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根本價值追求

作者:王香平    發布時間:2019年08月21日    

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作出的歷史總結,也是貫穿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根本價值追求。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短短六年時間改革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根本就在於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立場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志著在已經進行35年改革開放基礎上開啟的全面深化改革邁出新步伐、踏上新征程。《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對全面深化改革政治立場、根本宗旨的鄭重宣誓和鮮明表達。

就在《決定》通過的同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專門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三個層面作了深入闡述。

第一,這是現實問題的時代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中央全面審視和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態勢,認為這個問題不抓緊解決,不僅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第二,這是我們黨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如果黨領導的改革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第三,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毫不諱言地指出:不論處在什麼發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証。我們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裡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裡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對由於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要抓緊解決,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為什麼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相提並論?古今中外國家治理的成功實踐表明,隻有確保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因此,被譽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姊妹篇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也鮮明指出:“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証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

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揚帆起航新階段,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旗幟鮮明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為什麼改、為誰而改的根本問題,宣誓了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政治立場和根本價值追求。

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取得成功,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主體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在領導推動改革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過程中,也創造性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經驗。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以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為主題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把“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作為一條重要經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作為改革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

在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改革要更多地注重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歷史新階段,還要不要群眾先行先試、投石問路、摸著石頭過河等創造性探索,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同聲音。有的認為,改革開放初期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現在進入深水區了,不能再提摸著石頭過河﹔有的認為,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就是黨中央頂層設計,自上而下領導推進改革,自下而上的經驗主義基本上不合時宜了﹔等等。這些論調,究其實質,就是改革是少數人的事還是全體人民的事,改革還要不要依靠群眾的問題。鑒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旗幟鮮明地予以回擊和駁斥的同時,還作了深入的理論闡釋。

比如,關於摸著石頭過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國改革開放是先試驗、后總結、再推廣不斷積累的過程,這種漸進式改革避免了因情況不明、舉措不當而引起的社會動蕩。摸著石頭過河,符合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過程,符合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証法。不應認為只是改革開放初期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現在不能再提摸著石頭過河了。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証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越重,越要重視基層探索實踐,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改革政策主張,要堅持把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結合起來。

圍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比如,從改革實踐角度,強調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再如,從改革方法論角度,強調要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還比如,從凝聚改革力量的角度,強調我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眾智慧,把黨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團結起來,把國內外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匯合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充分體現了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

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成就感和獲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的聚焦方向

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重要支點,處理好三者關系是確保改革開放平穩有序推進的關鍵。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好三者關系的結合點,實際上就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切入點。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提出明確要求:“以深入研究解決影響改革發展重大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導向,著力把藍圖變成方案、把方案變成現實。”

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讓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都有成就感和獲得感,是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鮮明特色。比如,黨風政風方面,明確暢通人民群眾舉報和監督渠道,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公權為民。經濟改革方面,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司法改革方面,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文化改革方面,明確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共建共享。社會事業方面,強調要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困難群體傾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關於住房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千方百計增加住房供應,同時要把調節人民群眾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經濟、適用、環保、節約資源、安全的住房標准體系,倡導符合國情的住房消費模式。”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指示,強調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和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總之,我們要關注群眾多方面多層次需求,多用善用會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辦法推進改革,讓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獲得感。

2018年4月13日,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講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堅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背后查找體制機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以人民關注、關心、關切的問題為導向推進改革,既是價值觀,又是認識論,彰顯了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堅持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真摯為民情懷。

隻要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就要大膽試、大膽闖,就要堅決破、堅決改

——全面深化改革的責任擔當

經過40年的持續改革,很多容易改的問題已經得到有效解決,留下來的大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甚至是牽動全局的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面對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的改革新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內、敢於自我革命,重點要破字當頭、迎難而上,根本要激發動力、讓人民群眾不斷有獲得感。”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戰,黨員領導干部應當以怎樣的思想狀態想改革、議改革、抓改革,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重大問題。

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如何做到決心大、有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要求。

比如:強調領導干部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症結所在,很難找准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因此,推進改革,必須跳出條條框框限制,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長遠和當前的關系,堅決克服地方和部門利益的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敢於刀刃向內的勇氣向黨內頑瘴痼疾開刀,以一抓到底的釘釘子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就彰顯了我們黨自我革命的決心和意志。

