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与启示

作者:张文红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9日    

作为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政党,社会民主党(以下简称“社民党”)的前身是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这是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也是第二国际时期各国建立的28个工人政党中最强大、最有影响的一个。
经过长期发展,社民党逐步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改良党、从政治边缘到权力核心、从纯粹反对派到主要执政党的转变。自1966年首次进入大联合政府后,社民党于1969至1982年同自民党联合执政,1998年至2009年又先后同绿党和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
2009年9月27日,德国第17届联邦议会大选落下帷幕,执政的社民党得票率仅为23%,是该党自1949年以来最糟糕的选举纪录。可以说,社民党当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方向危机,进而引发了认同危机、信任危机和领袖危机,面临严峻考验。

危机探源

“新中间”路线——20世纪90年代起指导思想上的右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民党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是一个阶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一个纲领党,有着鲜明的路线和方针;是一个党员党,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尽管曾遭受残酷的打击和压迫,社民党都凭借其坚韧毅力和高昂斗志而不断发展壮大。
二战结束以来,社民党一直进行着适应时代发展的尝试,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1959年《哥德斯堡纲领》的通过,标志着该党在政治理念上的彻底转变:不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党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1999年6月,社民党领导人、时任总理的施罗德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发表了纲领性文件《欧洲: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在德国则被更多地称为“新中间道路”。“新中间”政策的最大特点是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将社民党的选民重点定位于所谓的新中间阶层,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的产业工人。
随着“新中间”路线的推行,社民党的政策、理论不断向右转。这种调整部分适应了德国社会的发展现实,但重心的转移不可避免地与传统的选民基础发生冲突,事实上抛弃了社会最下层的民众,致使这部分民众或是退出政治生活,不参加选举投票,或是转而支持其他政党。
“2010规划”——社会福利改革导致严重分裂。施罗德政府于2003年提出的福利改革方案——“2010规划”,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大幅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并辅之以一系列强力措施,因而极大地触动了民众利益,在社民党内部及全德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一场右翼政党长期想做而不敢做、最终由左翼政党推行的带有新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许多改革措施比德国传统保守派的主张更加自由化,因而遭到公众的抗议和来自党内的批评,并引发了社民党内改革派精英与基层党员、传统选民的分裂,使社民党深陷身份认同的危机。
最强烈的反抗来自工会:2005年1月,反对“2010规划”的德国西部工会人士和一些社民党人在哥廷根成立了一个“站在社民党左侧”的新的左翼组织——“选举替代——劳动与社会公正”。2005年大选前夕,“选举替代”同民主社会主义党组成参选的共同名单,最终获得8.7%的得票率。2007年6月,“选举替代”和民主社会主义党合并成立了德国左翼党,彻底改变了德国的政治版图,对德国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迷失自我——自身定位和身份认同迷惘。新世纪以来,社民党传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同全球化时代社会转型需要发生激烈冲突,从前的政策已经难以应付这一切了。执政期间艰难而痛苦的改革历程表明,社民党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一方面不想放弃“社会公正”这一核心理念,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牺牲民众的部分利益。社民党没有成功地在理想与现实这对矛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使自己新的“社会公正”理念付诸实施,又能使广大民众理解并接受改革。
社民党逐渐背离了其传统的基本价值观——社会公正和社会团结,转而实行有利于雇主的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政策,因而同保守的联盟党的界限日渐模糊。为此,在2009年的大选中,数百万社民党的传统选民选择了沉默,9月27日大选当天呆在家里而没有去投票给社民党。
危机带来的启示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社民党党员人数持续下降,大批党员纷纷退党,包括很多具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和知名党员、工会会员也放弃了自己的政治家园。探究其根源,不难看出社民党最大的失败在于迷失了方向,进而失去了传统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失去了其主体选民的支持。
这鲜明印证了一个道理:政党决不能割裂同民众的血肉联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巩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永葆生机活力,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建设,不能丢弃党内民主。社民党曾以注重党内民主而著称。然而,近年来社民党在许多重大决策和人事问题上日益背离党内民主的原则。2009年的联邦选举,社民党的总理候选人就是由几个高层人物私下拟定,并直接经媒体透露给社会,连时任社民党主席的贝克本人都被蒙在鼓里,直到报道出来后才恍然大悟,致使贝克最后不得不辞去党主席职务。
大选失利后,社民党重新确定了新的领导人,但同样是少数高层人物决定,然后交由党代表大会通过。这种对党内决策机制的漠视,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原则,干部和党员对此非常有意见。
同时,社民党的领导人愈来愈依赖媒体的作用,更多地运用权威、直接利用媒体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争取获得选民的支持。这些做法势必削弱党组织的作用,也严重打击了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杜绝公权私用。腐败现象是世界上各国政党面临的共同问题,社民党也不例外。2009年大选前,社民党人、大联合政府的卫生部长公车私用去西班牙度假,结果汽车被盗窃。这一事件给社民党的竞选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另一个更加严重的普遍现象是:党内一些干部与资本家“打成一片”,拿股份,给方便。施罗德就曾被党内很多同志称作“资本家的总理”,就在临卸任之际还同外国的石油公司签订巨额合同,为自己离任之后的生活铺平道路。
加强交流与沟通,巩固同工会的伙伴关系。同根同源的社民党和德国工会联合会虽然相互独立,但又有广泛的共同目标和行动上的相互支持。工会是社民党扩大选民和党员方面的主要依赖力量,也一直是竞选时期社民党真诚可靠的伙伴。社民党最好的选举结果是通过工会实现的——1972年大选时,工人选票占到了社民党总得票数的70%,党的领导人勃兰特因而被称作是“工人的总理”。
毫无疑问,社民党作为经典的工人政党和工人利益代表的时代已经结束。社民党推行的大规模社会福利改革引发了工会与社民党的尖锐矛盾,争论不仅在于某些细节,如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解雇保护,而是关乎整个体系。社民党因而逐渐丧失传统选民基础,而且也不能持续吸引新的选民阶层,由此在竞选时丧失多数,而多数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政治能力的丧失。
这就告诉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工人阶级政党在纲领和政策方面需要重新做出必要的调整,力争做到改革与维持传统价值的统一。同时,要加强与工会的联系和沟通,构筑新的相互信任与协作的基础,巩固和发展传统伙伴关系,继续维持历史性联盟以持续获得工人阶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