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与局限——七千人大会会议方式探析【8】

作者:王海光    发布时间:2012-10-19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出气会”从1月31日到2月6日,这一个星期的时间,是这些省委书记们最难熬的一个星期,下面干部的各种意见让他们如坐针毡。省委书记们都作了一生中最沉痛的检讨。虽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到,但会议预期的“出气”目的是达到了。毛泽东感到会上的“气”出得差不多了,遂果断决定结束大会。

2月6日,邓小平在全体大会上讲话。他说:这几年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责任,中央首先负责,而在中央,首先应由做具体工作的中央书记处负主要责任。我们党有五大优点,但这几年党的领导,党的工作有严重缺点,其原因,一是对毛泽东思想学习不够,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任务和口号,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办”即由大炼钢铁带动起来的各行各业的一系列“全民大办”运动。;二是这几年党内斗争发生了一些偏差,伤害了一大批党内外干部。现在必须要把党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健全党的生活。为了让一些地方领导人能够过关,邓小平在讲话中还为他们担了担子,说:小组会批评他们的事情,有不少是应该由中央负责的。(参见《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第1688、1689页;《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2页。)

2月7日,七千人大会开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周恩来在大会讲话中,讲了当前的主要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措施,代表国务院做了检讨,同时也为一些地方领导人说了话。大会通过了刘少奇的书面报告。毛泽东宣布大会闭幕。

七千人大会只是为清理“大跃进”造成的这些问题破了题,重点还是要放在以后如何收拾残局的调整方面。“出气”阶段的许多问题只是刚刚揭开盖子,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关于调整工作,也没在最高层统一思想和意见,会议就结束了。这让人感到有些意犹未尽,有些“匆匆”,甚至还有些“夹生”。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会议也只能是对“大跃进”的初步反省而已。

从审时度势的方面讲,毛泽东对“出气”的“度”的把握,是要通过烧一烧各路“诸侯”,形成上下共同反省和“分担”责任的气氛,但又不能因反省错误而形成否定“三面红旗”的群情。目的还是要在肯定“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达到全党的团结统一。从这一点讲,七千人大会对许多问题只能是点到为止,不可能期望彻底清理和改正“大跃进”的错误。

七千人大会从原来计划的10天,最后开到了28天,由一个表态性会议开成了一个讨论性的会议;从原来要反对分散主义、加强中央集权的会议,最后开成了一个通过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党内思想统一的会议。促成这个主题变化的,首先是刘少奇。他在报告中表现出来的历史责任感,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从而影响了会议的进程。毛泽东审时度势,体现了掌控全局的能力。他根据刘少奇带来的会议气氛的变化,因势利导,临场发挥,不断地调整会议议程,把握会议的节奏,把会议从一个高潮推到另一个高潮。在整个会议过程中,毛泽东表现出更多的是政治家的策略艺术,刘少奇表现出更多的是政治家的道德原则。

毛泽东对会议节奏变化的把握,从讨论刘少奇的报告,到开省委书记的“出气会”,始终贯彻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要通过“出气”达到“上下通气”,重新振奋各级干部的精神,加强全党对中央的向心力。虽然七千人大会“跑了题”,对“三面红旗”和困难形势的认识与毛泽东未必一致,但通过七千人大会,中央了解了各地的困难情况,调整工作比较贴近实际了。各地干部看到了中央敢于正视困难的实事求是态度,增强了信心。这对动员全党同心同德克服“大跃进”带来的困难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七千人大会虽然让下面的干部“出了一口气”,但许多问题只是“破了题”,有的只是刚刚“点了题”,没有再继续探究。而“通气”的情况又更逊之。特别是毛泽东与中央一线领导人对困难形势的认识,对调整的部署,都缺乏足够的沟通,没有形成共识,埋下了隐患。从这一点看,七千人大会也有很重的“夹生饭”味道。气出而不通,通而不透,透而不达,这是大会在发扬民主上的某种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