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

作者:张文红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31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简称德国社民党(SPD),是西欧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中最具代表性的政党,它既是德国现在的主要执政党,也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政党。经过140多年的发展,该党逐步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改良党,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的转型。

一、德国社民党的思想和组织结构特点

1、德国社民党指导思想的演变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德国社民党一直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工人党。

1891年通过的德国社民党《爱尔福特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成为该党正式的理论基础。《爱尔福特纲领》分为理论和实际政策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简明扼要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实际政策部分则提出了一系列实际要求,如普选制、人民直接立法、言论集会结社自由、8小时工作制等等。

1921年,社民党又通过了《格尔利茨纲领》,其中规定党的性质是“城乡劳动人民的党。它力求使一切依靠自己劳动成果为生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在共同的认识和目标下团结起来,为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这是将社民党的性质由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人民党的最初尝试。此外,新党纲还明显地弱化了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论证,同时加上了伦理学的论证,宣布“争取无产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道德的要求。”这预示了社民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战结束之初,社民党仍继续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词句来支持和粉饰改良主义政策,党仍然以工人阶级政党自居,马克思主义从形式上看也仍然是党纲的理论基础。

但是,战后德国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195911月,社民党顺应社会现实,通过了著名的《哥德斯堡纲领》。这标志着德国社民党在政治理念上的彻底转变:抛弃了一切马克思主义的词语和论证,不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党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纲领公开声明:“社会民主党已经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了一个人民的政党”,并且宣布:民主社会主义“植根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党”,“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公正、互助”;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同其他民主政党进行竞争,以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这就彻底切断了世界观和理论方面形式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关系。在经济政策方面,新纲领主张实行混合经济,在重申公有制要求的同时,为私有制和市场竞争保留了位置。

哥德堡纲领最终奠定了德国社民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使社民党最终实现了“非意识形态化”和从工人党向人民党的转型。197112月通过并沿用至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章程正式确认了党的转型,它宣布:“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民主的人民党。它联合具有各种不同信仰和思想倾向的人们,只要他们承认和平、自由、公正和团结,承认男女之间的社会平等和保护自然环境。”

198912月通过的《柏林纲领》强调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左翼人民党”,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阶级和特权的团结互助的社会”是党的政治目标;再次肯定并重申了“自由、公正、互助”这三大价值,并把这三大价值看作是“判断政治现实的标准,是衡量一个新的和更好的社会制度的尺度,同时也是每一个男、女社会民主党人的行动指南。” 1999年,该党在上台执政后又着手规划修改党纲。

经过140多年漫长曲折的发展,德国社民党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改良党、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由客观环境和德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所决定的,因为在议会民主制条件下,一个政党要上台执政,就必须争取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单纯依靠工人阶级,难以取得这样的多数。

2、德国社民党的组织结构

德国社民党的组织结构分为联邦、区、分区、基层支部等。这种划分与行政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是由于党的历史或地方政权变更造成的。每一级组织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只要他们的章程不违反高一级的政党法(尤其是联邦政党的章程法和政党法),他们在意志形成方面也不受上一级党组织决议的约束。

社民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称为支部,目前有大约12500个支部。支部的核心是党员大会,所有党员都有表决权。由党员大会推选出一个主席团。主席团通常由一位主席,两位副主席,一位司库和若干委员组成。党员大会还负责选举分区层面的代表。支部的上一级是分区组织(大约相当于县级组织),共有350个。在这一层面,社民党通常有14位专职的党务工作者。社民党的分区通常与地方行政区或者联邦议会选举区一致。这350个分区组织又分属于20个区组织,其中14个区同联邦州一致。在这一层面也有一个党代会(代表由分区提名产生)、一个主席团和一个仲裁委员会。社民党的最高机构是联邦代表大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负责选举党的领导,包括1名党主席,4名副主席,1名司库,1名总书记和45名理事会成员。此外,社民党还有一个由各个区不记名投票选出的110名代表以及来自议会党团、社民党执政的州政府和欧洲议会的咨询人员组成的委员会,称为“小党代会”。

社民党党员有权参加地方组织的党员全体大会,有权提交申请(所有的12500个支部均可提议召开联邦党代会)以及选举地方组织的主席团和参加分区党代会的代表。只要是社民党的成员,原则上就可以当选任何一级领导职位。

在德国社民党内,还有一个党的法院机构——“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的权力小于党的主席团,但是它充分显示出作为德国政党法最基本的民主设想:只有党的非主席团成员和未受雇在党内担任工作的同志才可以被选进仲裁委员会(不一致性)。他们的工作是完全独立的,不受任何指令的约束。仲裁委员会不仅仅负责党纪诉讼程序,也负责在出现争议的情况下对党章进行解释(章程争议程序)以及对选举异议程序作出决定。 

