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紀錄片《見証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創作感悟

作者:張軍鋒    發布時間:2020年04月15日     來源:百年潮

《見証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是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與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編寫、供全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學習的教材之一,選取了賀頁朵的“宣誓書”、傅烈的“絕命書”、尋淮洲的“請戰書”、王爾琢的“托孤書”、盧德銘的“行軍書”、張朝燮的“兩地書”、陳毅安的“無字書”、夏明翰的“就義書”、趙一曼的“示兒書”、左權的“決心書”、陳然的“明志書”共“十一書”,展示了共產黨人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信念與忠誠、永遠堅守的初心和使命。11集微紀錄片《見証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以下簡稱《十一書》)就是以此為基礎拍攝制作而成的。

微紀錄 大影響

2019年11月21日,《十一書》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共產黨員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同時上線,每天一集連續播出。接下來幾天裡,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等中央主流網站先后轉載,形成一股強勁的“十一書”熱和緬懷先烈的正能量旋風,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在網絡空間進一步營造出濃厚的氛圍。

在12月6日舉行的《十一書》作品研討會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說,《十一書》的創作從一開始就立足於互聯網傳播,它從一封書信、一張照片的小切口入手,故事感人至深,節奏明快,很受年輕人的喜歡,短短十幾天就能夠取得上億的點擊閱讀量,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傳播,與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的大膽創新關系很大。

據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透露,節目推出后11天內,節目視頻的全網播放量近2億,抖音和微博還開設了“十一書”話題,總訪問量超過1.6億。截止到2019年12月6日上午10點左右,節目視頻的全網播放量超過2.5億次,其中60%以上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十一書》微博的話題閱讀量已經達到2761.3萬,和一部熱播電視劇的話題閱讀量相當﹔《十一書》在短視頻平台廣受歡迎,快手后台傳來的數據已經超過了1800萬點擊量,單個作品比如說《行軍書》是472.5萬點擊量,《兩地書》是266.2萬點擊量。

2020年1月17日,在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紀錄中國理事會承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中,《十一書》獲獎。

過去我們擔心正能量主旋律內容在網絡視聽這個空間裡沒有吸引力,《十一書》的傳播讓我們看到了信心,看到了正能量主旋律作品的價值和力量,看到了黨史、新中國史、軍史等紅色歷史的傳播力影響力。在《十一書》的播放彈幕中,“淚目”兩個字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能夠在網絡視聽空間讓年輕人“淚目”,這是正能量主旋律最直接的價值體現。

建立融合傳播矩陣,打造融合產品,充分利用融媒體手段,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的傳播環境,向廣大宣傳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作為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權威平台,一直在探索如何在融媒體環境下,發揮自己的優勢,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而微紀錄片《十一書》的創作和傳播,就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

小切口 大情懷

長期以來,我們的黨史宣傳失之於“簡單”和不接地氣。一講到革命烈士在敵人酷刑面前大義凜然,就讓人想起“中國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這句話,但往往忽略了先烈們為什麼能夠寧死不屈背后作為“人”的真實一面。把先烈還原為有血有肉的人,用年輕人容易接受也喜歡接受的方式講述先烈的故事,是《十一書》創作的重要思路。

“十一書”為講述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私人書信。

書信,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最隱秘的“心語”和生命的記錄,是袒露靈魂的表白。真實是最有說服力的,是打通歷史與現實的最好通道。

張朝燮烈士在給遠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妻子王經燕的信中說,“就是我們的感情也要社會化,不要把對於私人感情的熱烈,超過對於團體感情的熱烈。”“我們的特別關系是永久存在的,不過現在我們隻能把它埋在深深的胸懷裡。不然就要誤了我們公共的使命。”在他的心目中,私人感情的熱烈不能超越對黨的感情,黨的利益高於一切!

