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的危机和机遇

——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例兼谈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作者:胡长栓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9日    

在马克思看来,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1](P278是“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这意味着,任何危机都不是绝对的危机,它不仅仅是一种疯狂的破坏性灾难,而且也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机遇。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也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其对世界的影响来说,同样也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和破坏性的危机,而且也是一种积极性的建设机遇。它对于一些经济结构来说是危机,但对于另一些经济结构来说却是机遇;对于一些社会发展模式来说是危机,但对于另一些社会发展模式来说则是机遇;对于一些核心价值观念来说是危机,但对于另一些核心价值观念来说却是机遇;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危机,但对于另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则是机遇。这也就是说,和其他任何危机一样,这场经济危机是危机和机遇并存的危机,它包含有多少危机就会包含着多少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放缓甚至是倒退的情况。但是,无论其影响多么广泛,就其实质和结果来看,仍然是一场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危机。

首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以美国等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危机。由于金融利率上调和房价不断下跌,造成大量次级贷违约,从而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原因,而这一原因的最后形成根本上来说则是美国等以金融和房地产泡沫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的结果。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了二战后最为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市场为主导,科技电子、IT(包括网络)、房地产和金融等先后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与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本世纪初,美国在IT泡沫破灭后,在不断鼓励居民购房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借助于不断上涨的高房价、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和金融洐生品的经济结构。在这种经济结构中,如果利率不断下调,房价不断上涨,就势必产生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而一旦利率上升,房价下跌,就必然造成大量次级贷危机和一系列以次级贷为基础的金融洐生品危机,给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者带来巨大冲击,最后产生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波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最终形成经济危机,而当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征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就带来了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本质上正是以美国等为主体的由自由市场主导的经济结构危机。

其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以美国等为代表的社会发展模式危机。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与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相反。”2](P278-279这里,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即对资本增殖和利润的绝对追求,也给我们描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即“资本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主要矛盾,它在高度自由的市场基础上,一方面使企业个体处于高度的组织状态,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无法实现整个社会有组织的协调生产。这样,在“资本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由于人们对资本增殖和利润的单纯追求,就不仅极易造成生产、需求和消费之间的失衡,产生所谓的生产相对过剩,而且也极易形成给人们带来高额利润的经济泡沫。如自20世纪末以来,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就先后形成了IT(互联网)泡沫、股市泡沫、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这些泡沫随着人们对资本增殖的不断追求而不断膨胀,直至破裂。这些泡沫的破裂就会造成经济的萧条、放缓甚至衰退,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直接的是美国以次级贷和大量金融洐生品为基础的金融泡沫破灭的结果,但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看,则是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资本为本”社会发展模式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为本”社会发展模式的危机。

再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以美国等为典型的价值观危机。一定社会的价值观总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它往往决定着一定社会具体的生产、交往和消费等内容。“民主”、“平等”、“自由”等以美国为典型的价值观,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美国等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映,它以“个体本位”为本质、基础和核心,影响甚至决定着美国等典型资本主义国家具体的生产、交往和消费,是实现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在这种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追求更多的只是个人需要的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通常则只是表现为单个企业自身利润的不断增长,而整个社会本质上则只是无数单个个体的杂合。这样,一方面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一方面是人们的“异化消费”,即“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3](P494一方面是“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扩张。”2](P546以此为基础,就决定了美国等消费型社会的本质。在这种消费型社会里,所有人都把消费活动置于他们日常关注的中心位置,无论是观念还是行动,人们都绝少会为未来买单,而是只要一有可能,人们就会不顾一切的为了享受去消费,美国作为负债型的国家和国内经常性的负储蓄率就是消费型社会最充分的体现。以“个体本位”价值观为基础的这种消费型社会,正是美国政府刺激无购房能力的人们疯狂购房,金融机构发放大量次级贷和产生大量金融洐生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也是以美国等为典型的“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危机。

最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还是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这场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来看,它使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遭受严重冲击,美国、欧洲、日本是对世界经济影响比较重大的经济体,据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美国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6.2%,创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降幅;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5国经济衰退加剧,出现13年来最严重负增长;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下降12.7%,是近35年来的最大季度降幅。由于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主导的世界经济结构,在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会遭受更为严重的损失。对此,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就作了分析,认为发达国家因为经济衰退,对产品和劳动力需求减少,对资金需求增加,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减少、失业增加和建设资金不足,从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影响。从2008年经济危机的长远影响来看,虽然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但世界各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为本国未来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在这一过程中,对外改变以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货币体系就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如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包括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励区域金融合作、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等。对内众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实行各种金融政策、努力调整经济结构来摆脱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结构对本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一切最终都会在根本上冲击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影响当前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主导下的世界经济结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毫无疑问地说,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是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定的危机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机遇,这不仅符合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且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逻辑。回眸人类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每一次真正的危机都只是旧事物和落后事物的危机,它最终暴露的是旧事物和落后事物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对于新事物和先进的事物来说则意味着一种机遇,显示着新事物和先进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危机,为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提供了机遇;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西方国家加快产业转移、日本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机遇。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同样,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危机,而且也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危机,是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机遇。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不仅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揭示了必须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认识现实的人,也即人的个体,而且也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批判了假定有一种抽象的——独立的——人的个体的观念。4](P56并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P119因为人们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为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5]P30-31集体主义价值观正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反映,它超越了单纯的个体利益,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和全面发展,主张任何个体都不应该只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坚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障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个体本位价值观的危机,再次暴露了个体本位价值观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局限,凸显了无法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矛盾。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再次彰显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当代意义,即只有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确立长远观念、统筹兼顾,克服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才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保证代际公平,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也是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机遇。

