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圓中國夢 

——學習習近平關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系列重要論述 

作者:李琦    發布時間:2019年07月09日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實現共同發展,促進祖國統一》課題組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對台工作和兩岸關系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形成了關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新一屆黨中央在對台工作和處理兩岸關系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適時提出兩岸同胞“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念,以中國夢凝聚兩岸人心,明確共同奮斗目標﹔堅定不移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是兩岸同胞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在鞏固當前兩岸和平發展成果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以經貿為重點持續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推動兩岸平等協商,全面推進和發展兩岸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對台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形成了關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是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全面、准確把握兩岸關系歷史與現實,積極開拓和謀劃兩岸關系未來的重要思想成果。這些論述積極因應了當前兩岸關系的發展形勢,既謀劃長遠也立足當下,既有戰略視野也接兩岸地氣,集中體現了新一屆黨中央在對台工作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動祖國統一進程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一、以中國夢凝聚兩岸人心,明確共同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核心內涵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它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 參見《人民日報》2014 年1 月1 日。) ,“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人民日報》2012 年11 月30 日。) 。在包括台灣在內的海內外輿論都在熱議中國夢與所有中國人的關聯之時,習近平適時提出了希望兩岸同胞“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念。這一理念始終貫穿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台工作的系列闡述中。以中國夢映照兩岸同胞的心靈,更加彰顯了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自然親情和彼此從未分隔開來的共同命運,大大擴展了兩岸同胞的現實共同利益,加強了兩岸同胞為了共同的前途和未來而攜手合作、共同奮斗的精神動力。

其一,“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人民日報》2014 年2 月19 日。)。近代以來,同屬於中華民族的海峽兩岸同胞,始終都擁有著一個共同的民族夢想和奮斗目標。那就是,擺脫外人侵略欺凌,把民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做一個走到哪裡都受到尊重的堂堂中國人。在這一點上,“我們有志一同”(《人民日報》2014 年2 月19 日。)。事實上,中國夢既是國家、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每個中華兒女的夢。 (參見《人民日報》2015 年3 月5 日。)習近平回顧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夙願,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我們說的中國夢,就是這個民族夙願的生動表達。”(《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因此,從歷史來看,兩岸同胞一直懷抱著共同的長遠發展目標。這是兩岸共圓中國夢的一個十分強大的精神基礎。

其二,“兩岸一家親 ”(《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習近平指出,兩岸之所以能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共同的美好夢想,植根於兩岸同胞本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他在闡述兩岸共圓中國夢時多次說到,大陸和台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以強調台灣歷史及現實命運與中華民族整體命運的緊密聯系。他指出,透過近代歷史煙雲可知,兩岸同胞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國家強大、民族強盛,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生存、發展、尊嚴的保障。 (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9月 2日。)而從兩岸發展現狀來看,必須清楚地看到,台灣的前途系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系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2月 26日。)

事實上,“命運共同體”的提法,習近平不光是對台灣說過。他認為,對於追求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的中國人民來說,整個人類社會、世界上所有國家和民族都是一個巨大的“命運共同體”。但是,畢竟內外有別,與諸多“遠邦”“友鄰”不同,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卻是“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是“骨肉天親”。因此,習近平對台灣同胞還特別提出和強調“兩岸一家親”。總之,兩岸擁有著能攜手共同奮斗的天然的血脈基礎和共同的歷史命運。其三,“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習近平多次提出,兩岸同胞應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中,攜手同心、共同奮斗,實現共同的夢想,完成國家統一。在此過程中,應當承認,雖然兩岸在自然親情、歷史命運、現實利益、未來夢想等方面擁有著如此巨大的共同性,但也現實地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和分歧。習近平提出的兩岸共圓中國夢倡議,在展示兩岸的緊密聯系、同胞親情的同時,也以坦誠和直率的方式闡明了面對和處理這些差異時應持的態度。他既強調兩岸歷史文化、感情的共同之處,也表達了對台灣同胞歷史遭際及現實訴求中有別於大陸同胞的差異性、包括台灣同胞中不同人群特點的充分理解和尊重。

