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历史发展总趋势研究述评

作者:郭伟伟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5日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社会因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无论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具体制度方面,还是在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方面,都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对于战后资本主义是否产生了某些新变化,我国学术界尽管在一些具体状况的分析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界说和阐释,但几乎一致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前几个历史阶段相比,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虽有短期的动荡和危机出现,但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出现了新的质的飞跃。

2、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有学者指出,由于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导致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不断进行调整,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使所有制形式、经济运行机制、劳资关系、分配方式等各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学者则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广泛地开拓了国际贸易空间。大垄断资本跨越国界,在世界各地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经济国际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还有学者从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不少发达国家在坚持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财产所有形式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二是企业股权的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

3、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学术界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并做了系统阐述。主要表现在: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矛盾方面的作用也越发突出。第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第四,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

还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精巧。表现在:资产阶级国家公民权普遍进一步扩大,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大发展;国家政治结构的法律化得到加强,法制强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国家的社会职能不断扩大。

4、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1)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

有学者认为,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是资本的变化和企业管理的变化引起的。当代资产阶级同50年前相比较,发生了两大相互联系的变化: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或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经理资本家(或称新型资本家)人数增加、作用上升,成了当代资产阶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即从直接控制逐渐过渡到间接控制。

2)当代无产阶级的变化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首先,从脑力和体力劳动者的分布来看,统称为蓝领工人的近代工人阶级主体,即体力劳动无产阶级依然存在,但其数量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劳动者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多层次化的新趋势,其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白领工人已超过蓝领工人。其次,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包括普通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参与生产过程,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从劳动者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农业劳动力和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数量大幅度下降,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工人迅速增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数量超过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数量。第四,新的“中间阶层”出现,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新的社会力量。

还有学者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阐述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强调指出,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劳动时间缩短;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问题上获得帮助。

上述变化,导致阶级关系和工人运动也随之发生变化。对此,有学者归纳为三点:一是劳资冲突有所缓和,劳资矛盾没有过去那样尖锐;二是罢工和示威游行作为常用的斗争手段,通常限于经济和福利的目的,难以发展成为政治斗争;三是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在淡化。这是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高涨的革命形势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处在新的启蒙和觉醒中。

(二)关于资本主义内部的新社会因素

在分析上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内部的新社会因素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资本社会化本身正是资本主义肌体上生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无论是合作制、合作工厂,还是股份资本、垄断资本、国有资本等社会化资本形态,都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扬弃的一面,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它们为未来新社会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一些学者还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自我扬弃所呈现出的新社会因素:1、国有企业得到较大发展。由于国有企业具有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所以它的发展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的进一步扬弃。

2、合作经济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合作社所有制是对私人资本和私人生产积极扬弃的结果,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起到了一种“侵蚀”作用。它不仅突破了单一的纯粹的私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传统模式,而且在其经营宗旨、管理方式和分配原则上,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重要形式。

3、出现了企业职工持股、法人持股(机构投资者)等扬弃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新现象,促进绝对个人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变,这无疑是对私人资本所有权的直接侵犯。

4、对国民经济计划调节的推行已使资本主义生产向社会主义的“有政府状态”转化。从总体上基本消除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显的有序化和可调控化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在资本主义母体中的产生和积累明显可见。

5、在分配方面,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由资本家单方决定,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这是对资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权的一种剥夺。劳动者在失业、医疗、养老等众多方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广泛推行与不断完善,显然是资本主义本质无法容纳的内容。高率累进税和遗产税的征收,是对私人资本和私人财产扩张的限制,同样是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一种扬弃——消极的或积极的扬弃。

有学者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各国共产党人利用合法斗争筹办的工农商贸企业和文教单位自然具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工人自己集资、自己管理的合作企业或职工持股公司,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生产、供销、信贷合作社,城乡居民的消费合作社,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数量越来越多。

二、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如果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诸多新变化是客观事实,那么在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问题上,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当具有科学辨证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唯物辨证的分析,才能得出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检验的科学结论。与此同时,国内学者还就以下具体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1、如何正确看待战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存在着分歧,有两种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战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有经济,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为了所有资本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绝不会因为有了“国有”的字样而归全体人民所有,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统治,反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有学者持相同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当代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国家所有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属于私人垄断资本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经营内容、经营方针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

