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与局限——七千人大会会议方式探析【3】
二、从“主题先行”到“主题后行”:大会直接讨论政治局报告的非常之举和应因之道
召开七千人大会,是要总结经验,壮气鼓劲。要“总结经验”,就要说明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原因和责任。毛泽东指出错误责任第一在中央,并要中央书记处清理这几年的文件,以明确中央的责任和问题出在哪里。这是会议准备的第一步。
“大跃进”是党中央、毛泽东决策的,如何规避毛泽东的责任,是总结经验的首要问题。中央书记处很快选编出了两本材料,一本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语录(后题名为《毛泽东同志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在两条路线上的斗争》);一本是具体的中央指示、批转的文件,并就清理材料的情况给毛泽东和政治局常委写了报告。
邓小平在1961年12月16日书记处会议和12月21日中央小型工作会议上,都讲了清理材料的情况。他说:毛主席的言论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第二本“毛病很多,许多毛病出在这上面”。讲责任是中央第一,省市第二。中央的责任,主要是中央书记处的责任。书记处的缺点错误主要表现在:没有及时研究和提出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或者具体政策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计划指标过高、多变;几个“大办”不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权力下放过多,体制下放,造成很大混乱。邓小平还说:过去这几年的事情,毛病究竟出在哪里?我们研究的结果,不是指导思想的毛病,不是“三面红旗”、总路线的问题,而是我们具体政策的问题、具体措施的问题,是执行总路线中的问题。(参见《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37、39页;《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第1676—1677、1679页。)
中央书记处对中央文件的清理工作及其报告,得到了中央常委的肯定,成为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12月20日,在中央小型工作会议召开的当晚,毛泽东对各中央局第一书记讲:这几年走弯路的责任,首先应由中央负责,然后是省委,然后才是地委、县委。总说中央正确,英明领导,不符合事实嘛……这几年的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高分配和几个大办,大办水利、大办交通、大办养猪场等,都是中央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下),第1188页。)毛泽东这些话,给七千人大会定了调子。中央的责任在书记处,也就是说,不是决策的问题而是贯彻的问题。刘少奇在12月21日的中央小型工作会议上也说:总路线是不错的,是执行中间的错误(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39页。)。
邓小平代表中央书记处为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承担了责任,通过编语录和编文件的方式,为大会顺利召开提供了前提条件。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央书记处编选的文件,是有政治上的精心考虑的,并非都是负面文件。当时彭真根据中央要求,让北京市委协助清理了这个时期的文件。共涉及93份文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央下发的文件,共19件。作为负面材料的7件,主要是发动“大跃进”的文件;作为正面材料的12件,都是具有纠偏性质的文件,正确率占63%。第二类是中央批转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和地方党委的文件,共74件。其中属于中央和国务院所属各部门的51件,地方党委的23件。作为负面材料清理的有63件,错误率85%,正确率15%。(傅颐:《重寻“畅观楼事件”的真实》,《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5期。)如此看来,中央书记处应负的责任,主要的也只是失察和轻信的领导责任,更多的还是下面的问题。
从调整开始,中央一直没有系统总结过“大跃进”挫折的严重性问题,中央领导人之间对总结经验的看法也不尽一致。在常委中,刘少奇在农村真正搞了调查,对下情的了解是最深入的。1961年4月,刘少奇回到家乡,进行了44天的农村调查,亲眼目睹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灾难性后果。“五风”对农村经济的摧残,农民说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都给他留下了铭心刻骨的直观印象。(参见《刘少奇传(1898—196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862—875页。)在接手主持起草大会的报告后,他把 对一些问题的尖锐看法写到了报告中。
1962年1月10日,毛泽东接到刘少奇主持起草的报告,先是要推迟3天开会,接着又决定报告不先经过政治局讨论,直接印发大会,用3天时间分组讨论。11日,七千人大会正式开始,没有开幕式,直接把中央的报告“披头散发”地发下去,让大家提意见。根据毛泽东提议,会期延长,充分讨论刘少奇的报告稿。
中央政治局的报告,政治局没讨论就发下去了,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对于毛泽东的这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后人评论很多。参加起草工作的胡绳认为:这是毛泽东认为报告的调子太低了,对“大跃进”和“三面红旗”肯定不够,他“是要大区书记出来讲话,不是少奇的话就是最高指示了”(转引自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49页。)。因为毛泽东对报告不太满意,又不便于自己出面表态,而在省委书记参加的100多人的小型中央工作会议上对报告“议论甚多”。某些“大跃进”的急先锋人物尤其不满。毛泽东索性把报告直接发给大会讨论,投石问路,看大家的反应,让党内思想状态透透底。这是一种“引而不发”的姿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