習近平特別表示,對於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際遇和社會環境而產生的“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等,我們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給予完全理解。(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這番話有著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李登輝、陳水扁若干年不斷的“台獨”分裂行徑,給台灣留下了一份惡劣的社會心態“遺產”,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台灣同胞對因與大陸一些歷史遭際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性的認知和感受,加重了台灣社會與大陸的隔膜感和疏離感。而習近平的這番話,表達了對台灣同胞愛土愛鄉的台灣意識的具體感知和深刻理解,體現了真誠的尊重。他還表示,我們不僅尊重台灣同胞特定的心態,也“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台獨”分裂勢力的長期破壞,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遭到嚴重歪曲,尚未得到台灣民眾足夠真實而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其實,“一國兩制”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我們多次強調的“尊重台灣現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說,習近平是以親切、溫和的方式和態度重申和闡釋了“一國兩制”對台方針的重要內涵。

另一方面,習近平指出: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兩岸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選擇,避免讓這類分歧干擾兩岸交流合作,傷害同胞感情。(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因此,必須明確,為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兩岸雙方都要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不斷加深兩岸同胞的相互信任,特別是增進政治互信。(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

當然,兩岸雙方都意識到,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相互尊重、增進互信,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在共同的奮斗目標下,尋找和摸索出增進兩岸親情和互信、兩相適宜的現實相處之道,一個極為重要和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彼此交流和了解。正如習近平強調的,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應採取種種辦法,擴大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交流,特別是兩岸青少年,因為他們身上寄托著兩岸關系的未來。事實上,“台獨”分裂勢力一直在致力於拉攏和爭奪青少年,甚至宣稱已經培養出一代所謂“天然獨”的青少年,這一情況值得高度重視。習近平提出,我們將主動積極創造條件,為兩岸青少年提供更多機會和舞台,讓他們多來往、多交流,不斷增進理解,拉近心理距離,成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這樣才能使他們感悟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潮流,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后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系的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8日。)

所謂夢,關乎精神和心靈,與兩岸的“同胞情”“同理心”緊密聯系在一起。習近平特別強調,“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說到底,兩岸統一不僅意味著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也更意味著同胞團圓,親情融合,心靈相通。這也是兩岸共圓中國夢的倡議和主張富有強烈精神感召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兩岸共圓中國夢,必須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堅定不移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是兩岸同胞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 之路。習近平明確指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這是台灣的前途之所系。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就是通向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9月27日。)他多次強調,我們應該堅定不移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攜手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3月5日、11月8日。)

(一)堅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

十八大召開后不久,習近平就代表新一屆黨中央明確表示,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責任。(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2月26日。)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是國共兩黨領導人、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積極推動,共同努力,不斷加深合作而鋪就的道路,是國共兩黨、兩岸領導人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順應了兩岸同胞渴望和平、追求發展的共同心願。八年來兩岸關系迅猛發展,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為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開辟了兩岸關系發展的光明前景,得到了兩岸同胞的廣泛支持和認同,在國際上也獲得普遍肯定和贊揚。這充分証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其經驗也表明,這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走向民族復興、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

從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來把握兩岸關系發展的方向,是黨中央謀劃對台方略時始終秉持的理念。站在這樣的戰略高度上,習近平就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提出了“四個堅持”的意見:第一,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其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第二,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系前途。也就是要看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振興中華的共同奮斗目標。第三,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保持積極進取精神,以更大勇氣和決心面對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防止倒退。第四,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在反對和遏制“台獨”,繼續保持兩岸關系大局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這些都應成為兩岸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馬英九當局長期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並表示這就是台灣民意的“最大公約數”,蔡英文則以“維持現狀”說模糊“九二共識”中“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拋開這些被各種政治勢力綁架、扭曲的政治說辭,就會發現,台灣同胞民意的“最大公約數”,實際上就是能給自身帶來美好生活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兩岸雙方堅持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共同維護並積極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造福兩岸人民,才符合兩岸人民特別是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

