脅。由於“台獨”勢力的蠱惑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台灣民眾對台灣地位、兩岸關系前途的認識存在扭曲和偏差。近期,由於台灣政局的變化,兩岸關系出現重大不確定因素。2016年 5月,民進黨上台執政,新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至今未表明承認“九二共識”的態度,僅承認 1992年的所謂“歷史事實”,表示要“維持現狀”,在兩岸政治關系定位上給出的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對兩岸交流產生了負面影響。這對當前的對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考驗。

總之,2012年以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干部讀本)(修訂版),九州出版社 2015年版,第 93頁。)黨中央的對台工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基礎上進行謀劃和實施的。

二、出發點: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偉大構想。實現這一構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黨中央在發展兩岸關系、推動統一進程的每一個階段,在制定對台方針時,都始終堅持這一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指導思想。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對台工作講話中,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並多次強調要“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始終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系發展方向”,正是我們黨堅持這一方針的鮮明體現。他指出:“隻要兩岸凡事都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考慮,就一定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阻礙,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成就。”(《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

在當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應當怎麼去理解,其實質涵義是什麼呢?對此,從習近平相關闡述中可以得到如下認識。

其一,堅持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習近平明確指出:“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把握兩岸關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堅持維護一個中國原則,是習近平在兩岸關系問題上反復強調“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最大的著眼點。也正因為如此,必須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因其直接危及我國領土主權完整,是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巨大敵人。他提醒說:“‘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對台海和平的現實威脅,必須繼續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主張和活動,不能有任何妥協。”(《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最近,他再次強調:“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任何政黨、任何人、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進行分裂國家活動,都將遭到全體中國人民堅決反對。”(《人民日報》2016年 11月 2日。)

其二,要堅持維護兩岸共同的利益。習近平指出:“我們堅持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維護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利益。”(《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確保國家完整不被分裂,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意志。 ”(《人民日報》2016年 11月 2日。)比如,我們不僅強調兩岸共同維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還多次表示,兩岸也有共同維護釣魚島和南海諸島領土主權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習近平還強調,隻要“以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重”,“大陸和台灣取得的每一項發展成就,都值得兩岸中國人自豪”。(《人民日報》2013年 4月 9日。)

其三,從未來發展方向這個角度看,“兩岸關系發展是大勢所趨”(《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祖國統一是我國的根本利益,而和平統一則是兩岸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習近平深刻指出: “‘統則強、分則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台灣的前途系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因此他強調,要“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系前途”,“明確振興中華的共同奮斗目標”。“我們應該登高望遠,看到時代發展、民族振興大趨勢,擺脫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束縛,看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為此他提出,兩岸雙方都要拿出誠意和行動來,“據此確定自己的路線圖”(《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規劃和實施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具體可行的措施。

強調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來把握兩岸關系大局,有著重要意義。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集體目光遠大、善於進行宏觀思考和戰略謀劃,也體現了習近平作為當今中國這個崛起大國領導人的政治胸懷和氣魄。

早在 20世紀 50年代末 60年代初,兩岸還處於政治隔絕、軍事對峙狀態,由於國際勢力的深度介入,台灣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當此之時,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就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思考了國家最終將如何實現統一的問題。他們作出了這樣的深謀遠慮:第一,由於當時大陸綜合實力還弱,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要放眼未來,寄希望於下一代。第二,兩岸統一的關鍵,是兩岸綜合實力的競爭。大陸作為中華民族主體居住地區,其綜合實力發展是解決兩岸統一問題的關鍵。因此,要等待並努力創造條件,促使兩岸實力對比發生有利於我的轉變。第三,無論兩岸實力對比如何變化,實現兩岸統一的首要選擇都落到和平統一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改革開放以后,依據新的時代特征和國家發展戰略,同樣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高度出發,鄧小平逐步形成了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解決台灣問題的偉大構想。這時,兩岸軍事對峙結束,交流啟動並不斷深化。今天,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已發生歷史性逆轉。面對這樣的現實,或許一些台灣人士還不了解或者沒有適應大陸的崛起和兩岸實力對比的巨大變化,一些人還頑固地做著“台獨”的迷夢,在兩岸關系問題上我們仍面臨著復雜的挑戰,但毋庸置疑,中國共產黨已擁有前所未有的綜合實力基礎,掌握了更為牢固的主導權和更充分的主動性,所以在進行籌謀時才能更加從容,更加游刃有余。

可以說,在現在的形勢下,我們依然堅持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開展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就是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重視和堅持,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而勇敢擔負起的歷史責任。

