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是引領具有新的歷史特點偉大斗爭的戰略布局

作者:黃一兵    發布時間:2015年07月15日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並且強調“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勇邁進”是大局, 是主題【1】。正是在圍繞這個大局和主題的奮斗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展現出一系列新的 歷史特點,呈現出“新常態”。實踐表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正以一系列新“質”內涵,賦予了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新的歷史使命﹔正以一系列新“質” 特點,標識了黨的治國理政方略的新發展和新 突破。“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就是建立在對新的歷史使命准確把握和對新的歷史主題自覺認識基礎上的、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

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使命

歷史主題是指一定時代和一定歷史時期中, 推動社會前進發展的進步力量所承擔的主要使命。歷史主題不是固化和凝滯的,伴隨著時代和歷史時期的變化,歷史主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到實踐活動中,就是先進政黨對新的歷史使命的自覺認識和主動擔當。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於把握歷史主題,勇於擔當歷史使命的先進政黨。黨從成立之日起, 就勇敢地擔負起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使命,領導人民大致經歷了三個具有鮮明歷史特點的奮斗時期,即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完成和推進了 “三大歷史任務”,即開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 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 “三條中國特色的道路”,即中國特色革命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和工 業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主題和歷史使命本身體現的是一種客觀的規律性存在,黨准確認識和把握這種規律性,並將這種規律性與黨創造歷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結合起來,領導人民為之奮斗,90多年來的歷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然而,歷史要素始終是革命的、 能動的,始終處在不斷積累和生長的過程中, 當一系列新“質”要素開始呈現的時候,歷史主題和歷史使命就會隨之發生變化。認清這種變化,把握新的歷史要求和歷史發展趨勢,提出並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戰略構想和戰略布局,並努力實現,歷史就前進和發展﹔反之, 就停滯甚至倒退。這是一種歷史自覺,對於一個先進政黨來說,更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責任。

黨的十八大后,黨對歷史主題的認識有了新發展。伴隨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 大斗爭”逐步展開,黨銳意進取,攻堅克難, 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提出和闡發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和任務,確立了 “民族復興”作為歷史主題的突出地位。

還在十八大剛剛結束的時候,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指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 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之后,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指出:“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3】與這些重要闡述相呼應的是, 黨還明確提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路線圖,這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時間表,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自近代以來,實現民族復興就是擺在中華民族面前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無數仁人志士曾為此浴血奮斗,前赴后繼。但是,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在准確認識和把握每個歷史階段的主題、展開一個又一個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逐步實現。 正是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習近平同志說: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進一步指出: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這兩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實踐表明, 到十八大召開的時候,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 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奮斗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 大復興提供了實踐途徑、行動指南和根本保障。 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幾十年快速發展所積 累的巨大建設成就,也奠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我們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同志指出: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奮斗目標而奮發努力,正在朝著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邁進。這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他進一步強調:“中國夢是 一種形象的表達,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是一種為群眾易於接受的表述,核心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適當拓展,但不能脫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要緊緊扭住這個主題激活和傳遞正能量。”【4】

將近代以來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上升到歷史主題來認識和把握,是當今時代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主動承擔歷史責任,接續奮斗、 接力探索的最新成果﹔也是在黨的領導下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紀元的內在要求和根本前提。

“新常態”孕育新“質”的歷史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政治、文化、社 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呈現出“新常態”。“新常態”的“新”,就是“有 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正常的狀態,體現出一種規律性。“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 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的、不可逆的發展狀態。

新形勢下,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是指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傳統粗放轉為高效率、低成本、 可持續。這個過程中,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 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隱含風險轉向面臨多種挑戰。中國經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要爬坡過坎,從粗放到集約,從低端到高端,結構調整的任務更加艱巨。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的新常態,就是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努力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文化建設上的新常態,就是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社會建設和管理上的新常態,就是通過正確處理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治的關系來構建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 制,以法治化和綜合治理來不斷完善公共安全機制,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來打造社會事業發展體系。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新常態,就是 培養和營造全社會生態平等的價值觀念,把生 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 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按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資源觀和保護環 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新經濟觀,推動生態文明 建設的深入發展。黨的建設新常態,就是以從嚴治黨為核心,把抓黨建作為最大政績,更加注重聚焦問題,著力解決思想、紀律、作風和廉政方面的突出問題,更加注重依規治黨、制度治黨,深化黨建制度改革,更加注重以上率 下、嚴督實查,更加注重群眾參與、監督和評判,更加注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這些“新常態”,從實踐效果來看,具有“代際”轉換發展的特征和屬性,具有孕育和培養新“質”要 素的趨勢和內涵。