(二)堅持“九二共識”、遏制“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

十八大報告提出:海峽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年版,第 35頁。)。這是“九二共識”首次進入黨代會報告,凸顯了“九二共識”的共同認知在現階段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的重要作用。

近期,台灣島內政局出現重大變化,國民黨失去執政地位,並在地方選舉、立法院選舉中大面積潰敗,而一直未放棄“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上台,給兩岸關系增加了不確定性。因此,在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突出強調“九二共識”的基礎性作用,對明的暗的各種離心傾向、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畫出紅線,加以威懾,尤顯重要。

習近平多次強調,堅持“九二共識”、遏制“台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政治基礎,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個基礎是兩岸關系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反之,就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3月 5日。)針對民進黨中出現的重拾“台獨”闡述的暗流,他明確指出,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台”,動搖兩岸關系發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展。沒有“九二共識”這個定海神針,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11月 8日。)

對於台灣執政當局的政治表現,大陸方面一直是“聽其言,觀其行”。習近平強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他明確指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損害兩岸關系政治基石的言行。(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

民進黨當局及其領導人是否能以對民族和歷史負責、對台灣同胞利益和前途負責的態度,作出正確的政治選擇,答案尚不明晰。最近,習近平再次重申,“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他還明確表示,我們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6日。) 蔡英文將如何作出其完整的兩岸論述,需拭目以待。

(三)堅持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上任不久,習近平就明確表示,維護好台灣同胞權益,發展好台灣同胞福祉,是大陸方面多次作出的公開宣示,也是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鄭重承諾。 (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2月 26日。)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我們發展兩岸關系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針對一些海外輿論對大陸對台政策連續性的所謂關切,習近平多次明確表示,將保持對台大政方針的連續性,不會因台灣政黨輪替而改變。這一方面表明,大陸方面會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不會因為台灣某些政治勢力操弄的所謂“民意”而退讓﹔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們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不會改變。習近平指出,我們堅持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理念不會變,為台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的政策措施不會變。 (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3月 5日。)他提出“三個有利於”,表明大陸方面將持續不斷地為兩岸共同發展特別是增進台灣同胞利益而努力,后來他將這“三個有利於”作為對兩岸雙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責任進行了闡述:“隻要是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的事,隻要是有利於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事,隻要是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兩岸雙方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做,並把好事辦好。”(《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9日。)

為了更好地增進台灣同胞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的福祉,大陸方面一直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台各方面工作,尤其強調要關注台灣同胞的反饋和實際效應。對此,習近平真誠地表示,我們將更加注重聽取台灣各界特別是基層民眾的意見和建議,繼續加強兩岸同胞交流往來,實施惠及兩岸同胞的政策法律措施,擴大台灣基層民眾受益面和獲得感。(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3月 5日。)為此,習近平多次闡明了大陸向台灣方面釋放的大量善意,其宗旨與目的,就在於促進兩岸交流融合、實實在在增進台灣同胞福祉。

(四)堅持攜手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目標中,明確了“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36頁。)的戰略謀劃。因此,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最終導向兩岸和平統一,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那種想將和平發展導向“和平獨立”的想法,是逆歷史大勢的,也終將徒勞無果。

針對今天的海峽兩岸關系,習近平指出:“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 ”(《人民日報》2013年 4月 9日。)什麼是這個“勢”呢?簡言之就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台灣的前途系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 這就是兩岸同胞所面對的歷史大勢。如何取勢呢?首先就是要登高望遠,看到這個歷史大勢和客觀現實,而不是像一部分所謂“愛台人士”那樣,蒙著眼睛,將自己局限在狹窄的視野裡,看不到台灣前途真正之所系,也看不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給台灣帶來的真正機遇,阻擋和抵制兩岸關系的進一步融合,實際上阻滯著台灣發展的步伐,損害全體台灣同胞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要善於積極謀勢,也就是說要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為此,習近平提出:兩岸雙方應該明確振興中華的共同奮斗目標,依據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大勢確定“路線圖”(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繼續往前走,而不是逆歷史大勢而停滯不前,甚至發生歷史倒退。