三、總目標:兩岸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也是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一面精神旗幟。面向台灣同胞,習近平特別提出希望兩岸同胞“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並以此為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予以詳細闡發,引起海內外熱烈反應。

兩岸共圓中國夢,並不是一個泛泛的鼓動性口號,而是包含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因為,中國夢本來就是“兩岸共同的夢”(《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是近代以來兩岸同胞共同擁有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夙願,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我們說的中國夢,就是這個民族夙願的生動表達。”(《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面對兩岸共同經歷的錯綜復雜的現實和歷史,習近平真誠地強調,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和前途始終是綁在一起的。他指出,國家強大、民族強盛,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生存、發展、尊嚴的保障。 (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9月 2日。)“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習近平多次提出兩岸同胞應攜起手來竭誠合作,共同奮斗、共同分享,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同心實現共同的夢想。歸根結底,兩岸同胞都是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11月 2日。)

十分現實的問題是,兩岸共圓中國夢,就必須面對兩岸之間還存在著的諸多差異和分歧。對此,習近平坦誠地表示,這需要雙方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解決。例如,大陸方面會“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對於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際遇和社會環境而產生的“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等,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給予完全理解。(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同時,他也特別指出,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顯然,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在精神情感上走得更近,也更有利於兩岸平等協商,促進和平統一。習近平表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從而實現兩岸共圓中國夢,就必然要求走好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從習近平相關論述中可以看出,要走好這條道路,必須抓住一些關鍵點,如“堅持”“尊重”“共享”“協商”,即堅持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理解彼此心態、尊重彼此追求、共享改革發展機遇、進行平等政治協商等等(參見李琦:《中國夢理念對中國特色國家統一理論的貢獻》,《當代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 1期。),來共同思考和實施。當前我們對兩岸交流合作的推動中,就充分地展示著對這些理念的堅持和追求。

提出兩岸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一,它以一種生動可感、令人容易接受的新穎方式,更加明確地向人們展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在我們黨確定的國家發展戰略謀劃中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是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進行的富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重申和強調。.

其二,它與中國夢概念的目標、階段、路徑等的一致性,清晰地顯現出了一個與我們國家發展進程同步推進的時間表,彰顯了我們黨維護領土主權的堅定意志、對實現兩岸統一的強大決心和高度自信。正如習近平指出的:“經過鴉片戰爭以來 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人民日報》2012年 11月 30日。) 我們通過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世界展現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當我們充滿信心地繼續邁步向前的時候,面對兩岸統一的歷史任務,也有著強烈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其三,它也以一種親切、平易、“溫情”的態度,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向台灣同胞“釋放”的濃厚“善意”、誠意和親情。它向世界表明,我們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式,是在堅持原則基礎上的“柔性”的路徑,採取的是平等、協商、合作、分享、共贏的方式,而非強硬、高壓、單邊的方式,向台灣同胞充分釋放善意、彰顯誠意,體現了我們黨獨特而優越的工作方法和政治智慧,以及充分的文化自信。也正因為此,兩岸共圓中國夢的倡議,在兩岸尤其是台灣民眾中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積極回應,展示了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影響力。

四、底線原則: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

如果說兩岸同心共圓中國夢,對兩岸同胞而言,是具有極大包容性、廣泛性、普遍性的“最大公約數” (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核心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參見《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年版,第 10頁。)的話,那麼“九二共識”就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底線或者說政治紅線。如果將兩岸共圓中國夢比作一個“同心圓”,那麼,其半徑和周長可以適當拓展,可以比較寬泛,然而其圓心始終是明確的、唯一的,就是“一個中國”,不容回避、不能含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海峽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35頁。)。這是“九二共識”首次進入黨代會報告,凸顯了“九二共識”的共同認知在現階段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的重要作用。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這個政治基礎,首要的就是指以“一個中國”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當前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首要的基礎就是“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兩岸關系政治基石”。(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2008年之后的 8年裡,台灣國民黨當局多次公開申明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雙方形成一致的政治基礎,達成基本政治互信,在此基礎上走出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但2016年 5月持“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上台,而蔡英文至今回避“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政治指向不明。黨的十八大以來,因應台灣政局逐漸發生的諸多變化,在提出兩岸共圓中國夢的同時,習近平多次強調“九二共識”,把堅持“九二共識”的重要性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

