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对待国际上对中国的评价

作者:彭萍萍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9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对此,国际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评价,主要代表性观点有:

1.“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这属于对中国改革开放进行否定评价的一类观点,折射着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深怀恐惧,对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极力夸大,甚至幸灾乐祸。这首先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冷战的思维;其次反映了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安全观,不能容忍他国的发展、崛起;再次表明缺乏包容的文化心态和多元的文化视角,习惯于用自身的模式、理念、价值去衡量、评判他国,是在不了解、更不理解他国国情的基础上作出的激烈反应。

2.“中国世纪论”、“中国模式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中国改革开放持肯定、赞扬的态度,认为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与经验具有世界性意义。此类观点能够客观地审视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进程与意义,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应当说对于世界认识与了解中国,对于中国认识自身都有价值。

3.“中国背离论”。此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背离了第三世界。其理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市场经济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外交理念与战略的转型忽视了西方主导国际体系与秩序的现状,抹煞了国际社会不公正的事实,这些都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宗旨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但时代在变化,人类的相互依赖在不断加强,一个面临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共同选择的世界要求人们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选择与转型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及相应的转型,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4.“中国责任论”。即中国应该在国际上承担更多的责任。随着中国国家实力持续稳定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责任论”日益成为比较热门的国际话语。从中国方面来讲,经济实力在提升,国际影响在扩大,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中国应尽其所能,对世界进步事业与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中国政府与人民对自身的要求。从国际上来说,它体现了对中国国际地位及其对国际体系发展影响的承认,包含着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发挥更大国际责任的正当期待,有利于中国为实现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对国际上的种种评价,我们应理性地对待,并努力澄清对中国国际角色、身份的错误议论。

第一,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及和平发展的关系。面对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认为经济全球化已经逆转甚至消失的见解再度兴起。对此,我们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不能成为质疑经济全球化的理由,更不能成为质疑改革开放的理由。中国必须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更自觉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更自觉地融入国际社会。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世界性交往的加深,中国在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在不同层次上出现了一些摩擦与冲突。对此,我们既要坚持对外正面宣传,强调中国和平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又要学会换位思考,化解已经产生或有可能产生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利共赢。

第二,要逐渐明确中国在国际上的定位。这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关于中国是新兴大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在对中国进行国际定位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最突出的分歧。从国际定位的角度上看,新兴大国的定位更有针对性、更有解释力。其次,涉及到中国如何看待和处理同生存其中并与之密切交往的国际社会的关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定位已转向认同者、融入者、改造者的定位。新的定位不仅是为了获得自身利益,还要自觉地承担起国际责任与义务。再次,要明确中国对外关系中可挖掘的优势与着力点,即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是文明古国,有许多文化资源与优势,中国的“天下观”、“和合观”、“天人合一观”、“中庸观”都颇有魅力,值得挖掘。中国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主张,关于共赢、共存、共处的理念,一方面反映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和推行新理念、新价值、新制度的意向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