所謂“路線圖”,就是趨向兩岸共同奮斗目標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規劃圖。十八大報告關於推進兩岸關系的展望和論述中,有將統一與復興連結起來的戰略遠景展望,也有與我國正處於現代化進程“三步走”之第二步階段相應的祖國統一進程的階段性目標:總體來說,是持續推進合作、交流、協商,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參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35頁。)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通過多次對台講話,展示了新一屆黨中央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理念和思路。他強調,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當成為兩岸關系的主旋律,成為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

三、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

在現階段,如何在鞏固當前兩岸和平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和發展兩岸關系,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著力思考的一個問題。所謂鞏固,就是要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穩定持續。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繼續拓寬、深化、提高、增強。習近平通過多次對台講話,以及與台灣方面人士的多次會面、交流,提出了許多意見,對從多方面、多領域進一步鞏固和促進兩岸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以經貿為重點,本著“兩岸一家親”理念促進兩岸交流合作

兩岸關系步入和平發展軌道后,兩岸遵循“先易后難、先經后政、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經貿為主軸的兩岸交流取得了巨大進展。十八大以來,經貿交流繼續作為兩岸交流合作之主軸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十分重視兩岸經貿交流問題。他以兩岸共圓中國夢為指導思想,主張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思考兩岸經濟合作問題。他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應當本著兩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4月 9日。)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大刀闊斧地實行全面深化改革。以經濟領域為主戰場的各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次第展開,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帶來新機遇。習近平對此指出:“大陸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將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強勁動力和有利條件。”(《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8日。)他多次表示,我們願意首先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2月 18日、2015年 3月 5日。)﹔願意優先對台灣開放,並且對台灣同胞開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此外,習近平還向台灣方面人士介紹了大陸方面的更多惠台措施,以消除一些台商的擔心和憂慮。如他強調,我們將注意更多考慮台灣同胞的需求和利益,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 (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4月 9日。)﹔繼續維護在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等等。

從對兩岸雙方的希望來說,習近平明確表示,希望彼此加強經濟領域高層次對話和協調,共同推動經濟合作邁上新台階。2010年兩岸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后,兩岸經濟合作及融合達到新的高度。習近平多次強調希望發揮該協議內經濟合作委員會的功能,探索新的合作途徑 (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4月 9日。),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加快拓展產業合作等問題(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目前服貿協議在台受阻,兩岸關於相關后續協議的商談也仍在進行中,大的成果尚無顯現。他多次提出,希望加快后續協議商談進程,盡快完成貨物貿易、爭端解決等議題的磋商( 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4月 9日。)﹔對貨物貿易、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等問題,雙方可以抓緊商談,爭取早日達成一致(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他明確表示:經濟融合有利兩岸互利雙贏,任何時候都不應受到干擾。(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8日。)

習近平很重視台灣同胞希望更多參與國際活動的想法和感受。他多次表示,隻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兩岸雙方可以通過務實協商,對此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例如,針對台灣方面對兩岸經濟一體化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相結合,提升與東南亞國家經貿密切往來、在區域經濟合作中贏得經濟發展空間的願望,習近平表示:在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問題,兩岸可以研究探討,做出妥善安排( 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兩岸可以適時務實探討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為兩岸經濟合作增添新的活力 (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4月 9日。)。他還強調:在當前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新形勢下,雙方隻有加強合作,才能更好應對挑戰。(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對於台灣方面表達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意願,習近平明確表示歡迎台灣以適當方式加入(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11月 8日。)﹔也歡迎台灣同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