習近平強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就是必須堅持“九二共識”。對此,他富有針對性地作過多次深刻闡述。他說:“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個基礎是兩岸關系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隻要這個基礎得到堅持,兩岸關系前景就會越來越光明。反之,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他還指出: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台”,動搖兩岸關系發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展。沒有“九二共識”這個定海神針,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11月 8日。)這些形象生動的表述,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民進黨當局及其領導人上台前夕,習近平重申,“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我們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6日。)最近,習近平再次強調:“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原則,認同兩岸同屬一中。他明確指出:台灣政局變化改變不了“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核心意涵。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關系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的立場不可能有絲毫模糊和鬆動。(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11月 2日。)

可以看出,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關於“九二共識”的闡述較之以前有了顯著加強,對其意義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強調,有些表述語氣應該說是很重的。對“九二共識”的強調,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一,目前兩岸交流取得的許多重大進展,是在國民黨當局執政時承認“九二共識”的條件下取得的,后來的執政者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共同政治基礎,就會使兩岸關系受到不利影響,造成兩岸同胞包括台灣同胞的利益受損,那麼這個責任隻能由此時的台灣執政當局來負。這也清晰地表明,台灣地區的任何執政當局,如果自挾歪曲了的所謂“民意”,企圖在回避甚至破壞“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還指望兩岸“維持”和平發展的“現狀”,隻想從大陸方面獲取經濟利益,那是不穩固、不可持續的。堅持它,兩岸關系將“穩坐釣魚台”,攜手共同發展﹔反之,就可能意味著停滯甚至“地動山搖”。亮明底線,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震懾。

其二,換一個角度,也就是說,在台灣,不論是誰,不論哪一方政治力量,不論以前說過什麼、做過什麼,隻要承認“九二共識”,認同一個中國,就有了交流、合作、平等協商的政治基礎。這就為兩岸各界同胞、各方人士在各領域交流提供了清晰明確的條件,對那些擁有民族感情、認同“九二共識”,為了兩岸關系和全民族發展,識大體顧大局,真心希望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合作分享共贏、為台灣同胞謀福利的同胞和團體,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其三,我們的突出強調和堅持,也將提高一般台灣民眾對“九二共識”在兩岸關系發展中“定海神針”式的基礎作用的清晰認知,加強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的力量,降低“台獨”分裂傾向的民意支持,大大增加“台獨”經營成本,進而削弱他們搞“台獨”分裂活動的動力和能力。

其四,假如民進黨當局繼續堅持不明確認同“九二共識”,那麼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灣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為條件所獲得的“國際活動空間”受到影響,也是可以預見的,而全世界都可以從這裡看清台灣海峽兩岸關系問題的實質和症結所在。雖然“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石地位是對兩岸雙方而言,但對它的強調也能在國際上更加強化台灣作為中國固有領土,以及中國政府對此態度的清晰認知,展示中國共產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追求國家完全統一的意志和能力,對某些外部勢力意欲插手台灣事務、損害兩岸關系、從中漁利的蠢動企圖,也能起到敲打和震懾作用。

五、實踐舉措:促進兩岸各領域多方位交流

自 2008年起兩岸步入和平發展軌道后,以經貿為主軸的兩岸交流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維護這些成就,繼續擴大兩岸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互動和了解、促進合作共贏,以此達到兩岸人心相近、人情相親、相融相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習近平十分重視和著力思考的問題。他對如何加強兩岸各領域交流作了深入細致的闡述。

關於兩岸經貿合作,習近平表示,兩岸雙方都應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來思考。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應當本著兩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4月 9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步驟后,習近平表示,這“將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強勁動力和有利條件”(《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8日。),我們願意首先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8日、2015年 3月 5日。)﹔願意優先對台灣開放,並且對台灣同胞開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關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對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和兩岸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作用,習近平非常關注。他提出,希望兩岸雙方在該協議框架下探索新的合作途徑、加快拓展產業合作、加快后續協議商談進程,並抓緊商談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互設辦事機構等問題。在面對台灣出現所謂“反服貿運動”等情況時,他明確指出:經濟融合有利兩岸互利雙贏,任何時候都不應受到干擾。(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8日。)

對於台灣同胞希望更多參與國際活動的想法和感受,習近平予以理解和支持。他多次表示,隻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兩岸雙方可以通過務實協商,對此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包括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等問題,都是可以協商解決的。對於台灣方面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意願,他明確表示歡迎台灣以適當方式加入(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11月 8日。)﹔同時也歡迎台灣同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

習近平特別重視對台工作的實效性,要求在促進經貿合作過程中注重台灣各階層各群體的實際感受,給台灣同胞帶來真正的實惠。他提出,要為兩岸基層民眾、中小企業、農漁民合作發展、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深入了解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8日。)。總之,他希望兩岸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

