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期【10】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3-12   
分享到 :
2012年第2期【10】

在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第十二屆年會上的致辭

2012923日)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學者,各位朋友,大家好!

很榮幸出席毛澤東詩詞學術研討會和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第十二屆年會。最近我看了一些資料,對研究會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研究會成立十多年來,組織和團結一大批專家學者對毛澤東詩詞進行多方位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這次會議的論文目錄,就反映了研究的不同視角和涉及領域的寬廣。研究毛澤東詩詞,不僅加深了對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認識,而且加深了對中國現當代政治、軍事、文化、文學的了解,對於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以及中華詩詞的復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我謹代表中華詩詞學會向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並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毛澤東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綜觀他傳世的詩歌作品,創作時間超過半個多世紀,不僅題材多樣,多數作品為其革命生涯的藝術紀錄,表現了廣闊的胸襟、深遠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操,而且縱橫捭闔,氣象磅礡,具有革命史詩的氣魄。他對中國古典詩詞格律運用自如,善於通過典故、神話和寓言以及賦、比、興等手法,創造出新的詩意。這些都奠定了毛澤東在現當代中國文學史、詩歌史中的重要地位。毛澤東詩詞自從公開發表以來,其所發揮的“詩教”作用,怎麼估價都不過分。我們好幾代人都深受毛澤東詩詞的影響,毛澤東詩詞的名句、境界、意趣,已成為我們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滋養。特別是在那個傳統文化受到不公正對待、舊體詩詞幾乎無存身之地的年代,毛澤東詩詞的公開發表,意義尤為巨大,不僅彰顯了舊體詩詞的魅力和生命力,對於舊體詩詞的保護、傳播更起到了無可代替的作用。今天,許多同志喜歡寫作舊體詩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到毛澤東詩詞的影響和引領。

這次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毛澤東詩詞與中國詩歌的發展道路”,我認為很重要,很有意義。關於中國詩歌的發展道路,詩歌界都很關心,許多人都在思考和探索,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我想認真學習毛澤東的有關論述,是很有禆助的。他在致陳毅的一封信中說:“民歌中倒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

民歌即民間歌曲,又稱民謠,是民間音樂的一個門類﹔民歌的文學部分(即歌詞)屬民間文學。民歌以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不斷再創作的形式生存於民間。對於真正的民歌,群眾的再創作是其發展的重要環節。從中國詩歌發展的歷程來看,就與民歌有著分不開的關系。孔子整理《詩經》三百零五篇,屬於民歌的“十五國風”就佔了一百六十篇。屈原整理楚辭《九歌》,保留了不少南方楚國的民歌。漢代設樂府官署搜集民間音樂,使漢代的民歌得以保留。此后各個朝代都有人從事民歌的搜集與整理。唐代將民歌加工為曲子,五代北宋又將曲子再加工形成著名的詞。1919年“五四”以后,北京大學成立了歌謠研究會,出版《歌謠周刊》,載有民歌(歌詞),從此民歌登上了大雅之堂。因此,毛澤東對民歌的推崇是符合實際的,中國傳統詩歌的發展也一直離不開民歌的滋養。

毛澤東所期望的“新體詩歌”,能夠吸引民歌中的“養料和形式”。這個養料,應該包括民歌豐富的內容、永無歇止的創造力、不同特色的風格等。民歌的形式,除七言體外,還有三、四、五、六、八言的,或多達十幾字一句,章、段、句結構也多有不同。此外,民歌中多有運用比興、夸張、重疊、諧音等手法,毛澤東一再強調詩要有“形象思維”,在民歌中就有著充分的體現。這些無疑都是“新體詩歌”所需要的。

這個“新體詩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現在還很難說﹔能否最后形成,也還未知。但從毛澤東的論述看,有三點需要注意:一是需要創作界和理論界的積極參與。毛澤東說要“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那麼靠誰來吸引呢?當然是寫詩的人,研究詩的人,不僅要有自覺的追求,還應有一些規劃等,以便共同努力,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二是“新體詩歌”不應只是一個格式、一種樣式,應如毛澤東所說是“一套”,即在基本的要求之下,有著可供選擇的多種創作樣式。三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如毛澤東所說是“將來趨勢”,是“很可能”的,急不得,要符合詩歌生成的規律。但要有信心。以上是我學習毛澤東關於“新體詩歌”的一點體會。