其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资本为本发展模式的危机,是创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模式的机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致说来主要经历了三种模式,即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资本为本的发展模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产主要是为了获取满足自身直接需要的,即人类为了生存所需要的各种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资料,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以物为本的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就代替了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的生产不再单纯是为了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由于资本似乎无限的增殖能力,对资本的追求就决定了人们几乎所有的行为,这就是资本为本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中,社会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的增长。但增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目的本身包括消除贫困、文盲和疾病,拓宽人类选择的范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加自由。6](P211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深入分析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模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资本为本”发展模式的危机,实则是“资本为本”发展模式失去人本、不能统筹兼顾、无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是创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模式的机遇。

再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自由市场主导的经济结构危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批判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反思的结果,它超越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既克服了自由市场经济缺乏全面协调宏观调控的弊端,又克服了传统计划经济生机缺失否定竞争的弊端,正确解决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坚持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8P37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从经济运行手段来说,它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统一,但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则在于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它把人作为目的,以市场为基础,通过恢复人的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因此,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坚决反对把资本作为目的,反对不顾社会整体效益只追求利润增长的畸形经济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统一,促进社会生产与人们消费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整体进步相统一、支柱产业发展与产业整体结构平衡协调相统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反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当代意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机遇。

最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作为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危机,还是中国等主要后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打击是多方面的,最直接也是人们注意最多的主要是经济的危机,而随着对这种经济的危机更为深入的反思,人们就会注意到经济的危机背后,实质是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个体本位价值观危机、资本为本社会发展模式危机、自由市场主导的经济结构危机以及人们的消费型生活方式危机等。以经济为基础的物质硬实力和以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经济运行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软实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没有使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遭受根本性挫折,也没有在根本上削弱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综合实力,一段时期内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仍将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性力量,但它也实实在在的给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它惊醒了后市场经济国家对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迷梦,打破了人们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经济运行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等的认同。与之相应,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虽然也受到了较大冲击,但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则要小的多,如中国的经济在2008年仍然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位居第一,另据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公布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009年经济和社会概览》预测,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7.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枝独秀。而且,在应对危机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市场经济国家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优越性,为全球渡过经济危机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非常有利于人们改变对中国等后市场经济国家的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经济运行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看法,非常有利于中国等后市场经济国家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因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作为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危机,也意味着中国等主要后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机遇。

三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7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文化软实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所彰显的危机和包含的机遇,一方面彰显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危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机遇。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抓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大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首先,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努力彰显我国文化的优越性。文化优越性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新中国以来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事实充分证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制度,一方面具有同心协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的成功发射,从2005年神舟六号成功载人的航天飞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空前成功的举办。我们在经济和科技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我国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的优越性,办成了一件件让世界瞩目的大事,实现了一个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具有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应对重大灾难和危机的特殊优势。从19591961年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到1998年全国抗洪抢险的胜利,从2003年众志成城的成功抗击非典,到20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我们经受了一次次灾难,也充分发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制度的特殊优势,成功战胜了一次次灾难。2008年不断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对世界各国经济上应对危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世界各国文化优越性的大考验。在应对危机中,哪个国家能够更有力地减少危机的影响,更快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复苏,哪个国家就更能够引起世界其他各国的注意,更能够充分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在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国家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切实有效地应对了危机,另一方面我们发扬万众一心、共度难关的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比其他国家更好更快的全面繁荣,突出了我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应通过有效应对危机努力彰显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

其次,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历史上,我们一直是具有强烈文化自信的国家,这种自信甚至在最后造成了某种所谓千年文明”“礼仪之邦的盲目。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完成,工业生产方式逐渐取代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中国,开始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越来越落后于西方,并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屈辱,由此,人们才开始不断失去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甚至完全屈服于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跃升至世界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财政收入由1950年的6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1317亿元,增长985倍;粮食产量增长3.7倍,达到52871吨,猪牛羊肉类产量由1952年的339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5337万吨。人民安居,国家富强,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攀升。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建国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为我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在世界普遍积极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下滑、负增长不同,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保持了9%的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6.1%、第二季度7.1%,这同样也离不开我国具有特殊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文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难得机遇。我们应大力采取积极措施,结合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加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优越性的宣传,切实提升我国人们的文化自信。

再次,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因为文化产业不仅满足着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也在一定意义上表达着一个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表达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理念。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主要是通过电影、广播电视、流行音乐、动漫、出版等产业彰显其文化特性、输出其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理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但也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发展的潜力很大。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方面,是因为近世以来的每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会孕育一些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荣,如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美国以好莱坞电影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韩国等成功实施文化立国战略,重塑了自己国家的形象,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逆势上扬的特点。危机带来的不仅是失业激增和通货膨胀,更是人们精神上的焦虑与恐惧。前者要求我们要努力扩大就业和稳定物价,后者则因为对于文化产业和事业产生大规模的需求而带来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从2008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中繁花似锦的繁荣中得到确证。2008年,我国电影产量达到406部,跻身世界前三名;电影票房攀升到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200915月份,电影创作已达到160部,电影票房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40.3%。我们应该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仅努力创造能够满足我国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而且通过大量输出具有中国气质的文化产品等,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日。

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P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