社民党还设立了各种专业委员会,或加强与特殊社会群体联系,如青年、妇女、老年人等,或关注某些特殊专业问题,如法律、教育等。

社民党通过党报党刊公布党的政策和纲领,让党员了解党的主张。党的机关报《前进报》每月出版,寄给党员。党的每一级组织都有互联网,可以从网络上了解社民党的情况,包括会议记录。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传递信息。普通党员也可以参加地方一级和区一级的所有活动和委员会会议。党组织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必须公布支出收入情况。

二、维系党的团结以及党与选民联系的新形式

1、努力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主张,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在德国,目前有大约900家媒体印刷机构(杂志和期刊)和60多家电视节目制作单位,仅在柏林就有大约4000个专职记者(其中大约300个记者定期为社民党报道),新的媒体还在不断发展。一个家庭大约可以接收40个电视频道,三分之一的选民拥有互联网接口。而德国热衷政治的人并不多,核心选民的数量也有限,大部分的人都要靠争取。因此,德国各个政党都非常看重借助媒体与公众交流的形式。

德国社民党较早地意识到了信息时代媒体对于政党活动的重要意义。因此,该党十分重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宣传推广自己的政策主张,引导舆论为本党服务,塑造党的形象,扩大党的影响。努力从原来新闻报道的对象成为报道主体,利用媒体来塑造党的良好形象。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该党就提出了尽快把党从“新闻报道的对象”变成“影响新闻报道的主体”的战略目标,把拥有“适合媒体社会的交流能力”视为该党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加紧向党的中高层干部传授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要影响媒体而不是只让媒体报导。与民众进行多渠道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宣传主页,发布党内文件,扩大党对社会的政治影响,力争在民众心目中保持一个良好的政党形象。

德国社民党在 1998 年大选时,精心策划了有关竞选的一系列活动,使该党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始终处于媒体关注的中心。施罗德更是赢得了“媒体总理”的称号。执政后,该党的主要内阁成员都聘用了“新闻形象顾问”,以强化执政党的形象。社民党还加强了党总部对全党新闻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以维护党的“统一形象”。近年来,该党特别重视保持党的领导层团结一致的形象。

2、开展党的纲领大讨论,力求使纲领和政策符合时代要求

由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在理论纲领和战略目标方面出现危机,社民党极力赋予原有的价值目标以新的意义,突出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坚持“公正、自由和互助”是永恒价值观的同时,强调要使这些价值观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社民党在 1999 12 月召开的党代会上决定修改党的纲领,为此展开了全党大讨论,已持续数年之久。党内重大问题交党员讨论是一个不需要投入大的成本又能很快提高党的活力的办法。大规模的政治问题讨论本身就被看作是提高党的吸引力的一种手段。社民党认为,讨论党的纲领的过程比最终出台的新纲领更加重要,因为讨论就是统一思想、澄清认识的过程。在关于党纲的讨论中,参加者不限于德国社民党党员,还邀请了非党人士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党参加,使得纲领革新成为全党思想观念更新的自然进程。

社民党在不放弃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延伸性阐述,重新界定自由、公正、互助的内涵。2003 7 16 ,社民党在柏林的总部举行了题为“关于公正原则的对话———对一个老问题的新回答”的研讨会。会上,时任社民党总书记的奥·朔尔茨发表了题为《21 世纪的公正和团结一致的中间派》的讲话,提出了应在13个方面理解新时期的公正。其基本观点是增加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扩大个人对国家的自由;强调应先有“机会公正”、经济发展,才会有“分配公正、结果公正”;突出社会强者对“互助”的责任,扩大个人在互助中的能动性。这篇讲话在德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社民党还根据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努力扩大党的选民基础和社会阶级基础,争取民心。施罗德的“新中间”思想就是从社会新变化出发,进一步向中间层渗透,向全体选民最大限度地开放,寻求跨阶级的支持,扩大自己的生存基础。社民党在1998年的竞选纲领中强调,要邀请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要依靠从雇员到企业家、从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到工程师、科技人员,从工会员工到所有中间阶层的一切人。主张建立“在社会和文化上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的公民联盟”。

3、倡导建立“网络党”和“项目党员制”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政党与民众进行交流的形式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政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德国社民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建立“网络党”的主张。所谓“网络党”,就是利用因特网为党与党外人士、党的领导和普通党员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加强了中央与地方、党员与公众的沟通,同时还利用现代媒体改进党的宣传方式,及时把党的信息向公众传播。其意义不只限于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迅速获得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把人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共同参与的网络。1995 年,社民党率先在因特网上建立网页,使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随时从网上了解社民党的政策主张、领导人的言行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安排。党通过网络与人民联系,人们还可以在网上登记入党。目前,社民党总部处理的地方来信中,有 80%以上为电子邮件。社民党在网上成立“虚拟组织”,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开展组织生活,打破参加党内讨论的时空限制。社民党还启动两个重要计划:一是“红色电脑”计划,在 2002 年前已把党的 12500 个基层组织全部联入内部信息网;二是“红色手机”计划,打算到 2004 2005 年,做到通过移动通讯终端(如手机)向所有党员发布有关消息。目前社民党总部与党的各州级机构之间已经实现了内部联网,党的领导成员在网上直接同党员见面。

