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义的形而上之光

——对胡海波博士《正义的追寻》的追寻

作者:胡长栓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2日    

正义这一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的话题,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走出人类的思想一步。正是由于正义自身的神圣和深刻,致使正义问题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随着人类认识曲折的不断的发展,为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正义问题这块雾蒙蒙的大观园射入了一丝晨曦。当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颇有影响的形而下的正义观,如约翰·罗尔斯的社会本位正义观、罗伯特·诺齐克的个人本位正义观、麦金太尔的人类美德与实践合理性本位正义观。然而,虽然正义理论的价值存在于现实之中,但正义理论的根本前提则是深植于形而上的深思之中的,不对正义本身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就无法找到认识和理解正义问题现实原则的钥匙。新著《正义的追寻》(以下简称《追寻》)是胡海波博士以其博士论文为蓝本,之后经过长达三年之久艰辛劳作的结晶。该书是就正义问题经近代对古代形上否定之后的一次再否定,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就正义问题向古代认识视角的一次复归。该书“紧紧抓住人及其历史发展这一实质和核心去探究正义问题”(高清海该书《序》),分析阐明了正义的起源、意义、演变和发展等问题,在人性的历史发展中为现实的正义原则找到了最后的哲学根据,从而避免了传统对正义问题“碎片化”的理解,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正义观。

笔者认为在过去、今天、未来三相的统一中寻找对正义的规范,是《追寻》一书为理解和认识正义问题提供的一个全新视角。“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因此,历史性既是人的本性,也是正义的本性”(该书第4页),但历史并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它是“先前历史”,人类的今天,和“后来历史”的统一。因此,“对于人类今天的现实行为、关系以及生活,历史性的正义准则具有双重的判断、评价尺度,即‘先前历史’与‘后来历史’的双重标准”(该书第5页)。这样,《追寻》一书就真正彻底地克服了传统正义观问题上的单向性;或者从具体处境去理解和规定正义的“存在即正义”的看法,如柏拉图;或者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的“永恒正义”观,如麦金太尔,坚持了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认为“先前历史”的文明传统是人的行为、关系以及生活“起码的正义”或“基本的正义”,人类的今天是人类正义原则价值实现的真正躯体,而“后来历史”的追求与理想则是引导人类发展方向的灵魂。

理论的最后归宿是现实的实践,正义理论的价值也必须在现实的正义原则中取得真正合理性的根据。现代西方正义理论正是在企图与现实的实践结合中陷入了非此即彼的单向性误区:或者是罗尔斯的社会本位正义论,或者是诺齐克的个人本位正义论,或者是麦金太尔的传统美德本位正义论,无一不是在对现实的切入中迷失了人性的整体性与历史性。《追寻》一书则在批判继承这些正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正义理论的双重主题与三重境界,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了正义理论的最后追求——正义的辩证实践。该书阐明了“正义理论的终极关怀是人的发展与人性的完善,而转换后的现实视角则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该书第7页),从而实现了正义理论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对立的消解:阐明了在当今时代“个人本位正义观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解决我们时代的问题,引起人类发展量的变化;人类本位的正义观能够在跨越时代的意义上解决今天和未来的问题,促进人类发展质的飞跃。”(该书第12页)。这样就解决了正义理论时代差异的矛盾,当然这种正义理论的现实原则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但现实正义原则的辩证提法,必然如此!

在西方发达社会的正义理论已经普遍为人们所关注并颇有影响的时候,我们国内由于人们对经济生活领域理论问题的热情,致使正义问题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追寻》一书作为国内关于正义问题的了了专著难免有些缺憾,比如对正义现实原则的思考还不够十分深入和具体,当然,这或许已跨过了形上正义的门槛。总之,《追寻》一书的意义与价值,无论就其本身对正义问题的追问与思考,还是就其对正义问题形上的提出都是重大而深刻的。

  载于《求是学刊》1999.3.P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