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戒慎恐懼”

作者:李琦    發布時間:2019年07月09日    

《論語•述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孔子夸獎弟子顏淵, 勇猛的子路不服, 說:“如果率領三軍打仗, 挑誰跟著你呢?” 孔子回答說:“暴虎馮河, 死而無悔者, 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也。” 意思是說, 那種空手與老虎搏斗, 徒步去涉湍急河流, 死了也不追悔的莽漢, 我不贊賞。一定要選擇遇事謹慎小心, 有了善謀才作決策的人。

1945 年5 月24 日, 毛澤東在談第七屆中央委員會選舉方針時, 曾用“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這句話來提醒人們對待權力要有謙虛的態度, 對待工作要有謹慎的精神。他說:“我們要慎重地選舉, 慎重地就職, 這樣才是好的態度。” 此前, 1938 年7 月26 日, 張聞天在抗日軍政大學題為《論待人接物問題》的演講中也引用過這句話:“ `暴虎馮河' 的粗笨辦法,是要不得的……要如古人`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 張聞天還作了解釋, 說這裡所說的“臨事而懼” 的“懼” 字, 不是害怕的意思, 而是敬謹的意思。

“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 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那麼在具體工作中怎樣理解和體現這八個字的精神呢? 本文想談談周恩來在領導工作的實踐中給我們留下的這方面的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周恩來關於“臨事而懼” 的解釋很多。他多次對外交人員, 有時還對外賓講過這四個字。如, 1971 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后, 周恩來在同一位日本客人談話時就說過:“對聯合國, 中國有一句老話: `臨事而懼' 。我們對聯合國的知識和出現的新事物, 還不那麼熟悉, 所以一定要謹慎。但是, 這不是沒有信心, 要謹慎, 不應該粗心大意。”

1962 年5 月11 日, 周恩來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經濟落后的國家要在經濟上翻身, 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有臨事而懼的精神。這不是后退, 不是泄氣, 而是戒慎恐懼。建設時期絲毫驕傲自滿不得, 絲毫大意不得。” 在這段話裡他又引出一個“戒慎恐懼” 的古語, 用以解釋“臨事而懼” 的含義。他所說的“ 戒慎恐懼” 的意思, 就是謹慎、小心, 即他本人常說的“辦事不能急躁, 不能草率, 必須謹慎從事” , 必須戒驕戒躁。周恩來所看重的“ 戒慎恐懼” , 也就是一種時時處處警戒自己要謹慎、穩妥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戒慎恐懼” , 語出《禮記•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周恩來去世后, 鄧穎超曾對他的一生作過這樣的總結:他“一生為黨和人民建立了許多功勛, 但他從不居功自傲, 而是經常檢討自己。他的功勞越大, 越是虛懷若谷, 地位越高, 越是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 兢兢業業, 戒慎恐懼。” 周恩來一生功勛卓著, 但從不以功自顯, 畢生都是戒慎恐懼, 這既是他的優良作風, 也是他的崇高品德。

《中庸》原文中, 緊接著“戒慎恐懼” 一句之后的, 是這樣一句話:“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后人往往將這兩句話連在一起引用。“戒慎恐懼” 的思想修養,就是“慎獨” 的功夫。“慎獨” , 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 現在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 。它是一種重要的思想修養方法,也是思想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 是人們精神上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自律。王陽明《傳習錄》中曾多處談到“戒慎恐懼” , 並簡而言之曰:“能戒慎恐懼者, 是良知也。”

周恩來少年時期曾經飽讀四書五經, 深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熏陶, 並影響其一生。《中庸》講的“戒慎恐懼” , 他當然耳熟能詳, 而且把它作為一種思想道德要求而時常自律自省。他常常告誡人們, 並以自己為例說,“人總是有缺點的” , 隻不過可能本人不知而已。他說自己總是“覺得工作做得不夠好, 不能滿意” 。“戒慎恐懼” , 作為一種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和領導方法, 就是要求在工作中始終要謹慎、穩妥、周全。而在這方面, 周恩來是大家公認的楷模。兩彈元勛鄧稼先曾經這樣說過:“處事認真和謹慎從事使得周總理的知識面特別寬。” 正是由於周恩來時時處處事事都能“戒慎恐懼” , 所以他更加堅持勤於學習, 也善於學習, 因而他的知識面和他所熟悉的領域也越來越寬。他畢生的學習座右銘, 就是“活到老, 學到老, 改造到老” 。他認為, 在工作中決不能以為什麼都想得很完善了, 總是可能有漏洞, 必須時時設想漏洞可能之所在及解決之方法。

周恩來1943 年在中共南方局所作的《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報告提綱中有這樣一句話:“領導者切勿輕視自己的作用和影響, 要戒慎恐懼地工作。” 這個報告主要是談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 這句話出現在“ 領導群眾,結交朋友” 這一節末尾。同一節還談到:“領導群眾的方式和態度要使他們不感覺我們是在領導” 、“領導群眾和結交朋友, 領導者自己要起模范作用” 、“領導者在必要時應忘記他所受的侮辱” 。周恩來是在說工作方法, 但與個人思想修養也很有關系。領導者的個人思想修養水平的高低, 也往往能影響領導工作的實際效果。無論是“ 臨事而懼” 還是“ 戒慎恐懼” ,都包含著“謙虛” 和“謹慎” 的兩重含義, 二者融為一體, 不可分割。“ 謙虛” 和“謹慎” ,既是思想作風, 也是工作方法。