对此,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体现了从私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转变的规律。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相继出现了从个人直接占有向个人间接占有、再向非个人占有的转变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制的形式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越来越多地带有了社会所有制的色彩,是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渡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接近的一种中间性环节。

2、“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是否改变工人受剥削的地位。

学者们以敏锐的眼光深刻揭示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本质。有学者指出,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保护生产者不过是保护资本主义生产的手段。西方福利制度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其二,工人生活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并不能说明工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依据,是看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看生活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通过福利制度虽然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却不能改变他们受剥削的地位。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分配方式方面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有学者就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并指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在现代,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相反,企业内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被新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更巧妙地掩盖起来了。

3、如何正确看待西方国家股份制的发展

随着居民入股人数的增加,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所谓“股份分散化”趋势。西方的一些论者称之为“资本的民主化”,说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人民的资本主义”。对此,国内学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资本主义股权分散化的实质。有学者指出,这种股份资本的社会化,只不过是把过去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私有财产,转化成了相对分散的私有财产。因此,股份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些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有学者明确指出,判断股份制的性质,不能看多少人参了股,而要看参股者掌握了多少股票,控股的股份掌握在什么人手里。说到底,“股份分散化”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

4、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总趋势

研究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最终目的在于据此预测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此,学术界积极研讨,各抒己见,形成了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自身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观察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不仅要看到危机、战争和群众斗争等因素,而且要十分重视社会经济革命和经济发展这个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要资本主义还能推动经济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就不会灭亡。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它不仅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

有学者进一步分析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首先,这种结合扩大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使政府获得“超阶级的裁判员”身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其次,国家干预和调控职能的发挥,使当代资本主义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领域,由于国家的干预使资本主义变得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分配领域,通过税收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收入分配不公,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所发泄,不至于积攒到矛盾总爆发的程度,实际上起到了政治“减压阀”的作用。

2)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几十年来的“相对繁荣”并不表明它已经返老还童,可以永世长存了。它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进一步向结构性矛盾激化的方向发展,其对抗性质继续深化;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固然克服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但同时又以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债务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障碍;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又使科学技术本身与劳动者处于对立的状态,带来了难以避免的严重失业。因此完全有理由说,当代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是有限度的。这个极限就是,私有制即便是再发展,也不会使它的所有制发展到全社会公有的地步,这就必然要与未来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发生不可克服的矛盾。总有一天,社会化生产力要冲破资本主义所有制这个外壳,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还有学者指出,新社会因素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已被新社会因素打开了缺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资本主义合理性和恒久性的证明,而是资本主义具有向更高级的新社会转变的历史过渡性质的印证,或者说,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预示。

还有学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因素的吸收、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扬弃,预示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显现了历史的巨轮在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接近了“社会主义的入口处”。 

3)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有两面性。

一些学者持此观点,认为,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作用的限度,乃至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战后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作了不少调节和干预,这既说明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也表明资本主义正在走向衰落。正如一个人到了晚年,不得不借助拐杖来走路,表明他的衰老一样。

三、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未来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等问题

1、关于两制关系的新认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此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一球两制”的世界格局。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两制关系,学术界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有了新的认识。

许多学者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新形式、新特点。有的研究者概括如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两制间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非制度性相互交织与融合,且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更加长期、全面而主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两制间呈现更激烈的非制度性利益争夺与摩擦,且制度性矛盾和斗争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交流、合作与融合是目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制关系的主流。”

多数研究者坚决反对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视为绝对对立,认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总以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是不相容的,而且是全方位绝对对立的,这种观念和看法是有违于历史发展事实的。还有学者认为,我们应当抛弃过去的冷战思维,建立一种同全球化相适应的与西方国家关系良性循环模式,即:和平共处——平等的合作与竞争——增加信任、减少麻烦、不搞对抗、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繁荣。

在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存在较多的交流与沟通的同时,许多研究者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并没有改变。尽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存在于同一时代,两制的发展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趋势,并且这种共处依存的状况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长期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制在逐渐走向和解与统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两制的对立都具有根本意义。还有学者强调,“和平共处”不等于斗争的激烈程度降低,而是由时代条件决定的两种制度斗争方式的转变。竞争的最终目标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

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但这一取代又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既然如此,有学者指出,必须从三个方面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即在斗争、合作、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要积极利用共处机制提供的机遇,将斗争融于合作之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这也是时代赋予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有学者结合全球化背景进一步指出,世界社会主义要发展,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全球化,而抵制全球化的趋势,相反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寻求广泛的合作,更好地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实现道路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于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问题,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暴力革命”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

