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的重点在协商,还是民主?--读德勒泽克《协商民主理论及其超越》一书的两点认识

作者:丁开杰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7日    

作者按:这是作为主译者,笔者为德勒泽克的《协商民主理论及其超越》一书在中国出版而创作的译后记。文章著成已经3年有余,时至今日,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大学术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推动着中国民主化进程。最近,决定把这篇译后记放到网上,供众多有志于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朋友们参考,希望能对理解德勒泽克的协商民主思想提供一个视角!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主明显转向了协商。在这种转向上,德勒泽克曾经做出过不少贡献。《协商民主理论及其超越》是德勒泽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本较新的论著。全书虽然篇幅不长,大概不到15万字的容量,却对协商民主理论开展了逻辑缜密、观点新颖、论证严谨的论述,其间,不乏令人深省的思想。这里,仅仅谈两点认识。

(一)话语民主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分析路径

在对民主的研究上,《协商民主及其超越》是德勒泽克的又一次努力。早在1990年,德勒泽克就曾出版《话语民主》(Discursive Democracy)。在该书中,德勒泽克对民主理论进行了部分论述,但是他根本没有使用协商或者协商民主之类的词汇。从个人观点来看,德勒泽克倾向于使用“话语民主”而不是“协商民主”一词,即便他认识到,“话语民主”和“协商民主”二者之间现在好像往往被交叉使用,而且协商民主使用得更多一些。此外,他认为,话语民主实际上是更好的词汇。因此,作为德勒泽克在《话语民主》一书之后对民主理论的又一次探索,在《协商民主及其超越》中,德勒泽克实际上也等同使用了“话语民主”和“协商民主”两个词汇。

德勒泽克写作《协商民主及其超越》一书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在民主转向协商后的民主理论从总体上应该是什么形态,尤其在把自由宪政主义协商民主和话语民主进行的对照的情况下,它们是什么样子。从全书的结构来看,作者的这种努力是围绕两条线路来展开的:(1)对协商民主进行介绍和论述,即向读者讲述协商民主是什么样子;(2)从批判角度对协商民主进行评论,不断完善协商民主理论,以达到超越。基于这两条论述线路,《协商民主及其超越》的写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批判”和“超越”。

关于协商民主有很多种分析路径,其中,话语民主是比较重要的一条路经。在《协商民主及其超越》一书中,德勒泽克采取的分析路径就是话语民主。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德勒泽克对话语民主所涉及的很多概念、理论体系都作了深入而富有建树的论证。这些概念包括民主、协商、话语、交往、理性、利益、反思、共识、边界等等。书中所涉及到的理论体系包括民主理论、话语理论、交往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现代性理论等等。如我们所知,这些理论都是近现代以来由一些集大成者提出并阐述的,比如斯图尔特.罗尔斯关于民主的论述,比如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论、批判理论的创建,比如福柯关于话语的阐释,又如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理论的论证。就以上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涉及和运用来看,德勒泽克创作《协商民主及其超越》的学术主旨是宏大的,其对诸多与民主理论建设相关的研究领域的涉足则是令人钦佩的。因此,《协商民主及其超越》一书在民主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值得肯定,认真研习德勒泽克在该书中所论述的诸多理论话题,无疑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二)协商民主的重点仍然是民主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理论的创建源自现实世界的实践,而理论最终也要用来解释和指导现实世界的实践。在《协商民主及其超越》一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德勒泽克对这种关系的深刻认识和切实运用。全书围绕14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进行阐述。这些问题包括:协商是否允许情感类型、比喻类型等交往;有没有一些首先应该被排除的交往类型;协商的合适场合是既有的自由民主代议制和法律体制,还是应该向更广的社会层面推进协商;政治平等是协商思想的核心吗,如果是,那么,我们能容忍多少对这种协商思想的偏离,等等。围绕作者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德勒泽克沿着话语民主这条分析路径,在《协商民主及其超越》中对差异民主、跨国民主、绿色民主、反抗性民主等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对照今日中国的实践,《协商民主及其超越》关于上述论题的见解,为我们思考中国许多城市和乡村正在开展的咨询、磋商、讨论会议和听政会议等等类型的协商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撑。

作为民主理论的一种新的转向,协商民主的重点是协商,还是民主呢?德勒泽克认为,民主向协商的转变,表明了人们对民主真实性的持续关注。真实性是指民主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交往来进行的,这种交往鼓励在无强制的情况下对偏好进行反思。因此,我们认为,协商民主的重点还是民主,或者说最终的归属还是民主,协商只是一种手段或者策略。关于这点,德勒泽克在本书中文版序言中就明确指出过。他说,“民主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总是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会,但是,它从来都没有放弃其信仰,即人民大众有参与讨论其共同未来的能力。”准确地讲,话语民主并不是一种民主模式,因为它并没有给出一个详细而确定的制度体系。相反,我们最好把话语民主看作一种民主化策略,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间,当处在面对一系列制度的任一情形下,我们该如何来实现民主。当政治理论进入一个同政治体制中的个体开展的对话时,对话语民主的诉求本身就应该是协商的和民主的。因此,民主和民主化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公民、政治领袖和政治理论家都可以参与进来。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关注和研究协商民主理论,不仅是为了参与全世界的这场学术对话,更重要的是从研究中汲取能够指导中国实践的合理成分。《协商民主及其超越》涵盖的内容和阐述的论点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更多关于协商民主的理解和认识还需长时间的研习。以上内容,仅仅是粗浅和局部的认识。更多真知灼见,还期待广大读者认真研读该书后加以体会。

(来源:[澳大利亚]约翰.S.德勒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译后记)(译者单位:中央编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