陳毅安烈士給戀人李志強的信中說:“六妹愛鑒:老實不客氣對你不起了,也已經同別人又發生戀愛了,這個人不是我一個人喜歡同她戀愛,世界上的人恐怕沒有不鐘情於她,這個人就是列寧主義。除了我們努力革命,再找不出別的出路,把一切舊勢力鏟除,建設我們新的社會。”在與戀人幽默的言語之間,透露出他對列寧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新社會的無限向往,而這,正是一個革命者隨時准備為信仰獻身的內心表白。

“我這次犧牲並不出乎意外,父親不必過於悲傷,還可以再討一個或繼承一個,你就當作沒有生我這樣一個孩子。我並不悲傷,若干年后,你一定會理解的。”這是革命烈士傅烈1928年就義之前,留給父親的一封遺書。作為家中獨子,傅烈一直被父親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能子承父業。但在上海學徒的傅烈受到革命思潮的影響決心赴法勤工儉學,結果父子倆大吵了一場,傅烈去法國尋求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與父親再未見面。傅烈被捕后,在就義前給父親滿懷愧疚地寫下了這封信。這封信語氣平靜而從容,對自己的犧牲早有預料,不為自己的選擇后悔,隻為因此讓父親悲傷感到愧疚。

“現因時局轉變,為了不連累家庭,今后我暫時不寄家書,你們也不要來信。我沒有錢寄回來。”這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盧德銘給家人的最后一封信。令人震驚的是,這位堂堂的國民革命軍的團長,居然連貼補家用也無能為力。短短幾句話,顯示出一個革命者在動蕩的時局中決心忘掉一己之私,義無反顧投身革命、隨時准備犧牲個人的決心和意志。

王爾琢是黃埔一期畢業生,他離家報考黃埔軍校時,和青梅竹馬的妻子鄭鳳翠剛剛結婚三個月。從進入黃埔到出師北伐,軍旅倥傯的王爾琢一直未能與家人團聚。佔領武漢后,王爾琢在漢口租下一處空房,寫信讓妻子鄭鳳翠和不滿三歲的女兒桂芳來武漢團聚一下。誰知局勢驟變,王爾琢來不及等來妻女便秘密前往上海。等他回到武漢時,妻兒已經回鄉,他錯過了和女兒唯一一次見面機會。王爾琢懷著對妻女的歉疚,給父母寫下一封“托孤書”后毅然參加南昌起義。“兒何嘗不想念著骨肉的團聚,兒何嘗不眷戀著家庭的親密……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決意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鳳翠娘家父母雙亡,望大人善待兒媳,見鳳翠如見兒一般。”這封信成為王爾琢25歲生命中一個長長的剪影。

“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趙一曼烈士在就義前給遠隔千山萬水尚在幼年的兒子的信,讓每一個讀到它的人禁不住流下熱淚。這是一個傷心欲絕的母親臨就義前給兒子的叮囑。在敵人的酷刑面前,這位母親的意志堅如鋼鐵﹔遙望尚未成年的幼兒,這位母親呼喚著兒子的名字聲淚俱下、滿懷愧疚,但在似水的柔情中仍沒有忘記教導兒子自己是為國犧牲的、要繼承她的遺志。

這些熾烈而深情的信,展現出獻身理想的革命者在親人面前的絲絲柔情,與在敵人酷刑和死亡面前的堅強形成強烈的反差。他們痛徹心扉的呼喚,他們對天倫之樂的渴望,可能顯得有點脆弱,但卻袒露出善良而高貴的靈魂氣息,是真實的血肉之軀和活生生的生命最后的吶喊,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黨性光輝和人格光輝的統一,淒美而崇高!

“重”題材 “輕”傳播

傳媒研究專家最近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大陸居民受訪者每天獲取新聞的渠道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其中75.25%來源於微信群,62.61%來源於今日頭條,39.02%來源於抖音,20.03%來源於微博,信息來自傳統紙媒的佔0.68%,來自電視的佔6.56%,其他渠道佔4.24%。

自2018年以來,網絡短視頻呈爆發式增長。充分利用網絡播出平台的巨大節目需求,主動適應網絡視頻節目的傳播特點進行新的嘗試,是黨史宣傳的一個趨勢。如何把紙媒的故事轉化成適合融媒體傳播的短視頻,用5分鐘講述一個精彩感人的故事?

