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建设四题

作者:陈晋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建设四题

陈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梳理一下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领导人民建设先进文化的主要历程和基本经验,有助于增强对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远战略任务的理解。这里从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一、90年来,我党为什么始终特别强调先进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便注重先进文化建设,大体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品格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面,同时也信奉辩证法,因而它反对机械的庸俗的唯物主义。在历史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列宁甚至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把先进的理论与自己从事的实践结合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既重视党的理论、政策和人们的观念及时反映实践和时代的变化,又重视先进思想和精神产品对人们实践的引导作用,便势所必然。

第二,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品格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接受了先进文化之后的产物。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当时的先进文化的传播,才有了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选择和信仰。由此,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明确认识到,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拥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实践品格决定的。从一开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注重总结我党文化实践活动的经验,并高度自觉地把这些经验用以指导不断发展的文化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了先进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比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献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论点,在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活动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实际效果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战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对促进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党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这里,只以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有关论述为例,来看看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与时俱进地看待先进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的。

关于文化的地位作用,毛泽东有很多名言。诸如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们要有拿枪的武化大军,也要有拿笔的文化大军;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等等。整体上看,毛泽东对文化建设地位作用的认识,总是同革命和建设的事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体论述的代表作。但其原来的题目却叫《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全文15个部分,专谈文化问题的就有6个部分。可见,他思考中国革命的总体战略和文化建设的联系何等紧密。毛泽东在1944322发表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还明确讲:“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又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这个目标中,毛泽东的本意也是有一条“文化科学”的现代化。这说明,从革命到建设,文化问题始终是毛泽东构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一开始就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所谓精神文明建设,事实上就是先进文化建设。他不仅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强调,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甚至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由此,把改革时期的先进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作用非常明确地突出出来了。此外,邓小平还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这就进一步把先进文化建设同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对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又进了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纲领。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他还把文化建设放在了国际大背景中来认识,提出文化建设的强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对内来讲,建设先进文化,可以“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这些,都是对文化建设地位作用的新认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包括“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畴。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的论述,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他提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认为它的作用是“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他还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又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三、我党领导先进文化建设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简略讲,我党领导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概括为从五四新文化到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通过不同途径走上革命道路,但从思想精神上说来,大体都得益于五四新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说,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价值的五四新文化,是当时中国结束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最先进的文化。此后,随着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信仰,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随着党的成员投入到劳苦大众当中去做工作,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自然而然地从五四新文化发展为革命文化的建设。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大革命高潮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是这个时期先进文化的典型体现。

第二个阶段,可概括为从革命文化到左翼文化和苏区文化。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由此,革命文化有了新的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国统区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对这方面的情况,大家很熟悉。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各种左翼文化组织中,毫无疑问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呈现出来的文化建设新气象。当时根据地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政权,根据地被称为苏区,这种文化建设的新气象可简称为苏区文化。19341月,毛泽东曾经对苏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内容作过这样的概括: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左翼文化和苏区文化是从大革命失败到爆发全面抗日战争这10来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的典型体现。

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在1936年底明确了“抗日文艺”这个概念。抗日文艺是抗日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思考出现了一个新的坐标,拉开了走向新阶段的序幕。显然,所谓抗日文艺或抗日文化,就是当时先进文化建设领域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成这条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既是为了抗日,也可以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资源。苏区文化事实上是一种阶级形态的文化,而抗日文化则是阶级立场和民族立场相结合的文化。抗日文化是一个多层格局,体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与此同时,以延安为代表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属于抗日文化的范畴,可简称为延安文化。延安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更集中和鲜明地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典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典型实践。从这个角度讲,延安文化是抗日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四个阶段,可概括为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五四以后的先进文化,总体上讲都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范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随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开始,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又有了新的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过去分隔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新民主主义文化大军的会师和整合。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发展,新中国在先进文化建设上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了,即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来指导先进文化建设,从而使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即已提出的社会主义方向,逐步成为更大范围的实践要求。就像在经济关系上,上世纪50年代前期有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一样,事实上在文化建设上,50年代前期也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渡。过渡完成后,在50年代中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了出来,需要逐步探索和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双百”方针的提出,有了科技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要求,有了“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这样一些原则等等。此外,毛泽东在谈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目标时,总是把经济和文化相提并论。他使用最频繁的表述有:“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等等。这说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始阶段,毛泽东希望的是包括物质经济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同时推进,由此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但是,由于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后来陷入了误区,与此相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陷入了误区,出现了极左的倾向。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运动,既是政治上的灾难,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灾难。

第五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化建设,总体上先后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这样三种提法。这三种提法事实上是一致的。因此,江泽民同志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自己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明确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先进文化的建设,自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其名称,也就可以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汲取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升出来的新认识。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要求的与时俱进,对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方式和途径的不断拓展创新,总是表现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后者否定前者,由此反映出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比如,江泽民同志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指出,“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这些要求中,既包括毛泽东在革命时期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个属性”,又有邓小平在改革时期提出的关于文化教育工作的“三个面向”。在这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由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从以上简略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其先进性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四、建设文化强国有哪些具体抓手?

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远的战略任务,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文化强国”这一战略任务和文化发展的具体道路,还应该更细化出一些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具体抓手。

第一,想方设法提升先进文化精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就是说,要推动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群众当中发生入脑、生情和范行的真切影响。这是一件相当长远和仔细的工作,需要耐力去坚持去推动。实现“文化强国”,增强先进文化精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关键,是灵魂,是前提,是坐标。这项工作不像搞经济建设,十年二十年可以翻一番、翻两番。古人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唯其如此,六中全会才没有提出实现“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而是强调“努力建设”。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产力。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是先进文化精髓的传播载体和渠道。没有载体,任何精神文化的传播都没有依据。因此,一方面,要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的生产力,使他们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培育、扩大和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和需求力。没有后者,也难有前者。因此,发展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产力,有人才培养问题,有文化体制改革改革问题,有文化氛围的提升和文化市场的培育问题等等。

第三,着重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文化复兴。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复兴的目标,自然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不光是指文化生产力的高低和文化产品的多少,不光是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当中占比多少,在当今世界,还要看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认同,能不能在世界的精神文化高地上占据特殊的分量。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还有两个明显不相称,一是和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相称,一个是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目前国际文化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怎样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走上去并且能够扎下去,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改变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也非朝夕之事。无论是拒绝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还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都不可能达到改变西强我弱文化格局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矮化了文化自觉,舍弃了文化自信,算不得文化自强。只有在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方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真谛。

总而言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的文化自觉便有了标准,文化自信便有了依据,文化自强也有了抓手。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北京日报》20111114日)