“新常態”出現本身就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已經處於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應該是一個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階段, 是一個更加注重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階段。但是“新的歷史起點、新的歷史特點,很大程度就反映在我們所面對的復雜矛盾 上,反映在我們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上”【5】。從 總體上看,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 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依然多發。 二是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我國經 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經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疊加階段,一些領域的潛在風險依然較大,支撐經濟多年高速增長的體制機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 三是依法治國取得很大進步,但有的法律法規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 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 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 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 象較為突出﹔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 依法維權意識不強。四是從嚴治黨取得顯著成 效,但新的條件下,是不是各級黨委、各部門 黨委(黨組)都做到了聚精會神抓黨建?是不是各級黨委書記、各部門黨委(黨組)書記都成為了從嚴治黨的書記?是不是各級各部門黨 委(黨組)成員都履行了分管領域從嚴治黨責任? 一些地方和部門還難以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對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和反復性估計不足, 還缺乏常抓的韌勁、嚴抓的耐心,還缺乏管長遠、固根本的制度。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 復雜,在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還沒有取得壓倒性勝利。上述矛盾和問題,涉及發展的目標問題,也涉及發展的動力、保障和領 導力量的問題,是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問題。

“四個全面”有機統一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在深刻把握歷史主題,敏銳掌握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情況和深層次問題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並深刻闡發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戰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 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 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 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機統 一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是引領具有新的歷史特點偉大斗爭、實現中華民 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發出了向實現“兩個一 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時代號角。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 這些新要求,關鍵在“全面”,重點在“更高要求”。“全面”就是強調要通過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使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 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更高要求”就是強調要建成的這個小康社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發展的 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小康社會﹔是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 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的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 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的小康社會﹔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小康社會﹔是環境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 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的小康社會。十八大同時提出,全黨要埋頭苦干,頑強拼搏,確保 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2020 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一百年”奮 斗目標的關鍵節點,這就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緊密結合起來了。

“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 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 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 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 和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要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 面的風險挑戰,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途。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門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 新的規劃和部署,強調要經過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20年,在重 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 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新的改革開放實踐中,黨領導人民正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 藩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 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持續不竭的強大動力。

“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的根本要求。“要實現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 全會作出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 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 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就必須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上作出總體部署、 採取切實措施、邁出堅實步伐。”【6】順應實踐發展的需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 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 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踐表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是有序穩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的根本要求。

“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景光明, 但道路並不平坦,還會面臨許多復雜而艱巨的 任務,還會經受各種風浪風險的考驗。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使命越光榮,奮斗目標越宏偉, 執政環境越復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 越要從嚴治黨,做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 亂”,使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黨的十八大以 后,黨中央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強調 切實增強管黨治黨意識、落實管黨治黨責任, 把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更加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使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都按照黨內政治生活准則和黨的各項規定辦事。同時以嚴的標准要求干部、以嚴的措施管理干部、以嚴的紀律約束干部,使黨員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持續深入改進作風,使黨的作風全面純潔起來。全面從嚴 治黨涉及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 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各個領域,是整黨治黨的頂層設計,必將對黨的自身建設產生深遠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順利推進,關鍵靠黨來掌舵。隻有堅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 務必從嚴,努力提高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 靠“自身硬”才能真正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 復興的主心骨,才能使廣大黨員干部在偉大復 興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前列,始終發揮先鋒 模范作用。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 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的新創造,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開辟嶄新未來的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2015年第7期)

——————————

注釋:

1、習近平:《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的 講話》《在同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 話時的講話》,《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 第8、10頁。

2、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 目標》,《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4頁。

3、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 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5一 36頁。

4、《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 編》,第7—8頁。

5、 劉雲山:《增強冋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學習時報》2014年5月19日。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 雜,承擔的任務更加繁重艱巨,我們要緊緊依 靠人民,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發展,更加堅定 地推進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激發創造活力, 更加有效地維護公平正義,更加有力地保障和 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進黨風政風。

6、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 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共中央關於全 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 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