比如:強調領導干部要做能決斷、敢拍板、敢擔當的改革促進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改革,難免觸動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各種復雜關系的羈絆,不可能皆大歡喜。突破既得利益,讓改革落地,需要有勇氣、有膽識、有擔當。”隻要符合基層實際、符合群眾需求,就要堅決改、大膽試。主要負責同志對攻堅難度大、影響面廣、同老百姓關系密切的改革任務要親自上手、負責到底,對責任不到位、不擔當、敷衍塞責、延誤改革的,要嚴肅問責﹔要建立健全改革容錯糾錯機制,形成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的鮮明導向。

比如:強調領導干部要做真抓實干、干有成效、主動作為的改革實干家。隨著改革方案不斷出台,抓落實的任務越來越重。各地區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對抓改革、抓落實負有直接責任,要親自抓謀劃、抓部署、抓督察、抓落實。不僅要重視改革施工方案質量,更要考核驗收改革竣工結果,沒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問責。對通過的方案要查哨查鋪,確保落實到位。要調配充實專門督察力量,做到改革推進到哪裡、督察就跟進到哪裡。對督察發現的問題,要認真研究梳理,列出問題和責任清單,明確時限要求,要堅持有什麼問題就整改什麼問題,是誰的問題就由誰來負責整改,同時舉一反三、由點及面,推動更大范圍內整改。改革的責任主體要加強改革自查,定期跟蹤並報告改革落實情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先后推出1932個改革方案,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改革勇氣和決心,體現了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厚重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精神。

關鍵要看辦成了多少事,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

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不滿意

——全面深化改革的評判標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一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貫徹落實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全黨在看,群眾在盼,國際社會也在關注。改革不是做樣子,不是做表面文章,隻說不做不行,說了做了沒有成效也不行。”在千頭萬緒的改革進程中,如何評價改革?成效實不實,到位不到位,誰是裁決者,誰有發言權? 2016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1次會議明確指出:“抓改革成效,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2017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7次會議再次強調:“在評價改革成效上要堅持群眾立場,關鍵要看辦成了多少事,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不滿意。”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始終是我們黨制定政策的依據,也是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標准就是指南針。標准決定著改革價值取向,也決定著改革的思想方法。

比如,面對改革中的深層次利益調整,如何定分止爭?2014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時明確指出:“遇到關系復雜、牽涉面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麼樣,群眾訴求是什麼,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很顯然,在多重利益、矛盾的沖突與糾葛中,如何把好利益的天平,隻有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利益訴求、現實收益才是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的根本依據和唯一准繩。

再如,在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競相出台之際,怎樣把握輕重緩急、確保穩扎穩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既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同時也要突出重點,對准焦距,找准穴位,擊中要害,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比如,強調“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推出一些立竿見影的改革,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讓全社會感受到市場環境、創業條件、干部作風在一天天好轉”﹔明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強調“政策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落實走樣等問題,主要是‘最后一公裡’問題”,要把精力集中在打通“最后一公裡”上﹔強調“要把調研貫穿改革全過程,做到重要情況、矛盾問題、群眾期盼心中有數,對改革舉措成效如何,要刨根問底,掌握實情”﹔等等。

“立竿見影”、“實實在在”、“改革含金量”、“最后一公裡”、“群眾訴求”、“群眾期盼”、“群眾認可”、“更多獲得感”等,是習近平總書記論及改革的關鍵詞、高頻詞,生動詮釋了黨中央堅持把群眾認可、群眾滿意、群眾感受作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標准。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環保體制改革,這些過去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改革難題,過去想出台而沒有出台的改革舉措,密集出台,贏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和由衷贊賞。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改革新實踐書寫了新時代答卷人的輝煌篇章。

綜上,全面深化改革為了誰、依靠誰,重點抓什麼,怎麼抓,改革怎麼看、怎麼干,歸根結底,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一條紅線。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再次強調: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最為關鍵的是,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面向未來,如何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九個堅持”的時代新要求,其中第二條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始終是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最鮮明、最核心、最根本的價值追求。

《新湘評論》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