目前中國詩壇有新舊兩家,即舊體詩詞(傳統詩詞)與新詩(白話詩)。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古代詩歌經歷了數千年漫長而不間斷的發展。“五四”時期雖然受到打擊,后來又被擠出了文學史,但仍然不絕如縷,仍然有著數量可觀的作者隊伍。特別是近30年來,隨著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的回歸,中華詩詞也逐漸復蘇,並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毛澤東當年曾說,舊體詩“不宜在青年中提倡”。現在,大學生的舊體詩社甚多,前幾年中華詩詞學會接收了河北滄州的一名中學生入會,當時才12歲,詩詞格律熟練,詩寫得很不錯。如果毛澤東健在,相信他也會感到高興。中華詩詞的頑強生命力,在於它與我們古老民族的悠遠歷史和燦爛文明相聯系,在於它是傳統文化中最受關注和喜愛的一個部分,在於它與漢字這一極富形式感與表達力的文字的特點有關,除非我們徹底摒棄傳統,除非我們完全廢除漢字,否則,舊體詩詞仍然有其存在、發展的土壤與條件。

作為舊體詩詞,本身也是發展的。例如,中國古代詩歌的代表形式是律詩,其形成則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詩經》、《楚辭》等已具備了一定的韻式,從《古詩十九首》至建安詩人創作已略具五言八句詩歌雛形,但真正從古風向律詩轉化的關鍵是南朝齊梁新體詩,到唐朝則成熟定型。律詩就要守“律”,毛澤東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他本人的律詩嚴守平仄,但在用韻上卻突破了傳統的“詩韻”,例如《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雲飛)四支、五微通押,《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十四寒、十五刪通押,《七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與《七律·和柳亞子先生》(飲茶粵海未能忘)都是三江、七陽通押,也就是說,把詩韻放寬到了詞韻。而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一句一韻,十句十韻,均押去聲韻,分屬十四願、十五翰、廿八勘。按照詞韻,十四願(半)、十五翰可通押,廿八勘隻能與廿九艷、三十陷通押,顯然,這首詞的用韻又突破了傳統的“詞韻”。但用今韻讀來,卻是押韻的。近年來,馬凱同志提出“求正容變”,即既提倡堅持格律,又支持改革創新,這也反映了中華詩詞發展的趨勢,適應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

中國新詩即白話詩也有近百年的歷史,雖然“迄無成功”,但其成就還是相當可觀的,影響仍然很大,一直佔據著現當代詩壇的主流地位。因此,中國詩歌的發展,是否可以走舊體詩詞(傳統詩詞)、白話詩(新詩)以及將來可能產生的“新體詩歌”的鼎足而三、共同發展的道路呢?我以為是可以的。從中國詩歌發展歷程看,新體的產生,並不影響原有體式的繼續發展,有了律詩,古風仍然為詩人所重,真正的名家,譬如杜甫,都有大量的古風,“三吏”、“三別”就是古風。毛澤東說:“李白隻有很少幾首律詩,李賀除有很少幾首五言律詩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寫。”毛澤東有律絕,又有五古、七古、六言、雜言等。有了詞,傳統詩歌照樣發展﹔有了白話詩,傳統詩歌仍然存在﹔同樣,將來有了“新體詩歌”,傳統詩詞也會繼續有新的成就。詩壇應是多元並存、百花齊放的,應是互相借鑒、共同發展的。

近年來,中華詩詞學會與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毛澤東詩詞研究的不斷深入,既體現著毛澤東詩詞研究的成果,又是中華詩詞事業興旺的一個反映。讓我們進一步加強合作,與全國詩歌界的朋友一起,為探尋中國詩歌的發展道路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