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与局限——七千人大会会议方式探析【6】
林彪的口头讲话,用心良苦,可以作为一篇文过饰非的范文,能够解析出许多个人崇拜的信息。如林彪把“大跃进”造成的困难,首先推到了自然灾害的原因上,其次推到工作上的错误,又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学费”。“交学费”是“代价不可避免论”的最初版本,相类似的说法还有“积累了经验”等等。再如林彪强调,困难时期最大的首要的问题,是党的团结,要求全党更加依靠和相信毛泽东和中央的领导。这种观点,在党内并非林彪独有,是很有思想基础的。林彪的出彩之处,是以他的威望和经历,强调毛泽东的一贯正确。他说:毛泽东总比其他人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他的思想总是正确的。我们所以犯错误,是因为毛泽东的思想和意见受到了干扰。我们党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林彪的这段话,当时多数人都认为讲得非常好,并不以为林彪讲话有什么格迕之处当时不仅大会简报反映大家说林彪讲得好,而且一些参会的人,在多年后回忆中,也没有觉得林彪讲话有什么不妥。也有人当时就对林彪讲话有些反感,但多半藏在心里,没有反映出来。(参见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147、303、311页。)。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党内一种政治心态,即:越是困难时期,越要维护毛泽东的威信,包括迁就他的错误,否则就会损害党的团结。其代价是丧失了全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林彪讲话后,毛泽东当场表扬讲得好,接着又提议延长几天会期,要大家畅所欲言,开一个“出气会”,解决上下通气的问题。规则是:有什么气出什么气,正确的话、错误的话都可以讲,不挂账、不打击、不报复。(参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下),第1199页。)林彪的讲话和毛泽东的提议,同样得到热烈响应。
1月30日,大会召开第三次全体大会。毛泽东自己主持,自己发表长篇讲话,高屋建瓴地讲了发扬民主集中制的道理。他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集中,要让人讲话,宣布“出气会”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毛泽东在大会上公开表示:中央的错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他还不点名地把一些省委书记大批了一顿,说他们压制民主,不让人讲话,不敢担责任,“老虎屁股摸不得”,最后会要“别姬”的。(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16—47页。)
从1月31日起,大会转为“出气会”阶段。以省区为单位,让地、县干部给省市委、各部委提意见,各省市进行工作总结并作自我批评。
省委书记一级的干部,是各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很多花样是他们搞出来的。中央要反对的分散主义问题,也主要是指他们。而对地县级的干部来讲,他们执行的错误政策,大都是从省委来的,很清楚省委的具体责任,对省委的意见怨气很大。毛泽东讲话后,大会焦点就集中到了省委书记们的身上。
毛泽东审时度势,以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带头自我批评的高姿态,通过开“出气会”的方式,因势利导,扭转了局面。会议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出气”阶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