習近平特別重視對台工作的實效性,要求促進經貿合作過程中應注重台灣各階層各群體的感受,給台灣同胞帶來真正的實惠。他提出,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溝通,發揮好各自優勢,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從大陸方面來說,我們將深入了解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5月 8日。)他還特別強調,要充分考慮兩岸雙方社會的心理感受,努力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中小企業、農漁民合作發展、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

習近平還表示,我們願意為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3月 5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希望在青年。加強深層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岸一家親”的同胞親情、厚植兩岸同胞文化精神上的“心靈契合”,均離不開廣大基層和青年的廣泛參與、同心合作。因此,習近平強調,我們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使兩岸基層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

(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推動兩岸平等協商

習近平指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推進兩岸政治關系,對於鞏固和深化當前兩岸關系,促進兩岸共圓中國夢具有重要和關鍵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就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其核心就是要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堅持“九二共識”,認同其核心意涵,穩定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這是對台灣執政當局的底線要求,任何政黨上台均概莫能外。同時,為防止“台獨”分裂勢力利用民進黨重新執政的機會,故伎重演,再次掀起“台獨”風浪、搞亂台海局勢、破壞兩岸和平發展,對這一原則的反復重申,不啻是一劑強力預防針。

在此基礎上,習近平明確指出,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對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些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2015年 5月 5日。)兩岸雙方應該通過平等協商、積極探討,推動解決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各種難題,管控好矛盾和分歧(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還應努力構建穩定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制度框架(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5月 5日。)。

十八大以來,在兩岸雙方的積極推動下,兩岸高層互動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 2013年APEC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對兩岸關系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 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10月 7日。)此次會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自然偶遇”,進行了簡短寒暄。不久張志軍與王郁琦在南京正式會面。2015年 11月 7日,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實現了兩岸領導人1949年以來的首次歷史性會晤。在此次會面的談話中,習近平還提出了設立兩岸熱線的建議。他表示,這有助於雙方及時溝通,避免誤判,處理緊急問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之間的溝通熱線可以先建立起來。(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

(三)握牢兩岸關系主導權,開創共同美好未來

盡管台灣政局出現不確定性,迄今兩岸關系仍保持著穩步推進的勢頭,取得了不少新的進展。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充分說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互利合作、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1月 28日。)的確,兩岸關系中還存在著歷史遺留問題,前進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和耐心。但面對當前兩岸關系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習近平指出,兩岸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 9月 27日。)同時,還應看到,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因此,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要採取正確政策措施做好台灣工作。(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3月 5日。)這些論斷和表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兩岸關系主動權、主導權的牢牢把握和積極進取的決心與氣魄。2016年 3月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專列“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一章,指出:要“堅持‘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台獨’。在堅持原則立場基礎上,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合作領域,增進兩岸同胞福祉,鞏固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18日。)。針對當前台灣政黨輪替在輿論中引起的不安和疑慮,習近平還在兩會上再次強調,我們對台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台灣政局變化而改變。(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7日。)

針對近年來兩岸關系出現的一些新情況,習近平指出,當前兩岸關系進入鞏固和深化的新階段,更需要兩岸雙方保持積極進取精神,以更大勇氣和決心面對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他還特別強調大陸對台方針的“四個不變”:“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斗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人民日報》2013年 6月 14日。)這“四個不變”,無疑是給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人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無須諱言,台灣政局的演變表明,當前一段時間,兩岸關系發展正面臨著方向和道路的抉擇。但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兩岸同胞對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 3月 7日。)顯然,鞏固和發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是兩岸最大的人心,是不可阻擋的時代大潮。因此,習近平明確指出,兩岸雙方都應該從兩岸關系發展歷程中得到啟迪,以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擔當,作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選擇。(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11月 8日。)應看到,在兩岸關系大局穩定的基礎上,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有著廣闊的空間,前景十分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穩健從容地推動著兩岸關系的鞏固深化和全面發展。兩岸雙方應當攜起手來同心干,共同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果,開創共同美好的未來。

(執筆人:李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