然而,現實情況是,在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已經十分頻繁密切的今天,不少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感、對將來兩岸統一的期盼卻在下降,而對大陸的疏離感、隔膜感,希圖“永遠維持現狀”的心理,在台灣民眾中還較大范圍地存在。那麼是否我們的合作善意、我們的惠台政策就是無效的,甚至像有人擔憂的那樣將來會造成“和平分裂”“和平獨立”?是否我們應該重新檢視甚至改變這些政策呢?從習近平的闡述來看,顯然不能作如此判斷。

正如習近平所說的,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我們對生活在海峽對岸的與自己“血脈相連的一家人”“骨肉天親”,當然始終是要真誠相待、“釋放善意”、惠施於人的,這毫無疑義。從長遠來看,兩岸統一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連接在一起的宏偉目標,“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那麼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共贏,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就是在為將來實現和平統一創造條件,所以這是必須堅持的。當然,我們必須同時刻不容緩地堅持去做的,就是施展一切手段、盡一切努力,去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石,使它不受削弱和損害。這是站在全民族利益高度看問題所必然採取的態度。

同時,面對今天“台獨”分裂勢力蓄意從小培養所謂“天然獨”的一代的不利形勢,應當看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希望在青年,兩岸和平統一的未來也在青年,促進兩岸同胞合作特別是兩岸青年交流,是對台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應當特別重視和加強。習近平對此格外重視,他面向兩岸青年指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希望在青年。加強深層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厚植兩岸同胞文化精神上的“心靈契合”,均離不開廣大基層和青年的廣泛參與、同心合作。因此,我們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使兩岸基層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他還表示:我們願意為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3月 5日。)要為兩岸青少年教育、成長營造良好環境,鼓勵他們早接觸、多交往,增進親情,了解我們大家庭,認同我們的美好家園。(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11月 2日。)

因此,在兩岸關系遇到困難和挑戰時,我們不僅不能放棄和停滯,還要迎難而上,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以更大的熱情和耐心,發揮更多的才能和智慧,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做好對台工作,促進兩岸交流全面展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六、重大突破:為破解兩岸政治分歧逐步創造有利條件

十八大以來,兩岸在高層政治互動方面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動、大陸與國民黨執政時的台灣當局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十八大閉幕后不久,習近平就向台灣方面表示,兩岸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對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他明確指出,這些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2015年 5月 5日。)這表明了習近平著力推進兩岸政治議題的思路。一個重要而又迫切的問題,就是應努力構建穩定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制度框架。(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十八大報告在兩岸關系問題上提出了關於“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的“三大希望”,即“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35頁。)。習近平所說的“制度框架”,包含了這些重大政治內容。

“制度框架”構建的層級和規格高,動作幅度大,兩岸雙方要進行復雜艱苦的談判,需要大量的准備工作。當務之急,是按照兩岸原已達成的“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溝通協商原則,從小處著手開始做起來,管控形勢、穩定局面。習近平指出,兩岸雙方應該通過平等

協商、積極探討,推動解決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各種難題,管控好矛盾和分歧。(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對此他還進行了具體指導和推動。如在 2013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在會見台灣方面人士時表示,對兩岸關系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不久,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實現了互訪,首次建立起兩部門之間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

2015年 11月 7日,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實現了兩岸領導人 1949年以來的首次會晤,在兩岸和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在這次會面中,習近平指出:7年來兩岸關系能夠實現和平發展,關鍵在於雙方確立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希望台灣各黨派、各團體能正視“九二共識”。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關於兩岸關系發展的方針和方向,他提出四點意見:希望兩岸雙方堅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不動搖,堅持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堅持為兩岸同胞多謀福祉,堅持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馬英九也表示,“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要鞏固“九二共識”,擴大深化交流合作,增進互利雙贏。在此次會面中,習近平還提出了設立兩岸熱線的具體建議。他表示,這有助於雙方及時溝通,避免誤判,處理緊急問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之間的溝通熱線可以先建立起來。(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

這次兩岸領導人“跨越 66年時空的歷史性握手”,其形式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兩岸領導人坐到一起平等對話,宣示對“九二共識”的共同堅持,以及同心協力、共同奮斗的決心,是兩岸關系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政治突破,意義十分重大。它鞏固深化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堅定了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推進了兩岸各領域交流

合作的擴大和深化,凝聚了兩岸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的熱情和力量,彰顯了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