社民党还允许各级党组织成立各种论坛,允许这些论坛向同级党代会提交提案、派送代表等;强调保留党内公决形式,以使每个党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非党员参加基层党组织的生活,参加各级论坛和主题工作委员会的讨论。社民党有一个设在柏林“勃兰特之家”的文化论坛。该论坛定期邀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就某些重大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文化问题进行探讨,主要目的就是为社民党出谋划策。论坛的会议记录显示,几乎所有德国当代知名左派知识分子都曾光顾过这个论坛,甚至有些其他国家的左派知识分子也在名册当中。社民党认为,必须将党的组织向社会开放,党内生活向社会公开,允许非党员参与党的政治生活,增强党对群众的吸引力。

除了发起上述各种类型的讨论会,包括网上讨论,社民党还都在尝试建立“项目党员”制度,设想在继续以居住地原则设置党组织的前提下,也按照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或项目设立党组织,允许那些对党的部分政策主张持赞成态度、但又不准备承担党员所有义务的人在一段时间里入党并随时退党。这些只参加党的某些项目活动的成员被称作“项目党员”。

4、与工会建立伙伴关系,寻求后者的支持

德国社民党和德国工会联合会(DGB)之间的互相合作是战后德国工人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社民党始终重视这支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并注意发展同工会的关系。双方的友好合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民党积极开展工会工作。战后德国社民党的主要纲领——从1959年的哥德斯堡纲领到1986年的新原则纲领草案,都有专门论述工会的内容。哥德斯堡纲领强调了工会的独立任务,认为工会是不断民主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柱

社民党1968年纽伦堡代表大会决定,党的主席在每次党代会后都要任命—个工会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由社民党人担任的各产业工会主席、DGB主席和德国职员工会主席,其任务是在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上向党提出建议。197310月,社民党雇员问题工作委员会在杜伊斯堡成立。到80年代,社民党工会工作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1950年,DGB成员有5,449,900人,1969年增加到6,482,390人,即近二十年间增长了18.9%;到1980年增加到7,882,527人,即十年间增长了21.6%。这就是说,社会民主党执政时期也是DGB会员急剧增长的时期。

社民党还通过法律,确定工会的要求和国家振兴经济的措施,给工会以支持。1969年以来,社民党在就业政策方面采取了促进就业法、对长期失业者的就业援助、为严重病残者提供工作和岗位培训等措施;在疾病保险、退休金保险、家庭政策、妇女政策等方面也都采取了许多社会政治措施。工会单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争取到这些的,对工会及其工作的成就来说,社民党是否执政的问题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第二,工会是社民党重要的社会基础和选举支持力量。社民党开展工会工作的目的在于争取工会的支持,并对工会施加影响。社民党在其扩大选民和党员方面的主要依赖力量亦是工会。社民党和工会在德国相互独立,但二者又有广泛的共同目标和行动上的相互支持,始终在代表各自的政治利益方面相互补充,工会的政治发展和社民党的政治发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社民党与自由民主党和联盟党的政治辩论中,工会通过独立地宣布自己与社民党的政策基本一致的要求,实际上可以起到帮助社民党扩大自己回旋余地的作用。同时,工会作为统一工会也能够对联盟党施加压力。奉行工会独立的DGB能够在社民党影响范围之外动员公开的抗衡力量,实际上起到了帮助社民党的作用。

在动荡的竞选时期,工会一直是社民党真诚可靠和传统的伙伴。社民党战后最好的选举结果是通过工人实现的——1972年的工人选票占70% DGB对此功不可没。在1998年施罗德与科尔的竞选中,DGB拿出800万马克选举经费支持社民党和施罗德。在2002年联邦竞选中,社民党主席施罗德强调“德国之路”和“社会公正”,以争取工会等社民党基干选民的支持。选举前4个月,施罗德在DGB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呼吁:“我寻求你们的支持”,并认真倾听当时冶金工业工会主席茨威克尔的意见,后者和时DGB主席的舒尔特、服务业工会主席比斯尔斯克也直截了当地号召工会会员再次投票帮助红绿联盟继续执政。