但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仍然用暴力革命的单一思路去看待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促使人们思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道路是不是必然要经过剧烈的政治革命?是否存在和平的、渐进的发展和转变的可能性?对此,国内学者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富有真知灼见。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明确提出过“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共产党人的目标“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但他们从未否定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有学者认为,从目前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而言,资本主义有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以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条件在日趋成熟,可能性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资本社会化的大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情况上。

还有学者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深刻阐明了非爆发式质变即和平过渡的现实根据。首先,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多,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剧烈变动性自然会相应减小,而其转变的平稳性则会相应增加。其次,随着当代资本主义部分质变的不断出现,自然为它最终实现根本质变做了相应的铺垫,使这种根本质变的难度相应降低,社会震荡相应减小。再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了采取非暴力形式的现实可能性。知识劳动者阶级因在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而有力量迫使资产阶级做出适应生产力性质的明智选择。以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极有可能在和平形式下完成。

应当指出的是,“暴力革命论”经过历史的验证,有15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和平过渡说”只是一种设想,迄今为止未经过实践的验证,因而未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更多的学者提出了“两种可能说”,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存在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两种可能性。

有学者指出,在21世纪新的100年中,发达资本主义将会适应新生产力和高度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在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及运行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与特点。新的经济制度因素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可以有两种转向社会主义的途径:一是通过工人阶级革命取得政权,利用新的经济制度因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二是经过较长期的自然发展过程,通过部分质变的不断积累逐渐转向社会主义。

有学者预测了当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形式,会通过两种特殊而又相互影响的方式进行。一是社会主义社会体系按自身独特方式,经过艰难曲折向前发展。而它的发展又引起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二是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由自身内在矛盾的作用走向否定方面,转向社会主义。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1)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已经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制度因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转向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这些过渡形式一旦受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洗礼,就会转变成社会主义所有制。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发生严重危机,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严重震荡、灾难和混乱,使共产党人有可能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政权。3)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严重后果,即全球贫富悬殊差距拉大和局部战争,将促使一些国家摆脱资本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4)原苏东国家重新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有关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国内学者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当然,由于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更深入、及时的研究有待于学界的继续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世界沧桑15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李琮等主编:《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重要问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学东:《对资本主义自我扬弃探析》,《理论视野》2003年第1期。

  5、徐崇温:《从实际影响中去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理论视野》2003年第1期。

  6、徐崇温:《如何认识国家干预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前线》2001年第4期。    

  7、高放:《当代资本主义六大新特征》,《中国青年报》2001415日。

  8、高放:《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

  9、《求是》课题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求是》2001年第3期。

  10、《求是》课题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本质上的腐朽性——二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求是》2001年第4期。

  11、《求是》课题组:《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及其局限性——三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求是》2001年第5期。

  12、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吴雄丞:《共产党人应该如何对待社会主义低潮——兼论目前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10期。

  14、毅飞:《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解放军报》2000816日。

  15、肖一然:《福利制度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地位》,《解放军报》2000816日。

16、庞仁芝:《在斗争、合作、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解放军报》2000816日。

  17、罗文东:《解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奥秘的锁钥》,《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2期。

  18、罗文东:《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和趋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5期。

  19、胡振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新社会因素”问题》,《理论视野》2003年第1期。

  20、常欣欣:《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光明日报》200126日。

  21、许志功、姜鲁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习时报》20001120日。

  22、余文烈:《全球化、反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23、林德山:《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矛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1期。

  24、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9期。

  25、李伟:《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26、陆象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新进展》,《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

  27、陆象淦:《面目虽变 本质依旧——谈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民日报》2000829日。

  28、李慎明:《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展望》,《求是》2003年第4期。

  29、赵金飞:《如何认识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 

  30、李会欣:《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变化论析》,《石油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1、聂运麟:《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若干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

  32、赵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33、肖枫:《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1期。

  34、周敏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钥匙》,《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

35、卫兴华:《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北京日报》2000918日。

  36、梅荣政:《当今世界的两大历史趋势》,《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3期。

  37、吴海山:《马克思主义资本社会化理论及其启示和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6期。

38、张仲秋:《知识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12期。

39、李果等著:《员工持股制度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0、高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