周恩來的“戒慎恐懼” , 在其工作和領導實踐中的體現, 一是尊重客觀規律, 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無限的;一是有強烈的責任心。他說:“任何經濟建設總會有些未被認識的規律和未被認識的領域, 這就是恩格斯說的, 有很多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 “黃河的許多規律還沒有被完全認識。這一點要承認。”在用“戒慎恐懼” 解釋“臨事而懼” 的那句話前, 周恩來還說過:“現在我們應該更冷靜地看問題。我們對新的發展, 總的規模, 還沒有完全摸清楚, 要承認自己不行。” 所以他的言論中常常含著“憂慮” , 含著“不安” 。

周恩來曾經在談到林業和水利工作時這樣說過:“工業犯了錯誤, 一二年就可以轉過來,林業和水利犯了錯誤, 多少年也翻不過身來。我最擔心的, 一個是治水治錯了, 一個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錯了, 樹砍多了, 下一代人也要說你。”

周恩來在1958 年后對林業的多次談話,都貫穿了“戒慎恐懼” 的思想。看到海南一些地方成片開荒, 把森林擠掉了, 將來台風一來就頂不住, 他憂慮。視察貴州時, 對貴州樹木砍伐得多深感不安。看到西雙版納陡坡上樹木被伐、在景洪看到農場毀林開荒, 他十分痛惜。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對人們說, 要合理砍伐, 森林不要破壞, 不能把破壞自然當作慷慨, 違背自然規律什麼也做不通。1966 年他在出席全國林業工作會議時, 懷著十分不安的心情說: “我當總理16 年, 有兩件事交不了賬, 一是黃河, 一是林業。全國砍多造少, 是虧了。20 世紀還剩下三十幾年, 再虧下去不得了。” “營林是建設社會主義, 我們不能吃光了算, 不能當敗家子!”

關於水利, 周恩來多次說過:“水利工程與水打交道, 一點馬虎不得, 馬虎一點馬上出問題, 是關系人民生命財產的問題, 怎能得過且過?” “長江如果出了問題, 砍頭也不行。這是國際影響問題, 不成功, 垮了, 要載入黨史的。” 又如, 三門峽工程上馬時計劃不周, 產生了泥沙淤積等隱患。周恩來十分痛心, 不斷自責。他說:三門峽工程研究得不透, 沒有准備好就上馬了。這個工程我過問過, 我有責任, 搞不好, 見馬克思不好交代。

葛洲壩工程當年也是倉促上馬, 后來暴露出很多問題。周恩來果斷地作出了停工整頓的決策。他用“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來說明他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此語出自《詩•小雅•小》, 《論語•泰伯》載, 曾點曾於病重之時對弟子們引用過它, “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毀傷” , 用以表明自己一生操行的謹慎,其與《中庸》裡的“戒慎” 有寓意上的關聯。而周恩來對它的引用, 是為了說明對葛洲壩工程這樣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 由於掌握自然規律還不夠, 對決策要極端謹慎, 唯恐一個失誤釀成無可挽回的災難性后果。

在擔任中央專委會主任, 領導“兩彈一星”研制的過程中, 周恩來的“戒慎恐懼” 精神具體體現在“嚴肅認真, 周到細致, 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這十六字工作方針上, 更具有工作方法、領導方法的意義。周恩來本人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如每次核試驗前, 他總是仔細地詢問可能影響成敗的各個關鍵環節, 要求把各種不利或意外因素都考慮到。這樣的例子很多。

也許有人會問, 作為一國總理, 周恩來何以常常對重大決策問題“戰戰兢兢” 、“憂慮不安” 呢? 對此周恩來說過:我們國家窮, 做什麼事, 都要考慮周到。稍有失誤, 就會加重人民的負擔。說來說去, 還是一個責任心的問題。所謂“ 戒慎恐懼” , 不也是時時刻刻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 有負人民的期望嗎?

當然, 凡事物極必反, 謹慎過度也不行,那樣就容易遇事畏首畏尾、優柔寡斷。所以朱熹曾提醒人們:“也不須得將`戒慎恐懼' 說得太重, 也不是憑地驚恐。只是常常提撕, 認得這物事。常常存得不失。今人隻見他說得此四個字重, 便作臨時驚恐看了。” 在理解“戒慎恐懼” 的實踐作用時, 周恩來說過的一段話很有指導意義:“充分地估計困難, 有准備地應付困難, 對於每一個具體困難都認真對待,創造必要的條件, 講究對付的方法, 在最大的困難面前也能夠挺起胸脯, 頑強斗爭, 盡最大努力, 一個一個地, 一批一批地去克服困難,這是真正的勇敢, 是革命家的氣概, 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對待困難的唯一正確的態度。”

〔作者李琦, 女, 中央檔案館副研究館員, 北京1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