三、社民党政府近年推行福利改革引发的社会矛盾及社民党所采取的措施

2002年,德国社民党和绿党再次赢得联邦议会选举,施罗德也因此连任联邦总理。然而,施罗德和德国社民党政府面对的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德国正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经济全球化及其给德国经济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二是德国社会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系统的财政基础难以为继。为了使德国走出经济连年疲软的阴影,“红绿联盟”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对福利制度进行彻底变革。

 施罗德2003314在国会宣布了题为“2010规划”的改革方案,20031219,联邦德国议会和参议院通过了这一方案。“2010规划”的改革措施涉及了从减税到劳动力市场改革,直到社会保障体制等各个领域,包括削减养老金和失业补贴、削减失业者的福利、拒绝接受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工作机会的失业者将受到惩罚等等,涉及了德国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触动了社会福利国家的一些根本特性,在社民党内部及全德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遭到了巨大的阻力,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1、社民党内的不同意见及争论

2010规划”的改革政策在社民党内部,尤其是在社民党基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很多社民党党员都认为德国的社会福利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战后几十年斗争的胜利成果,削减社会福利的改革与社会民主主义的理念不符。党内左派人士在200346月份发起了社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签名请愿行动,旨在阻止改革。虽然最后没有征集到所需的签名,但这一行动已经表明了社民党内对改革的强烈抵抗情绪。

2003926,联邦议会就医疗改革方案进行投票表决。在投票前,施罗德曾警告社民党议员和执政伙伴绿党议员,如果他们不支持医疗改革方案,就会使执政联盟破裂,红、绿两党就要下台坐冷板凳了。但即使如此,社民党内仍有6名左翼人士在表决时“倒戈”,投了反对票。

社民党内对施罗德的批评日益激烈,改革政策在党内难以贯彻,加上自2003年夏秋以来社民党选民支持率持续降低,迫使施罗德在200426宣布辞去社民党主席的职务,并提议由社民党联邦议会党团主席明特费林担任这一职务。施罗德公开承认他并不情愿放弃党主席的职务。之所以这样做,是鉴于德国正处于战后最重要的改革进程中,他认为自己有义务为这一进程负责。他希望通过辞职实现一种分工,即他集中精力于政府总理一职,负责实施福利体制的改革;而明特费林作为议会党团主席和党主席,负责在这一过程中带动社民党与总理同行。

2、来自工会和其他社会阶层的批评

“红绿政府”目前的福利体制改革引发了德国工会与社民党的尖锐矛盾,双方的关系面临着严峻考验。工会反对降低社会福利的改革,认为“红绿联盟”政府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的改革对社会下层尤其不公正,认为社民党背离了其传统价值,因而工会对这场改革持公开的拒绝态度。自“2010规划”颁布以来,德国工会联合会(DGB)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多次示威抗议活动。

工会人士指出,正是由于社民党放弃其传统价值,趋向新自由主义政策而使工会在公共社会里已经没有了对话伙伴,所以工会高层干部赞成建立新的政党组织。

2005122,这股抵抗改革的力量在哥廷根成立了一个“站在社民党左侧”的新的左翼政党——“选举替代方案——工作和社会公正”,并选举了理事会、确认党章和党纲。

20048月,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关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哈茨方案第四阶段的内容。改革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目前已经开始填写一份长达16页的“个人申请生活保障费”申请书。这项将于200511实行的改革引起了许多德国人的不满,尤其是在德国东部地区。自20048月份来,东部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改革,并且,他们沿用了前东德时期著名的“星期一示威游行”的传统,连续举行了多次游行,在德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不安。

3、社民党所采取的措施

民众的反对令社民党认识到政府对改革必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为了使改革措施赢得更广泛的支持,施罗德以及社民党其他领导人不断利用电视讲话、国会辩论、媒体访谈等各种方式号召社民党党员、工会及德国民众要面对严峻的现实,即为了刺激经济,德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福利国家,不得不改革和缩减很多福利制度。红绿联盟政府还在著名杂志上刊登大幅广告,详细解释改革内容,消除民众的误解。到2005年初,德国的大部分民众已经基本接受了红绿联盟政府的福利改革和劳动就业市场改革的措施。

在“星期一示威游行”举行了两次之后,社民党领导人也宣称理解人们上街游行,毕竟大家生活在一个民主国家。但施罗德强调不会再对哈茨第四阶段改革计划进行修改,他呼吁媒体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了解哈茨第四阶段改革计划。2004811,德国政府终于在民众强烈抗议的呼声下,就修改哈茨劳动市场改革方案第4阶段事宜召集内阁有关成员紧急会议,并作出了修改哈茨方案第四阶段的决定。

此外,社民党还加强了与工会的沟通。通过与工会领袖举行多方面的会谈,逐步说服工会不再大张旗鼓地反对改革。目前,工会已经表示,不再举行反对哈茨第四阶段改革计划的游行。这样,社民党逐步缓和了改革初期与工会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不至于失去工会这个传统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