(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9日。)2016年 5月民進黨在台灣執政后,兩岸一般性、民間性、事務性往來依然持續,兩岸同胞交流未受太大的影響。但由於該黨遲遲不明確對“九二共識”的態度,兩岸雙方政治互信基礎沒有得到穩定延續,一些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溝通渠道處於事實上的停滯狀態,一些經貿往來,包括大陸游客訪台活動等,已有減弱、下降跡象。對此,大陸有關方面在多個場合毫不含糊地講:兩岸的各類各界交往,包括城市之間的交往,均是建立在“一個中國”認同基礎之上的,無此基礎,一切免談。民進黨當局在不對“九二共識”明確表態的同時,卻屢次要求大陸對台“釋放善意”,大陸方面對此回應:“九二共識”既是我們的原則,也是我們的最大善意。隻要承認“九二共識”、認同“一個中國”,那些涉及政治涵義的交流就可以繼續進行。

最近習近平對來訪的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再次表示:國共兩黨、兩岸雙方還存在著一些復雜的政治分歧問題。這類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隻要有決心有誠意,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案。他還明確提出: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也是我們的一貫主張。國共兩黨可以就此進行探討。(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11月 2日。)

目前,國民黨已失去台灣地區執政地位。而回過頭來看,我們努力促成的兩岸政治互動的突破性成果,其價值更顯彌足珍貴,彰顯了兩岸已取得的政治突破對於維護兩岸合作交流發展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全世界都見証了這樣一個事實: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歷史性會面,是在馬英九當局堅持“九二共識”、認同“一個中國”,兩岸擁有基本政治互信基礎上,大陸方面向台灣方面充分釋放善意,才成功實現的,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兩岸領導人會面並發表講話,公開宣示了雙方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政治定位的認同,使之更加明確、得到全世界見証,具有強烈的政治影響力和心理沖擊力。可以想見,后繼的執政者如果加以破壞,將會承擔極大的政治和輿論風險,更重要的是必然會在現實中碰壁而“招實禍”。這樣的鮮明對比,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而正確的選擇,就實實在在地放在眼前。它對鞏固兩岸政治基礎、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凝聚兩岸人心、推動兩岸平等協商的歷史性意義,也因此體現得更為重大和深遠。

七、結語:攻堅克難,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進程

總之,十八大以來的兩岸關系發展形勢,有著深厚扎實的基礎,也存在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症結﹔有祖國大陸崛起的機遇,也面臨種種挑戰和諸多現實困難。因此,當前的兩岸關系逐漸變得比十八大以前的一段時間復雜、敏感了許多。以豐富、多樣、有效的應對之策,妥善處理當前的兩岸關系,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既需要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也需要符合實際的精湛戰術﹔既要有敏銳、迅捷、清醒的政治判斷力,又要有從容、鎮靜的政治定力﹔既要有堅如磐石的原則性,又要有機動的靈活性﹔既要有大膽開拓的魄力,又要有細致耐心的工作方法。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台工作上所體現的高超政治智慧,使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推動兩岸關系不斷鞏固深化、和平發展。

面對兩岸關系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當怎麼著手去應對和處置?首先就是要理解和踐行習近平所說的幾個“不變”。其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3﹞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時代潮流和歷史大勢。其二,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因此,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要採取正確政策措施做好台灣工作(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3月 5日。),這一條也沒有變。其三,我們對台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 (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7日。)這一條是習近平在 2016年 3月全國兩會上針對民進黨即將執政的形勢而講的。在此次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指出:要堅持“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台獨”。在堅持原則立場基礎上,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合作領域,增進兩岸同胞福祉,鞏固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18日。)

這些闡述以及十八大以來直至今日的事實都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對台政策是連續一貫的,我們對台灣同胞的善意和“兩岸一家親”的情感始終是真誠的,我們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工作始終在積極地、有條不紊地進行。歸根結底,就是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對台方針不變,堅持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的規劃和目標不變。(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18日。)

無須諱言,當前一段時間,受台灣政局演變的影響,兩岸關系發展面臨著方向和道路的抉擇。一些兩岸交流合作的事宜,因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方向不明以及某些勢力的阻礙而擱置,無法開展或繼續推動。習近平對此明確指出,兩岸雙方都應該從兩岸關系發展歷程中得到啟迪,以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擔當,作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選擇。(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兩岸同胞的最大利益、美好

生活而努力,這就是兩岸最大的人心,是不可阻擋的時代大潮。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兩岸同胞對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7日。)面對新形勢,站在兩岸關系發展的新起點上,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整體利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攜手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格局,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應該以行動向世人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並共同為世界與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

當前,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和貫徹習近平關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系列講話精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採取切實措施,攻堅克難,遏制“台獨”分裂勢力的阻撓和破壞,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協商談判,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保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趨勢,拓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不斷積累和創造更充分的條件,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作者李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審,北京 1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