長文章好寫,短文章非常難,能夠一下子打動人心、催人淚下的作品更是非常難。與恢弘的鴻篇巨制相比,微紀錄片短小精悍,便於傳播,而且回味悠長,會給觀眾留下更多的心理期待。經過認真策劃,我們確定把11封書信作為故事切入點,用懸念而不是娓娓道來地展開故事,聚焦烈士生命中最耀眼的閃光點。

為了能夠深入了解11位烈士的故事,尋找更豐富的創作素材,創作團隊分3個攝制組奔赴全國相關9個省展開前期拍攝,深入11位先烈的家鄉、犧牲地和紀念地採訪。在短短10天的拍攝過程中,編導團隊在各地黨史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挖掘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感人的故事和素材。

在江西永新縣,攝制組拍攝農民黨員賀頁朵的故事時,在他親手書寫的入黨誓詞的紅布上,發現清楚地寫著他自己的名字、入黨的時間和地點。要知道,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這樣的東西一旦落入敵手,不但會失去自己的生命,還會累及家人和親友。在與黨組織失去聯系時,賀頁朵常在夜深人靜時避開家人把“宣誓書”取下來默默誦讀。直到解放后,家人才知道他是共產黨員,他對家人說,“我入黨時,介紹人反復囑咐,寧願殺頭,也不能告訴任何人。從入黨到解放有十多年了,我沒有告訴你們,因為這是黨的機密啊!”賀頁朵對黨朴實、忠誠的感情體現了共產黨人最可寶貴的品質,也是最能打動觀眾的。

在成都,我們採訪了趙一曼烈士的孫女陳紅,她深情朗讀奶奶給父親的“示兒書”,還講述了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父親陳掖賢直到1956年才知道英雄趙一曼是自己的母親,在東北烈士紀念館看到了20多年前母親留給他的遺書后痛苦萬分,回到家裡用鋼筆在自己手臂上刻下“趙一曼”三個字,一直到死這三個字還銘刻在手臂上。從網上留言和評論看,這個故事打動了許多年輕觀眾的心,讓他們瞬間“淚奔”!趙一曼烈士的故事因為三代人穿越時空的對話顯得更加厚重。

攝制組在江西永修拍攝的時候,發現張朝燮和他的妻子王經燕這一對革命伉儷早年曾寫過一首《我和你》的詩,江西的文藝工作者已經為這首詩譜了曲在小范圍內演唱。編導組抓住這個線索,馬上找到了兩位演唱這首歌的青年歌手,並很快在錄音棚裡完成了這首歌的錄制。這首深情、優美的歌曲成為張朝燮烈士故事中精彩的段落,進而被我們打造成全片的主題歌,后來成為網絡傳播中的一大亮點。

好的紀錄片一定要符合時代傳播的特點,要研究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很多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和紀錄片,雖然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但是對年輕人的影響很小。《十一書》通過家書這個通道,讓年輕人進入到革命烈士真實的內心世界,進而對黨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筑偉業 念初心

據統計,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28年中,從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崢嶸歲月裡,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93萬之多。他們年輕的隻有十幾歲,年長的五六十歲,大多是20歲到40歲的青壯年。他們中有的廣為人知,有的寂寂無名,但他們的犧牲都一樣壯烈,值得銘記﹔他們的故事有的曲折傳奇,有的朴實無華,構成一部可歌可泣的大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裡來的、新中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無論是人們以前不太熟悉的賀頁朵、傅烈、尋淮洲、王爾琢、盧德銘、張朝燮、陳毅安,還是人們一直都很熟悉的夏明翰、趙一曼、左權、陳然,《十一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引發觀眾的思考。

越是微紀錄,越是要深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他們短暫生命中最耀眼的閃光點和不惜筆墨展開的感人細節。這些人物身上,既展現了愛憎分明、堅貞不屈、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崇高境界,又體現出對親人的柔情、眷戀和靈魂的高貴。正如中國紀錄片學會常務副會長祖光所說,《十一書》所揭示的人性、黨性,是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這些英烈人物身上展示的人性光芒和黨性光芒,構成了作品的深刻和耐人尋味。

在互聯網時代,創作更多適合新媒體傳播的正能量作品,更多反映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的主旋律作品,“潤物細無聲”地讓青年人在感動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共產黨人的“初心”,摒棄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霧,自覺擔負起新時代青年人的“使命”,是新時代黨史宣傳的重要責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說,我們的意識形態領域問題很多,讓人十分痛心。我們應該首先從政治的高度理解《十一書》的意義,《十一書》最大的貢獻,就在於通過創新方式,用主流價值觀去佔領網絡意識形態陣地。(責任編輯 黃艷)

(作者:中共中央和黨史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展陳和影視工作處處長,研究員)

(原載《百年潮》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